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酒文化与中国古代诗画

 月是故乡明548 2013-04-20

太白醉酒图

 

 

 

 

 

 

 

 

 

 

 

 

 

 

在中国社会史这条历史长河中,文人与酒有着无法割解的夙缘,酒文化是中国古今文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历代文人重要的精神伴侣。文人于酒,或挥洒性情,释放豪气;或因寄所托,畅叙咏怀;或出世入世,藉之明志,正由于这些,几乎所有著名的文人都与酒“有染”。近期有一次酒行业征联,其中一幅优秀奖联,是浙江郭正元先生的,其下联说得动中肯綮:数万卷宋词元曲,汉赋唐诗,皆删酒字,人间便少好文章。本篇文字,管窥蠡测,冀通过冰山一角之识,浅析一下历史车轮碾过的社会生活中文人与酒难分难解的因果渊源。

  杜康为酿酒之祖的事实在中国早已不争。上溯其源,还在奴隶社会时期的夏王朝,酒就已经产生了,《史记·夏本纪》记录了杜康酿酒的故事,之后,杜康酿造出的酒就被称为“杜康酒”,而杜康本人也被尊为酿酒业的开山鼻祖。酒的产生,给予了后世无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酒在从那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就开始担任了可成可败的双刃剑角色,一经登上历史舞台,就从未淡出过。

  但不知从何时起,酒渐渐融入了文人的文化生活。我想,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方面,古代文人多集中于士人阶层,在社会层次中拥有较高地位和相当财富;另一方面,酒本身所具有的无法被其他饮品取代的独特的魅力,紧紧萦系着雅文化阶层的胃口,久而久之,使文人养成了一种癖好,饮酒甚至兴隆为一种不过时的时尚,就像现当代的男人多嗜烟草一样。

  在恒河沙数的古今文人中,吟诗作赋又多是他们的必修功课。诗和酒也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仔细想想,古代的文章诗赋里,如若真消除了酒元素,不可胜计的文化典籍的色彩肯定会大打折扣,并将充斥无法想象的枯寂与死板,这是不能让人接受的。试想,没有酒,也就没有欧阳修“醉翁”的自封,更没有《醉翁亭记》这篇千古名文的存在,更遑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了呢!相反,从诗文出生的那一刻,酒就开始与之相依相伴,不离不弃了。诗文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在这种高雅艺术的熏陶之下,酒也就跟着高雅起来,渐渐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精致别称以及洋溢着文化气息的对酒的艺术描述。仅仅别称,就有“美醪、壶觞、金波、欢伯、曲生、曲秀才、曲蘖、酤、酌、醑、醍醐、黄封、杯中物、秬鬯、白堕、平原督邮、青州从事、春、浮蚁、绿蚁、碧蚁、椒浆、天禄、忘忧物、扫愁帚、钓诗钩、狂药、般若汤、清圣、浊贤”等数十个之多,更不用说对酒的专门的艺术性描摹了。早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这位“清圣浊贤”就已加入了****的行列,试掇取一例看:《诗经?国风?豳风》中说“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可谓是用最质朴拙直的诗的语言直接描述出了当时的生产场景,人民以粮酿酒,庆贺丰收,鲜活可见;屈原的《离骚》和《天问》也把不知多少或幽或壮之情融释在这曲蘖之内;曹操更是“东临碣石”,豪情寄语,在攻打东吴的月明星稀之夜高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托其愿学周公,吐哺劬劳,从而心纳天下的宏愿。

  因而,要说文人与酒,必然须说诗文与酒;而说到诗文与酒,又不能不说和酒有着重要关系的几位古代著名诗人,那就是刘伶、陶渊明、李白、苏轼和辛弃疾。他们借诗娱情,借酒寄性,于诗与酒,难舍难分,各因人生遭遇和个人性情的异同而在对待酒的态度上及所借用的酒的功用价值上存在着异同。下面将对此五人一一详略列数。
  
  一、刘伶
  他嗜酒如命,其癖好程度可谓古今无双,实在是一颗“酒星”,据《晋书列传十九——刘伶传》记载,他身短貌陋,绝少言语,不妄交游,而“放情肆志”(这句话颇有纵欲的嫌疑),经常驾鹿为车,携酒而行,甚至还带着两个扛着锄头的收尸人,扬言“醉倒何妨死便埋(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他甚至戏弄指责他不穿衣服的人,说天为其屋,地为其服,那些人都钻进了他的裤子里。对于妻子的善言相劝,他曾祷祝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石,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莫可听”,在他稀里糊涂祷祝的捯饬下,自己喝酒竟成了顺从天意的事。酒,从古至今都是交游的重要工具,从平头百姓到富家贵胄,尤其是思想敏锐、喜好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文人们,都借酒交结同志与豪杰。刘伶也是如此,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他与其他六贤的默契很大一部分都系在酒葫芦上了。所以,刘伶虽然嗜酒,却有着一批同样钟情于酒、道合于志的贤达友人。刘伶是孤独的,于是他寻觅到了极少的同样孤独的朋友和永不相阻、永不相弃的酒为伴侣。而人的自然性决定了人永远都无法摆脱孤独的一面,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同声同气的竹林七贤实际上在上演着一个群体的孤独。孤独,总在像尖刀一样刺痛着文人敏感的心,使他们不得不沦陷在酒魅里。而相对于竹林七贤群体的孤独,陶渊明则只能做一个个体的孤独者。
  
