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愈不满和尚经常上门打扰,写下一首诗,拒绝得滴水不漏

 江山携手 2020-01-26
历朝历代,很多文人都和僧人有着密切的往来。
例如唐朝的茶圣陆羽,和当时的诗僧皎然就是莫逆之交。
陆羽所编著的《茶经》,也有皎然的一份功劳。
还有北宋的苏轼,他有很多和尚朋友,诸如道潜、惠崇、仲殊都和他交情匪浅。
还有佛印和尚,是他最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互怼,留下了很多啼笑皆非的趣事,“秃驴何在?东坡吃草”、“水流东坡诗!狗啃河上骨”……
当然有人喜欢与和尚来往,自然也有排斥和尚的。
中唐诗人韩愈就很排斥佛老学说,对于和尚这类人一向是敬而远之。
偏偏当时有个法号广宣的和尚,天天厚着脸皮上门求韩愈为他写诗,韩愈不胜其烦,回了一首七言律诗,有水平有情商。
这首诗名为《广宣上人频见过》,全文如下: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韩愈所处的年代佛教盛行,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尤其崇尚佛教,要知道在此之前,唐朝一直是以道教为尊。
唐朝的帝王姓李,和道教的始祖老子五百年前是一家,故而极力推崇道教。
可是唐宪宗却偏偏笃信佛教,但他也不排斥道教,是个有双重信仰的君主。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为皇帝的偏爱,所以佛教的地位一下子提升了不少。
当时有很多僧人在长安十分活跃,广宣上人就是其中之一,常常以诗文结交京中的士大夫。
也许是为了讨皇帝欢心,也许是本身信仰佛教,很多士大夫都和他来往密切。
而韩愈作为当时的文坛盟主,自然也被广宣上人盯上了。
但是韩愈偏偏最是厌恶佛学,对于广宣上人频频的造访,他是不满到了极点。
最终忍无可忍才写下这样一首诗,拒绝的滴水不漏。
诗歌首联便道出了他对广宣上人的不满。
一年三百六十日,广宣上人三天两头就来拜访,连风雨都阻挡不了。
这里当然不是赞扬广宣上人风雨无阻的精神,从“长扰扰”这三字可以看出诗人是有多么不耐烦。
原本《诗经》里曾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韩愈此处虽然也用到了“风雨”,但是明显他对广宣上人的造访没有惊喜,而是充满了无奈。
接着的颔联是自谦之语,实际也是委婉的拒绝。
他说自己愧对朝中大臣,在政事上也没能帮到皇帝,还屡次辜负广宣上人的心意,内心十分过意不去。
这里看似再自责,其实不过是场面话罢了,要是诚心道歉,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跟广宣上人见一面。
可偏偏韩愈就是不肯见他,所以这两句表面上是自谦,说白了就是在拒绝广宣上人。
接下来的颈联他又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在这里诗人说自己日日学习孔孟之道却没什么收获,才疏学浅,无法给上人回诗。
这两句的言外之意其实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韩愈所学的“道”和广宣上人的“佛”是完全不同的。
所有他纵有满腹的诗才,也是“吟诗未能回”,不是他写不出来,而是他根本就不想写。
如果是前几联还是比较客气委婉的拒绝,那么最后一联就有些讽刺的意味了。
这两句的意象暗合王维的“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描写的原是初冬山中的凄清之景。
但是在韩愈的这首诗中却有了另外一层含义。
为什么寺庙的游人会那么少?红叶满地也没人少?
还不是因为你这个主持天天往外跑。
言外之意就是劝告广宣上人还是回寺庙呆着,别老在京城上蹿下跳的。
全诗写得很是委婉,有水平有情商,拒绝的滴水不漏。
想来那广宣上人读后,恐怕也不好意思再上门了。
不知你是否也喜欢韩愈的诗?欢迎一起来讨论哦。
- END -
作者:凯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