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滨州、沧州居古冀兖、今冀鲁之界,濒临渤海得名,有复杂历史渊源

 二马仔 2020-01-26
滨州、沧州居古冀兖、今冀鲁之界,濒临渤海得名,有复杂历史渊源

注:现滨州、沧州,居古冀州、兖州之域,历史上区划变迁较大,禹定九州,部分区域时冀、时兖;春秋、战国,时燕、时齐,大部属齐无棣邑;汉代,始属幽州渤海郡、又隶冀州渤海郡……

滨州、沧州居古冀兖、今冀鲁之界,濒临渤海得名,有复杂历史渊源

山东、河北为我国北方相邻两省,均濒临渤海,都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渊源深厚且有着复杂的区划变迁。元朝是我国行省制度的开端,此时两地同属中书省,称为“腹里”,到明朝山东、河北(北直隶)初步形成后。两地分界才基本稳定下来。

滨州、沧州居古冀兖、今冀鲁之界,濒临渤海得名,有复杂历史渊源

现在,渤海之畔的山东、河北两省相邻两市分别为滨州市、沧州市,两市不仅均因濒临渤海而得名,历史上更是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滨州地处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南岸,古属兖州、青州,五代后周时置州,因滨渤海而得名,现为山东省地级市。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湾,古属幽州、兖州,南北朝时设州,州以“沧海”为名,而沧海即渤海的古称,现在沧州为河北省地级市。

滨州、沧州居古冀兖、今冀鲁之界,濒临渤海得名,有复杂历史渊源

说起滨州、沧州的渊源,渤海郡、棣州是两个绕不过去的名词,两地的政区沿革关系也围绕着这两个古代行政区划而展开。滨州市域战国时属齐,沧州则为齐国与赵、燕相交之地。秦灭六国后广设郡县,滨州为齐郡地,沧州则属巨鹿郡,西汉汉文帝时于浮阳县(治今沧县旧州镇)置渤海郡,辖今沧州大部及滨州北部。

滨州、沧州居古冀兖、今冀鲁之界,濒临渤海得名,有复杂历史渊源

渤海郡自西汉初设立后,一直沿袭到唐朝中期,两汉时期辖区较为稳定,魏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区划也更为混乱,渤海郡时置时废且建制变换剧烈,而沧州也设于这一时期。沧州,北魏时于饶安县(治所在今沧州盐山)置,辖区与渤海郡有很大的重叠。隋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沧州为棣州,治于阳信县,大业二年(606年)棣州又改为渤海郡,仍治阳信,今沧州、滨州大部均为其所辖。

滨州、沧州居古冀兖、今冀鲁之界,濒临渤海得名,有复杂历史渊源

唐初,沧州于清池县(治今沧县东南旧州镇)复置,而渤海郡又改称棣州(仍治阳信县),武德六年(623年)棣州省入沧州,沧州辖今滨州、沧州大部。唐贞观十七年(644年)析沧州南部于厌次县置棣州(治今惠民先棣州村),沧州、棣州自此分置。

滨州、沧州居古冀兖、今冀鲁之界,濒临渤海得名,有复杂历史渊源

沧州自唐始仅治所有所变迁,但一直沿袭到现在,现为河北省地级市。自唐至明初,棣州治所数迁但沿用棣州之名,而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山东设省后,棣州为山东济南府所辖,永乐元年为避朱棣之讳改棣州为乐安州,宣德年间又改称武定州,清朝时升为武定府并设附郭惠民县。

滨州、沧州居古冀兖、今冀鲁之界,濒临渤海得名,有复杂历史渊源

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冀鲁边的沧州南部、滨州同属山东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同属治于惠民县的渤海行政区所辖,建国初仍设沧南专区(治南皮),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重新划界后才形成现在省界。

滨州、沧州居古冀兖、今冀鲁之界,濒临渤海得名,有复杂历史渊源

可以说,在西汉至唐初这八百多年间,今滨州、沧州市域大部曾长期处于同一政区,在建国前后沧州南部与今滨州也同属于渤海行政区(治惠民县),而渤海行政区撤销后所设的惠民专区就为今滨州市的前身。由此可见,滨州、沧州两地市历史渊源可谓深厚。

滨州、沧州居古冀兖、今冀鲁之界,濒临渤海得名,有复杂历史渊源
滨州、沧州居古冀兖、今冀鲁之界,濒临渤海得名,有复杂历史渊源

参考文献:中国历史地图集

来源:沧海桑田史海沉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