  二、陶渊明
  酒,被陶渊明借来作怡情养性的仙药。可以说是陶渊明首先开创了“酒饮微醺”的境界。他用酒努力调和个体的孤独,借着醉眼直触田园淡雅与闲适的要害,正是如此,他才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二十首《饮酒》诗。怪不得酒会被称为般若汤,在古代,它一定被认为是智慧与灵感的源泉,否则,就不会有醍醐灌顶的说法了。由是,我总结出了古代文人从潜意识状态下在骨子里奉行的一则人生信条:糊涂了才能聪明,醉了才能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再好不过了,这全赖于“入”与“出”的关系。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语)。“欲辨”为入,“忘言”为出,这“真意”,正是般若汤给引出来的。陶渊明也因此一次次将自己的出世思想升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宁躬耕于西畴,开田园诗之先河。正如毕茂世所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这种难得的糊涂,实在是聪明,酒,空白了陶潜的荣华富贵,却天荒地老了五柳先生的恬淡无争。
  
  三、李白
  李白是仙,可惜被谪凡尘,只是下凡前没忘记带他的酒壶。不管他曾经做过怎样的争取,曾经如何的想“致君尧舜上”,他的灵魂深处都是与入世格格不入的,这与陶渊明有几分相像。不过,李白还是觉得大才不得用,自己受了很多委屈,导致他的酒壶产生了另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浇胸中之块垒。李白“斗酒诗百篇”,在他众多天马行空,风韵如神的诗中,也到处都是酒气熏熏。杜甫《饮中八仙歌》里对李白狂傲洒脱的描述则更为传神: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比照之下,刘伶更多像酒鬼,太白则更应用酒仙来匹配他诗仙的雅号了,他及时行乐,总是站在浪漫的巅峰,不愿在面对着这大好的韶华与河山时,而看到自己的金樽是空的(莫使金樽空对月),只愿长醉不复醒。然而这位仙人何以至此呢?就是因为他胸中的块垒太多,但酒也并非万能,尽管它可以让李白“酣高楼”、“邀明月”,但它也会让李白在藉之浇愁的时候“愁更愁”,看来,要做到不愁,不仅仅需要酒药,更需要的是心灵真正的旷达。李白是仙,飘逸飞扬,性情跌宕,自非常人,他的愁完全来于他那种孩子气的天真。酒,当然也可以使人胸襟旷达,气度豪放,各路“绿林豪杰”们就以酒为纽带,展示大男子义气,大英雄情结,逃不出酒的这点魔力,酒或许就是因此才被称为狂药的。
  
  四、苏轼
  苏轼旷达的人生和酒不无亲密的关系。在仕途中,他屡屡受挫,甚至数番差点丢掉性命,但他的一生旷达坦荡,从他“一尊还酹江月”的豪气干云,到他“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的潇洒豁达,酒都一直在助力着苏东坡性情的因子,每每给他“一点浩然气”,让他产生“千里快哉风”的快意,仿佛酒已让他羽化登仙。东坡居士的一生是开明睿智的,对于包括他的所有人来说,酒都是情感的津梁,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这是人生快事,所谓落拓之间见真谊,酒,就是一切活动不可或缺的佐料。苏轼曾毫不讳言“使我有名全是酒”,他自言平生的功业在三州,必然也没有忘掉酒这个伴他一生的老朋友的灼灼功绩!
  
  五、辛弃疾
  酒,一直跟随着辛稼轩积极入世而不得、壮志难酬的人生步伐而前行。辛弃疾虽也是豪放派的词人,但他比苏轼多了一些愤懑与忧思。想想国将不国,家亦难家,又何得而旷达呢!苏轼难酬的壮志是“致君尧舜”,而辛弃疾的却是“黍离之忧”,他比苏轼的担子重多了!通过酒,他豪放的深处也潜伏着一层婉约的忧愁,他甚至填过一首诙谐的戒酒词,警告酒杯不要再靠近他(即上文所征引的《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他总是在“长恨复长恨”,而缓解这“长恨”的物什无非是“杯中物”和“短歌行”,在张狂的醉态里,他看到青山的妩媚壮丽,并料定“青山见我应如是”,在美醪的诱惑之下,性情毕露,这是多么可爱的词人。平凡的人,醉后会失态;高人醉后,只能彰溢他的神似!
  
  纵观历史社会,酒离不开文人,文人离不开酒,实在如此。倘若酒无文人,就失去了自身的雅魅力;倘若文人无酒,就难以展现真性情。文人和酒联姻,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譬如“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唐伯虎《桃花庵歌》),文人借酒表达志向和情趣已成了普遍现象,以上的五例也只是个例和代表而已。在中国社会史中文人与酒文化的研究俨然已经形成了气候,本文用粗浅的文字,表达了笔者对文人与酒这一研究主题的的一得之见,必多浅陋舛误之处,笔者才疏学浅,期待方家指正。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总是离不开酒,诗坛书苑如此,那些在艺术界占尽风流的书画家们,更是“雅好山泽嗜杯酒”。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那么它又何尝不是一个酒文化浓厚的国度呢?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酒在我国源远流长,饮酒在国人的生活中早就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俗话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人们乐时饮酒意在欢庆,愁时饮酒旨在除忧。酒可品可饮,可歌可颂,亦可入画图中。纵观历代中国画杰出作品,就有不少关于酒的题材。可以说,绘画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只是绘画,书法更是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书法家们或以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或花前酌酒对月高歌,往往就在醉时吐出胸中墨,酒酣后“解衣盘薄须肩掀”,一任天机,淋漓挥洒,神行纸上,从而作出一幅幅精品,这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佳话和艺术珍品。在这里,酒已成了他们创作时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酒与文人的因缘

