作为中国古代文坛上最著名的双子星,李白和杜甫的相遇,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李白被“赐金放还”后的苦闷,也圆了杜甫的追星梦,对杜甫此后的人生和创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李白对于杜甫如师如兄如偶像,从他们二人相遇、相伴而游到随后分别的数年间,为了抒发自己的激动和关切之情,杜甫在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中写下了至少十首专门给李白的诗,表达了自己对于李白的深情厚谊,读之使人震撼。 李白 一、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李白由于在长安时的不得志以及被高力士等奸佞打压,特向玄宗请辞,开始了离京漫游的生活。天宝三载,杜甫终于能够与早已名满天下的前辈李白相见,还能与其相谈甚欢、一起漫游梁宋,他的心情不可谓不激动。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就此相遇了,一段千古佳话也从此展开。 在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杜甫首先描述了自己近两年的心境。他也和李白一样厌倦了周围那些小人们的蝇营狗苟,决定返璞归真,在秀美山川中释放自我。他告诉李白自己也有游览梁宋的计划,可以陪同他一起去寻找仙草。他也知道李白喜欢寻仙访道,所以在此诗中多处用“青精”、“大药”等与道教相关的词语,爱屋及乌之情尽显。本就比李白小十三岁的杜甫,像极了如今的追星族。读完此诗,他的激动心情我们完全可以感同身受。 李白 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第二年 ,天宝四载,李白和杜甫又相约在山东兖州。在这首诗中,杜甫先是赞美了李白的诗写得像南朝人阴铿那么好。随后交代了他们此次游历的主要活动,包括一起访问范居士,一起喝酒、一起看夕阳…… 再次相见的二人明显熟络了很多,以至于杜甫都敢跟李白称兄道弟,喝醉了还敢同被共眠。由于二人的同游太过愉快,所以在最后两句中杜甫坦言,他们已经不愿意再谈论仕途之事,只想寄情沧海。 举杯邀明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时的两位诗人已经逐渐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稍微解脱出来,眼前的人和景给了他们莫大的安慰。这时的杜甫已经不再是个单纯的追星者,他可以陪伴李白,可以像朋友一样与之探讨一切,并且自己也从中有所受益。 三、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上一首诗作于二人相伴而游之时,这首绝句则是二人漫游完毕分别之时的写照。杜甫将二人比作随风飘荡的蓬草,感叹二人因为仕途的不得志使得生活飘忽不定。接着又说他们都喜欢道教却未抛下一切去求仙,愧对先师葛洪。他们每天痛快饮酒、放声高歌,虽然有很多的开心,但也觉得是在空度光阴。他想问问看似跋扈不羁的李白如今过着这样的生活到底是为了谁? 李白 从上一首诗的乐观到这首诗中的落寞,杜甫的心情转变很大。也许是因为狂欢后的空虚,也许是离别时的不舍,他们的心情很低落。想到二人均前途渺茫,作为晚辈的杜甫很想从李白那里要个答案,想让李白给自己指个方向。 当时,李白也写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一诗。其中的“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二句只是提到了惜别之情,并没有杜甫想要的答案,因为李白自己也不知道路在何方。后来有部分学者认为后两句中杜甫对李白有一定的规劝之意,我想联系上一首诗的内容以及他们二人地位和年龄的差距,更不用谈杜甫对李白的敬仰,规劝或者警醒李白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李白作诗 四、冬日有怀李白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天宝四载冬,李白东游吴越。虽然刚刚分别没多久,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已经完全不能自已。他孤独地坐在书房里,一天到晚都在想念李白,翻箱倒柜地寻找李白写的诗文。彼时尚未成名的杜甫一贫如洗,大冬天的还穿着短袄,想要的仙丹也没有炼成,隐居鹿门的愿望还没有达到。 总之,和李白分别之后杜甫内心十分空虚和茫然,加上对李白和之前同游生活的怀念,日子显得更加凄苦。之前的欢乐不复存在,他只能在孤独寂寞中暗自神伤。我们无法推知当时正在吴越游历的李白是否曾想念过他的这位小友,也不知他后来是否看到过杜甫写的这些思念他的诗文。若是真的看到了,他应该会被感动吧…… 李白望月 五、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天宝五载春,李白还在吴越之地游历,已经到了长安的杜甫对他的思念依然没有停止。在这首诗中,杜甫开篇就指出李白超凡不群的才华,并将他与庾信和鲍照相提并论。