纵观历史上的文人,大都与酒形影不离。文人饮酒已是传统上的潇洒。魏朝末年,被誉为文坛“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等人,个个堪称酒中豪杰,常在竹林中饮酒长啸。阮籍一醉就是一个多月;嵇康醉酒有风姿,不时醉出美感来;刘伶更是对酒一往情深,可谓古今一流的“醉仙”。

陶潜醉酒,悠悠见南山。东晋陶渊明也是出了名的爱酒文人。他在《饮酒》诗前的小序中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欢。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酒和他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酒,他心底流露出无比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正因为酒,他才会在骈体文玄言诗盛极的魏晋时期独辟一代文风,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同时,酒对文人雅集也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据《与吴质书》记载,曹丕与“建安七子”徐干、陈琳、刘祯等“每至筋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面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知自乐也”。

当历史车轮转至唐代,这时期的文人纵酒风尚更是异常兴盛。在繁华的盛唐时代,酒气熏天的长安城中有着一支庞大的饮酒队伍。唐初诗人王绩,因好酒获“斗酒学士”的雅号。他曾撰《酒经》:“追述(焦)革酒法为经,又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谱。”还有杜甫,史载他“于成都洗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竣(音)野老相押荡,无拘检”。大诗人李白更是感叹道:“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在诗化的酒中不畏人生的挫折,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古代,但凡大型饮宴,没有酒相伴是极为少见的。饮酒唱歌,言志抒情,是人们最惬意的事情之一。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对酒表达了别离的情绪:“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一出便广为传唱。后来人们又在其基础上加以补充,形成《阳关三叠》曲,成为七弦琴“琴歌”之代表作。可见酒对于那时文人的作用之大,实在是难以尽述。

此外,黄庭坚跟酒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著作保留了宋代戎州(今宜宾)酿酒史的资料。黄庭坚不仅一般性地描绘了宋时戎州名酒飘香的氛围,而且确凿地反映了当时酿酒业的一些情况。戎州美酒刺激着他,激发了个人创作灵感,使其在创作高峰的体验下,创作出堪称传世之作的诗词。读黄的作品使我们知道戎州有酒坊兼酒店,还有士大夫也在家酿酒。名酒不但有“荔枝绿”,而且有“安乐泉”等不同品种。

然而在元代,不仅是酒,就连酒旗在元人眼中也是很有魅力的,尤其在文人骚客那里。正所谓“淡抹浓妆山如画,酒旗儿三两人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酒文化的兴盛。诗人谢宗可有首《酒旗》诗写得妙:“水村山郭酒初香,纻影青青字一行。垆畔低悬花雾湿,檐阴斜揭柳风凉。指挥意马冲愁阵,摇曳心旌入醉乡。惆怅步兵招不起,半竿空自舞斜阳。”酒旗通常用青布制成,元曲中又称之为“青旗”。

现代人呼朋唤友地聚餐喝酒时,虽仍会有吟诗作画,但那也只是个别现象了。没了古人那种雅致文化的酒桌氛围,现代人剩下的只是热闹,着实令人为酒文化的失落感到些许遗憾。                                                

倪田《钟馗仕女图》中对坐饮酒的钟馗与钟馗妹

二、酒与绘画创作的激发

历来酒与诗画是不分家的。大多画家都会借助酒来激发灵感。有了酒,绘画才会显得大气洒脱。饮酒与书画创作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画家和许多文人诗人一样,酒同样给了他们许多突发的灵感和激情,饮酒挥毫,落笔生辉。

酒跟绘画创作之间的缘分十分悠久。早在汉代时,汉画中就有许多有关酒文化方面的图像。到了唐朝时期,有着“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常常“嗜酒且利赏,欣然而许”,乘酒后昂奋之际,始振其灵笔,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此种情况下完成的。《历代名画记》中说他“每欲挥毫,必须酣饮”。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唐明皇命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的风景,能一日而就。只因酒兴大发,落笔恰到好处。这表明酒与吴道子的画之间,一定有些关联。

酒与绘画的关系,书画家与酒的精彩故事在明清时期仍是层出不穷。至明代,浙派画家吴伟可谓酒中豪杰,尤其喜欢饮起酒来,再作纵恣粗犷的山水。而水墨大家徐渭亦喜酒,同样愿意在痛饮后挥笔,晚年他在所作《又图卉应史甥之索》一诗中说:“史生亲携八升来,如椽大卷令我画。小白连浮三十杯,指尖浩气响春雷。”他把草书的宕荡奇肆线条和淋漓酣畅的水墨融会为一体,画面富于音乐美感的视觉形象。如《墨葡萄图》的笔斜风雨,藤蔓飞扬,浓淡相间的叶片,珠圆玉润的果实,无不统一于如痴如醉的情感旋律中。这除了得力于艺术功力之外,当然还仰仗于酒效,酒起到了催化和升华至最高境界的奇效。

陈洪绶也特以好酒,尤好为女子作画。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指出其在中年以后纵酒狎妓自放,有钱人拿了大把的银子恭敬地来求画,他都不予理睬。但只要有酒和女人,他自己都会找来笔墨作画,即使贩夫走卒乃至垂髫小儿,他也都有求必应,并自称“半生懒癖惟好酒”。这正如毛奇龄所说:“莲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因而其诗文书画与酒很有缘分,以致“有酒如强风饮不辞”,这也是他追慕古人而心有灵犀的原因。

酒不仅能帮助和激发画家的创作,而且还是画家们创作的重要题材,诸如文会、雅集、夜宴、月下把杯、蕉林独酌、醉眠、醉写……无一不与酒有关,无一不在历代的绘画中反复出现。他们酒后兴奋地引发绝妙的柔毫,于不经意处倾泻胸中真臆,令后学击节赞叹,甚至顶礼膜拜。

中国古代绘画中,以酒入画的内容很多,如以酒喻寿。醇酒之嗜,激活了二千余年不少书画家的灵感,为后人留下数以千万的艺术精品。这样的名画比比皆是: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晚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南宋刘松年的《醉僧图》;元代钱选的《扶醉图轴》;明代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图》;明代陈洪绶的《饮酒祝寿图》等等。

我国古代借酒作画者远非上述。可以说大部分画家许多艺术精品的产生,都与酒密切相关。当然,他们之所以能创造出精湛的艺术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的勤学苦练。但是,也绝不能忽视酒对书画作品的诞生所起的巨大推助作用。




张旭酒后草书

三、酒与书法的关系

书法与绘画一样,要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须有娴熟而深厚的技巧和功底,并心有所感而寄于笔墨。要做到这些,许多书法家常借助于酒力。翻开我国书法史,可看到历代草书家大抵嗜酒。如书圣王羲之,其著名代表作《兰亭集序》便是他于绍兴兰亭喝酒时写就。在东晋永和元年,王羲之与好友孙统、孙绰、王蕴等四十一人聚于绍兴兰亭。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提笔草《兰亭集序》。笔兴随酒意而生,笔力随酒韵而成。顿然出现了一幅“遒媚劲健,绝代所无”的作品。全文三百余字中,即有“之”字十九个,但笔式各异笔韵不同,“千古极品”就在酒中问世了。就连王羲之在酒醒之后也大吃一惊,以致“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再也没有达到醉酒时那种神往的艺术境界了。酒作用于王羲之,使他成为千古书圣可见一斑。

唐朝以后,书法艺术得以继承发展,和酒也是一直相随相伴。唐代最今人叹为观止的书家要数张旭和怀素了。他们两人都是其时的草书大家,均喜醉后大呼作书,其书气势豪迈,盘曲放荡,有如电激星流,又若骤雨旋风,观之令人惊心动魄,不可思议。据史书记载,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时人称他的狂草为“醉墨”。而怀素则是“每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有人问怀素写字秘诀,他竟以“醉”字作答,正所谓“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唐代除这两位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贺知章。据韦续《续书品》记载,他官至秘书监,性旷达好饮酒,是当时“饮中八仙”之一,自号“四明狂客”,能诗善书,其作草“纵笔如飞,酌而不竭”。

 

书法的发展到了宋代后崇尚意态,注重情感的抒发,书法与酒的关系也就更亲近了。宋代书法家苏舜钦,官运不佳被谪放到苏州时,常练草书,有时酒酣落笔,较之平时更洋洋洒洒,别具一格,人争传之。据《清朝艺苑》记载:明朝遗臣朱耷,往往于醉后挥毫。人们知其嗜酒,闻字画“皆得其醉后”,所以为了得到他的作品,便“置酒招之”,将纸墨置于席边,待酒兴大发,他便开始泼墨,或“攘笔搦管,狂叫大呼”,结果是“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而“醒时,欲觅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万镒于前夕顾也!”

元代著名草书家鲜于枢也喜饮酒,也常“醉极作放歌怪字”,其书笔力劲健,奇态横生,名声与赵孟頫顷齐,同为元朝书坛巨擘。另有明代著名的草书家祝允明,他为人顽世自放,纵情于酒,其草书笔力挺劲,势态活泼,书如其人。清代的傅山逍遥物外,自得天机,故醉中作草能放笔直书,冠绝一时。可见,草书与酒结缘,同为不少书家所钟情,绝非偶然。毕竟酒能亢奋精神,诱发无意识,从而形成书艺创作的内驱力,这是不容置疑的。酒与书法共在,酒使不少书法家狂放不羁,不拘成法,激昂腾奋,然后笔走龙蛇,异趣横生,创造出了许多艺术价值极高的传世佳作。

中国的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源远流长,如果说唐诗宋词是祖国最为亮丽的文化遗产,那么酒便是其中酝酿最充分,品醇至久的历史流痕,中华民族的传承中,酒有着特殊的地位,酒一直是庆典、祭祀、表达尊崇、抒发感情的最好载体。几千年来,浓厚的酒文化一直在丰富着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内涵。而作为中国文化史上诗歌巅峰的唐诗,更是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唐诗和酒文化正如两股清泉,在各自汩汩流淌趵突的同时,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一溪潺潺的清流。上承秦汉古风下沥宋元渊潭,一路奔腾,造就了清雅丽韵又浓烈芬芳的诗酒文化。久久地,久久地在亘古长河中激荡着眩目的浪花。