从中我们足以看出李白在杜甫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第三联中,杜甫望着眼前渭北的春天,想象着李白正在江东看着日落时的云彩。最后两句里,杜甫幻想着有一天还能够和李白重逢,好和他一起喝酒、一起探讨诗歌。曾经二人在一起喝酒论诗的场景让杜甫难以忘怀,所以他依然想要重现这样美好的时光。他对李白的思念之情至此又加深了。 月下独酌 这首诗还引发了后世的许多学者对李、杜诗歌成就的大讨论。很多人认为杜甫的诗歌成就高于李白,从而觉得他在这首诗中显得太过谦虚。其实杜甫当时还没有达到自己诗歌成就的巅峰,更何况他从一开始就对李白那么崇拜和敬仰。如果在杜甫的有生之年可以采访他的话,我想他一定还会觉得李白的诗歌成就是最高的。只不过在追星的过程中,杜甫一不小心就把自己从青铜追成了王者。 六、饮中八仙歌(节选)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是杜甫将唐代八位酷爱饮酒的名人誉为酒中八仙而写的诗。这八仙包括贺知章、李适之、李琎、李白、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这首长诗一韵到底,杜甫用形象的笔墨刻画出了八仙对酒的热衷以及他们生活中和饮酒有关的趣事。 李白醉酒 而在这首诗中,杜甫对李白的描写着力最多,描绘李白醉酒登船给唐玄宗李隆基赋诗的四句诗千百年来也最为脍炙人口。从中我们足以看到李白在八仙中的独特地位,以及杜甫对李白最为熟悉和偏爱。这四句将李白对酒的爱以及他的狂放不羁还有那仙人一般的才华刻画得栩栩如生。以至于后人们想到李白其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这四句诗。 七、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这首长诗像是杜甫为李白作的传。他依旧先指出李白的诗歌才华,称李白为“狂客”、“谪仙人”,不惜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样的夸张来形容李白无人能及的才华。此后的千百年中,没有人对李白的赞扬超越过杜甫。紧接着杜甫回顾了李白在长安时期的经历,荣耀和屈辱都包含其中。然后就是李白被放还之后和自己相遇的日子。他们一起醉酒、跳舞、高歌,都是不幸中的美好。 杜甫 杜甫随后把李白比作东汉才子祢衡,又感叹李白的命运如穷困潦倒的原宪。但他相信即使生活如此不幸,李白也不会被永王李璘的重金收买,从而参与谋反。但李白却因此获罪被贬、流放,杜甫又将李白比作忠诚的苏武和夏黄公,并且希望李白努力上书为自己辩白从而能够获得朝廷的赦免。 杜甫对于李白永远是最高的夸赞以及饱含深情的回忆。听闻李白获罪被贬,杜甫更是心急如焚,他用一首长诗为李白辩护,希望大家能够了解李白的为人。最后,他还不忘为李白想办法,真是操碎了心。一千多年来,李白收获了无数粉丝,但像杜甫这样爱他、了解他、关心他的人应该没有第二个吧。 杜甫 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写此诗时远在秦州(今甘肃天水),自己的生活已经颠沛流离,可他依然没有放弃对李白的挂念。他期待鸿雁能带来李白的消息,怜悯李白遭受小人的栽赃陷害。他甚至将李白和屈原作比,希望他们能够一起聊聊各自的冤屈。 同样又是为李白鸣不平,同样又是在诗的最后尽力给李白找一个发泄的出口。为了李白,杜甫真的是殚精竭虑,读之使人动容。 杜甫作诗 九、梦李白(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关切已经到了梦中。因为天高路远,锦书难达,他不知李白当时到底是怎样的状况。他甚至担心流放途中的李白是不是已经死了。所以只能日夜思念,终于在梦中与其相逢。到了梦中他还在问李白是怎么来的,毕竟知道对方当时深陷罗网。李白的魂魄离开时,他还要叮嘱对方,水深浪阔,别被蛟龙伤害。读到这里,杜甫对李白的拳拳之情令人潸然泪下。 十、梦李白(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上一首中,可能是杜甫初次梦见李白,所以他在诗中一直在问是不是真的李白的魂魄、身陷罗网的他是怎么跋涉而来的等等。而在这首诗中,已经多次梦见李白、明明对李白情真意切的他还坚持说李白来到自己的梦中是因为对自己的关心。然后又是一顿对李白长途跋涉的担忧。最后几句中,他再次替李白鸣不平,感叹命运对他的不公,满满的都是对李白的心疼。 杜甫 纵观杜甫写给李白的十首作品,从年轻时携手同游时的畅快、欢乐到分别后的挂念、回忆,再到李白遇难时的担心、忧虑,都让人感动不已。即使他们一生中只相伴过短暂的时光,可至情至性的杜甫却在此后的一生中都把李白放在心头,其情其意,千古怆然。 有后人认为杜甫对李白关心得太多,而李白现存的诗作中写给杜甫的只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以及《沙丘城下寄杜》两首。我想这样的结果也许是年龄和地位的差异、性格的分别导致的,或许李白的诗作还有所遗失。总之,他们两位中国诗坛的集大成者能够相遇、相知,他们之间的情谊和诗作能够流传千古已经是后世读者们的万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