一、中国诗歌溯源和唐诗的发展

 华夏文化的源头是诗歌,已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诗三百》,即《诗经》作为成形的标志。中国逐步成就了“诗的国度”的美誉,从春秋诸子百家,到战国末秦初的寓言、散文、汉赋,魏晋南北朝文学,一路走来,到了大唐帝国,华夏文化的明珠——诗歌无可遏止的闪耀出绚丽的光彩,成了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四言、五言到七言,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达到了巅峰。这座巅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⑴公元七世纪唐帝国建国到八世纪安史之乱前100多年,唐帝国经济实力上升,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造就了唐诗繁荣的温床。

(2)由“五胡十六国”的纷乱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融和的过程,使当时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化得以交流和发展,,为作家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营养和素材。

(3)刚刚统一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和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如儒 、释、道三教并存,为诗歌的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

(4)唐帝国制定和实行以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而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是诗赋,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与风行。

(5)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诗歌创作已日臻成熟,律诗也跨越出了试验阶段。

综上所述,各种有利因素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大放异彩。

诗歌的盛行造就了优秀的诗人,优秀的诗人又推动了诗歌的发展。下面我试着将唐诗的发展和诗人的辈出勾勒出一个流变图,使各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

  * 公元618年唐帝国建立后,诗坛最初几十年没什么建树,只有一个王绩追踪着风格清朗但难免寂寞的晋陶渊明诗风,是唐初诗坛上少有的一个亮点,虽为后世称叹,但终究是寂寞的。

  *武则天于公元655年施政,唐开始呈现新的面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崭露头角。宋之问、杜审言陆续登坛,完成了七律体,完美了五七言古体,令人耳目一新,风格明快清新。陈子昂则从汉魏古风中汲取营养,开一代新风,上承建安三曹,下开李白杜甫。

如果承认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那么毋庸置疑,盛唐诗歌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前后,国家战乱给了诗人以大好的题材,他们或田园,或边塞,归隐,或军旅,悲愤。离愁别绪,刀光剑影,歌女商旅,大大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源泉。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当推孟浩然、王维、常建等,他们继承陶渊明的诗风,而后又影响了柳宗元、韦应物等一大批诗人。最高成就自然是孟浩然,王维,并称王孟,而边塞诗最出色的则是高适和岑参。

  *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非李白莫属。自从被忘年至交、诗人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后,又被后人尊其为“诗仙”,李白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从他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就可看出,他更多的摈弃了悲凉、慷慨、缠绵婉转而走向了瑰丽多姿,丰富奇特,汪洋恣肆。而比他小12岁的杜甫也适时登上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顶峰,和李白的浪漫飘逸不同,杜甫是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关注着人民的疾苦。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小转折点。杜甫勇敢、忠实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为人民的哀乐而唱。他高妙的艺术手法和深切的悲民情结使他成为了诗圣,他的诗也就成了摄录整个动乱年代弥足珍贵的诗史。尽管李杜风格不同,但深刻思考起来,两人是殊途同归的。这样安史之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双峰并峙,成为了至今无人逾越的擎天巨岭。厚重、深沉、瑰丽多姿且雄浑沉郁,这也是唐诗在中国乃至世界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

 * 李杜以后的唐宪宗时,又有两大流派相继形成: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有元稹,李绅,张藉等,以韩愈为首的孟郊、贾岛,李贺等,他们均继承杜甫而又各有创新,完成了唐诗盛后的又一次崛起 ,其中韩愈的散文又延及到了宋代的欧阳修,苏氏父子。韩愈因之成为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首。到了晚唐,又有两位杰出的诗人挑起了唐诗中兴的大梁,这就是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和李商隐,再晚些时候的皮日休和陆龟蒙,罗隐等,尽管也名噪一时,但也很难望老小“李杜”之项背了。

  以上是对中国唐诗的源头及唐诗兴盛的大略分析,下面我们再去追溯另一个文化源头,即酒的渊源。

二、中国酒文化探源

  *中国酒的渊源比诗要早。今天我们主要讲唐诗和酒文化的融合,对于酒的渊源只能大致描述一下,中国的酒文化一点也不比诗歌逊色,无论是对生活、政治、历史的影响,还是对华夏文化特别是诗歌的贡献,完全可以和其它文化媲美的。溯本求源,酒的历史从尧舜以前就开始了,其中就有上天造酒说,星象文化中的28星宿中就有酒旗星,传说是专管造酒的酒神。在《周礼》中有记载,距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不可谓不古老。  

   *再有几种则是:(1)“猿猴造酒说”()夏禹时代的“‘仪狄’造酒说”(3)相比之下后来杜康造酒的传说记载更详,更可信一些。

*一般来说,关于酒的起源比较通行说法是,猿猴在山中造出了果酒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则是高粱酒的创始人。曹操诗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以佐证。很久以来,“杜康”一词成了酒的代名词,追溯这些源头,不难看出,作为后来广泛发展的中国酒文化的底蕴是丰富的,历史也是久远的!

 * 这里有必要说一句,和其它国家一般由果酒(即葡萄酒)等占主导地位不同,中国的酒更多的是烈性的粮食酒,在中国,酒不只成了一种特殊的食品,更是成了各种活动、节日等场合不可或缺的必备品。

   *中国酒业发展到今天,尤其是随着国力的增强,消费需求的旺盛。中国已有了享誉世界的四大名酒,分别是贵州茅台、山西汾酒、泸州老窖和四川五粮液,其中茅台和汾酒分别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而举世闻名。

*中国的酒文化的历史远长于诗歌,中国的酒习俗更是无处不在。

春节贺岁必有酒,清明祭祖必有酒,端午避邪必有酒,中秋赏月必有酒,重阳登山必有酒,婚嫁有喜酒,新人有交杯酒,生子有满月酒,百日有长命酒,商贾有开业酒,送别有壮行酒,凯旋有庆功酒------酒文化无处不在,酒香无处不芬芳。

因此,这种浓浓的酒文化到了文人墨客那里就完成了酒与诗的不解之缘,下面我以唐诗和酒文化的高度融合略举几例。

三、诗酒渊缘

前面列举的唐代大诗人中,无论是双峰并峙的李杜,还是紧随其后的白居易都有着大量的关于酒的诗篇,李白的诗有一多半和酒有关,杜甫的诗也几乎1/3与酒有关,纵观唐诗与酒的关系,我在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归纳:

社日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tun) 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是唐代诗人王驾的一首七言绝句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zhe )影斜”,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它的暗示性很强,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的兴高采烈。才不觉贪杯喝醉,而这种高兴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这种喜悦正是诗酒文化的融合所达到的效果,除此以外,很难想象用其它事物表达会有这样的效果——这是诗酒言乐!

我们再看一下唐代另一个大诗人元稹的诗: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

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

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

这是元稹对亡妻的真诚执着的爱恋。字字深情,读来沉痛感人。

起句便叙写他在丧妻之痛中意绪消沉,整天借酒浇愁的情态

伴客销,表面上是陪客人,实际上是好心的客人为了替他排遣浓忧而故意拉他做伴喝酒。再说,既是伴客,在客人面前表露儿女之情是不恰当的,所以免不了虚与委蛇,强颜欢笑。这样销愁喝下去的是自己的眼泪,酒入愁肠化作相似泪,透出了心底的凄凉。

结尾两句,真真是锥心泣血。读诗至此,有情人能不掩卷一哭。醉后吐真言,这是常情,醒来见旁人啜泣,感到奇怪,一问才知道,原来自己在梦中,忘记爱妻已逝,口口声声呼唤妻子。以至于旁观者潸然泪下,凄苦之情,撼人心弦。试想,若不是诗中蕴酒,怎能如此感天动地?---------这是诗酒言悲!

在唐代,酒文化融于诗中,以成诗家佳话,请看作为忘年交的杜甫是怎样以钦赏的语气赞美李白这位“诗仙”的。

饮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当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QU)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不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八个酒仙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诗人以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将他们写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可见,唐代诗与酒,酒好比手与足,形影相随,分不开,拉不散,诗因酒增辉,酒因诗溢彩!--------这是诗酒成像

           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别一种感觉。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抒写离愁而不愁这种屈曲蜿蜒的表达,正是唐诗与酒文化结缘融合的美妙之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温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七言律诗汪洋恣肆,一气呵成。极言惊喜之情,大喜之余。纵酒相庆。可见酒之喜庆色彩。如改为“须喝水”则大杀风景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箫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籴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蕖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蕖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苍凉悲怆之意境。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祽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饮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这里诗酒言愁,正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了

寄东鲁二稚子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认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人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以景发端,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吴地”(这里指南京)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快要结茧的情景,描绘得清新如画,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感不禁心忧如煎,焦虑万分。诗人对离别了将近三年的远在山东的家庭,田地、酒楼、桃树、儿女、等等一切,无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女更倾注了最深挚的感情。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现在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呢。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怎么办呢?那就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在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吧。这里想象自己的心被风吹到远方的酒楼前,——这是诗酒思亲!

不  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 友的深情,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诗酒摹状貌,表挚情,形象生动!

行路难三首(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去帆济沧海。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没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乎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落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看来,诗仙也有不想喝酒的时候》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诗可以说是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给友人备下的酒,当然,是可以使对方致醉的,但这首诗本身却是比酒还要醇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炉火又正烧得通红。这新酒红火,大约已经摆在席上,泥炉既小巧又朴素,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是那样地诱人,那样地叫人口馋,正宜于跟一二挚友小饮一场。

酒,是如此吸引人。但备下这酒与炉火,却又与天气有关,晚来天欲雪“——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可以想见彼时森森的寒意阵阵向人袭来,自然免不了引起人们对酒的渴望,而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看来,酒和唐诗的巧妙结缘生发出多少意境啊!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片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不忧生计”与不“惜酒钱”,既是题中“沽酒”二字应有之义,又有政治抱负与身世之感隐含其中。“少时”二字使人想见诗人少不史事时的稚气与“初生之犊不畏虎”的豪气。“老后”却使人联想到那种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气了。诗人回首平生,难免有“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感慨。

  这里的“醉”,似醉而非真醉,与其说是醉于“十千沽一斗”的美酒,不如说是醉于“胜管弦”的“清吟”,虽然美酒可以醉人,却不能醉心,一般的丝竹可以悦耳动听,却无法象知已的“清吟”那样奏出心灵的乐章,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二句,把“闲饮”和内心的烦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诗酒抒怀!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片战几人回。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戌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次难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名“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这是一个欢乐的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绝不是一两个人天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类一种激动和向往垢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业,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诗酒写军旅。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亲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有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诗题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力的宇宙之谜。

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名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而,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觉写到时间感受,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酒月入诗,更显奇妙。

总之,可以看出,在唐诗中,酒文化和诗的载体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中,酒可言情,酒可言悲,酒可抒愤,酒可送别,酒可思乡,酒可成像,酒可边塞,酒可军旅,酒可自乐,酒可恋子,酒可怀妻,酒可言乐,酒可豪壮---------。难以想象,如果唐诗中无酒,还能不能成为唐诗了!

  

补充:
    四、唐诗.酒文化.名人逸事

 

一、苏轼,被奉为豪放派词人的魁首,酒既能引发他委婉沉郁的情感,同样也能激发他的万丈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借酒感悟人生是苏轼的独到之处,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善于借酒抒情。她的时期作品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神”等等。皆体现了名门淑女优雅闲适的生活及多愁善感的情怀。南渡以后,国破家亡,词人饮酒别有一番凄苦的滋味。在《声声慢》中她呤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经常在酒宴上配乐歌唱,古人以词咏酒,以酒抒情成了很普遍的现象。苏轼、李清照等著名词人生活在词风大盛的两宋,他们要想准确、传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恐怕还得借助委精彩的话,西方的狂人都则特别值得尊敬。西方的狂人多是心理变态的狂人,中国的狂人则多是不为当时的主导文化接纳的精英,是佯狂。当社会是正常是时候,狂人是病态的;当最清醒的人被迫佯狂而且人们也真以为他是狂人的时候,社会是病态的。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借狂人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人的病态本质。狂人带着变态的眼光,观察到家庭里的亲人以及相识者要准备策划阴谋把他吃掉。

三、陶渊明,无论是从酒档史还是诗歌鸣的角度来说,陶渊明都是一位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因为正是从他开始,才“把酒和诗连了起来,即使阮籍,‘旨趣遥深,兴寄多端’的咏怀诗的作者,也还是酒是酒、诗是诗的,诗中并没有关于饮酒的境界和趣味的描写。但以酒大量地写入诗,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的,确以陶渊明为第一人。在阮嗣宗,酒只和他的生活发生了关系,所以饮酒所得的境界也只能见于行为。虽然生活还会影响到诗,但毕竟是间接的。但陶渊明,却把酒和诗直接联系起来了,从此酒和文学发生了更密切的关系”。

  陶渊明(365-427年,)名潜,字符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自幼博览群书,性爱山水自然,不慕虚荣名利。29岁时出仕,曾做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

   陶渊明的这种人生态度,在他所作的《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里,得到真实的写照。

   前者生动地刻画出一种悠闲好静、不慕荣利的生活。五柳先生本性酷爱饮酒,可惜家中贫困,常常得不到。亲威朋友了解这种情况后,经常准备美酒请他来畅饮。他每次赴饮,一定要到喝醉为止,醉了之后,就告退回家,从来不会舍不得走。尽管他的房子破破烂烂,挡不住风吹日晒,屋中空空荡荡,饮酒的瓢常常空空如也,但他安然自得,毫不在乎。他常写诗文自娱自乐,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志向。得与失、荣与辱,对他来说,全都已经忘怀。像五柳先生这样以喝酒与赋诗为快乐的人,确实不属于纷乱混浊的时代。

《归去来兮辞》想象诗人自己外出归来时,牵着幼子踱进内室,樽中已贮满美酒。拿起酒壶酒杯自酌自饮,闲看院中树木怡然自得,酒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须臾分离的伙伴。正如他在《止酒》一诗中所述:“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他既要寄情于酒,又要赋诗抒怀,诗与酒以情怀为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他咏酒的诗很多,以酒或饮为题的有《饮酒二十首》、《连雨独饮》、《述酒》等。在《连雨独饮》中,他吟诵道:“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在《饮酒·序》中他说,他在家闲居少有欢乐,加上近来夜已渐长,每逢得到名酒,没有哪个晚上不喝,对着自己影子独自干杯,不知不觉间便醉了。醉酒之后,就写几句诗来自我娱乐。这二十首诗,题目叫《饮酒》,实际上是咏怀。正如人们所评论的,他是常言酒、多言酒而意不在酒,其中既有绝意仕途的铮骨豪气,又有感慨人彺多  的柔情细语,还有归隐田园的恬静与豁达。正如在《饮酒》诗中所述的: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四.历史上,洒在政治斗争中用最成功的范例是北宋初年的“怀酒释兵权”。唐末,我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历史上称为五代十国时期,赵匡胤是后周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他在开封附近的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将士黄袍披在他身上,他一举做了皇帝。根据自身经历,赵匡胤知道大将手握重兵是对皇权的极大威胁,宰相直普也劝他将兵权收回,于是赵匡胤宴请了握有重兵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席间,赵匡胤说:“我靠大家的力量才打下了江山,做了皇帝,但做了皇帝之后又寝食难安。”众人问他原因,赵匡胤说:“这是很容易知道的,谁都想坐皇帝这个位子啊!”石守信等人很惶恐,忙说:“皇上怎么说这样的话呢?我们都是决无二心的。”赵匡胤说:“虽然我知道你们忠心耿耿,但你们手中有兵权,我心不安呀。于是,几位大将无奈的交出了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五、王勃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少时即有才名,“六岁能属文,清才俊发,构思无滞。”十四岁时,去交耻(在今越南境内)看望被贬远商的父亲,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市),适适洪州牧阎伯屿刚刚修茸好滕王李元婴任洪州刺史所修建的滕王阁,准备于重阳佳节在此大宴宾客,一来附庸风雅,二来趁机展览自己的“德政”。,江南学者名流一百余人全部应邀参加,王勃也凑巧出席了宴会。

酒过三巡,阎伯屿故作姿态,拿出笔墨纸砚让宾为滕王阁作序。其实,他已事先让女婿吴子章精心准备了一篇序言,想趁机会炫耀一下女婿的才华,以利于今后的提升,众来宾或者知道个中奥秘,或者担心当众献丑,全都委婉谢绝。唯有王勃初生之犊不畏虎,欣然领命,“对客操觚,顿刻而成,文不加点。”阎伯屿见这位少年书生如此不客气,非常生气,特意派人站在他身后,写一句报一句,想抓住把柄嘲笑他一番。一人来报,开头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净伯屿笑笑说:“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又有人报,接下来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他略感吃惊,觉得此单不可小觑。及至报出“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净伯屿已激动得不能自持,全不管女婿的面子前程,站起来大声对宾客说:“此文定可千古流传”!

六、李白

历下上,酒与文人有着不解之缘,也许酒是激发文人灵感的妙药,也许酒是他们遁巨消悉的法宝。历朝历代,酒与文人之间演绎了数不清的故事,唐代,许多文人以酒自命,王绩自称“五斗先生”;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自称“醉司马”,迁河南尹时自称“醉士”;有些文人经常聚饮,成了著名的酒友集团,如因杜甫《饮中八仙歌》而著名的“酒中八仙”即贺知章、李趟、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还有在山东徂徕山隐居的李白、孔巢父、斐政、陶沔、韩准、张叙明、被称为“竹溪六逸”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涌现出许多伟大的诗人,其中李白提最具个性色彩的一位。他的诗作充满丰富、浪漫的想象力,成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作。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酒星魂”、“酒圣”、“酒仙”。酒的确为李白和他的诗作增色不少。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生动地描述出李白才气横溢、狂放不羁的性格,在李白作品中,关于酒的诗句随处可见,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进酒,杯莫停……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写酒的气势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会须一饮三非杯”“非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虽然他在古代著名的酒人中,酒量不算很大,古人饮酒超过一石的大有人在,李白不过数斗,但李白爱酒的豪气却无人能及。他在《陪侍郎叔游洞庭》中说“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他要把湘水和洞庭湖化为巴陵大地上的无限美酒。当李白看到汉水时,想把一江汉水也都化为美酒,“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迭曲便筑糟邱台”。李白这样豪气凌云而又满脑子酒意的诗人,古今中外,难有望其项背者。李白过湖北松滋时,泛舟洞庭湖,饮酒吟诗:“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写酒不仅仅是气魄大,他也很讲究意境,如“春风与醉客,今乃相宜”“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对酒的领悟也是常人难及的,像“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如不是常与杯中物打资产,那是难有这样传神精辟的见解。历史上的文人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于是他们纵情山水之余,酒也成了不可或缺的饮口,“古来圣贤皆寂莫,惟有饮都留其名”。当然,真正“饮者留其名”的毕竟很少见,李白能留名千古,靠是诗名,酒名只是增色而已。

七、金龟换酒

天宝初年,李白因著名道士元丹丘的推荐,高唱阗“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到长安应诏。谁知到长安后并没有马上被召见,等了好多天单词皆无,李白心中烦闷,便到城东北的大宁坊紫极宫游玩,想从道教那里寻找些破悉释闷的灵丹妙药。正游玩间,人群中一位衣布履、鹤发童颜,手拄一根节竹杖,俨然是老寿星下凡的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不由地停步观看,刚好老人也在看他。李白天性仰慕高人,很想上前问问老人姓甚名谁,可否一叙,又怕素昧平生,唐突了前辈,只好耍了个小小花招,指着老人的节竹杖说:“如果我看得不错的话,此杖乃临邛山中千年之物。”老人笑笑回答说:“如此看来,学士是蜀人无疑了,敢问尊姓大名?”“不敢,不敢,晚生蜀人李白。”“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李太白,怪不得如此飘逸呢。老夫姓贺名知章,愿与你交个朋友,可以吗?”李白一听,倒身便拜:“久慕贺前辈大名,今得一见,三生有幸。”二人都再无心思再玩,便到一家酒楼小酌。

酒过三巡,李白非常诚恳地说:“贺前辈的作品对晚生教益匪浅,《咏柳》、《回乡偶书》等篇,迄今犹能倒背如流。”贺知章谦逊地挥挥手说:“那些山歌小调,不值一提。我已成老朽,写不出什么新作品了,学士青春年少,才气超人,他日必成大家,不知随身可曾带有诗作,可否让老夫先睹为快?”李白急忙掏出一卷诗来,双手捧上,贺知章一见,拍案称奇,喝酒到日夕斜,结帐时两人竟都没带钱,贺立即解下随身携带的祖传珍宝小金龟,也不管店家找钱,拉起李白就走,这就是“金龟换酒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