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借力使力前的准备 借力使力是拨筋通络疗法“24字法则”之一,该法则还包括“解剖位起,定点卡位,筋骨并重,轻重有序,自然还纳”,这是阎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乍一看这24个字真是平淡无奇,不像有的心法,言必效法天地,深奥玄妙。但是真正深入临床就会发现,这24个字就是最朴素的真言,内涵深刻,环环相扣,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 从治疗法则我们可以看到,要想达到借力使力、自然还纳的目的,必须先摆好体位,找准点,卡好位,否则必将徒劳无功。 举个斜角肌的例子。 斜角肌手法是拨筋通络疗法的一个经典的颈部手法,治疗原理是卡住受损斜角肌的起止点,令患者用肩部带动躯体旋转,将斜角肌牵拉复位抚平。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经典手法,因为它很好的体现了拨筋通络疗法整体复位、自然还纳的特点,这个手法不仅将斜角肌松开了,连同斜角肌挛缩带歪的颈椎和翻转的肋骨都可以一并复位。 这个手法操作并不复杂,在培训的时候,有的学员点找得很准,力也用的不错,可就是复位不了,急得满头大汗,我上手时才发现因为斜角肌短缩,患者头会不自觉的偏向对侧,我们自己做手法的时候会习惯性的把头摆正,再去找点卡位,学员却只顾着找点,忽视了头的位置,所以无法成功复位。 当头向对侧偏转的时候,斜角肌是扭转的,就像拧毛巾一样,把毛巾扭转一下再拉,毛巾只会越来越紧,根本不可能展平的。 这是解剖位起的例子,另外定点是否精准,卡位的力是否适中,力的方向是否正确,都会影响到复位能否成功,可见要想恰到好处的利用患者的力,前期的准备非常关键。 2 患者如何使力? 因为损伤,身体结构会形成一系列的错误共构,身体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造成患者错误的动作模式。所以,其实患者是一动就错的。阎老师常说“动作做对了,伤就好了。”我们的治疗是借助患者的力使结构复位的过程,同时也是引导患者正确行使功能的过程。所以引导患者正确的用力是治疗非常关键的一步。 患者要如何用力才会有助于离位的结构复位呢?我觉得有三点是需要注意的,为了方便理解,以腹斜肌手法为例。 第一是要正。 前面说到患者的动作模式是错的,患者的错误动作模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保护损伤部位,避免疼痛。治疗的时候也一样,为了避免疼痛,患者通常会躲着损伤部位做动作,我们要引导患者纠正这样的错误动作模式。 腹斜肌损伤治疗时,我们先让患者抬头挺胸,双手抱头,肘关节外展,这样腹斜肌就被展开了,定点卡位后,令患者转身用腹斜肌带动髂骨复位。但是患者受伤以后因为疼痛是无法完成转身这个动作的,所以治疗时患者在转身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躲着损伤的部位,歪着身子去动,通常是通过侧屈或前屈来避免转身时损伤的腹斜肌受到牵拉,患者这样使力是无法完成腹斜肌复位的。 (抬头挺胸时腹斜肌是展平的,如果前屈或侧屈腹斜肌不平,旋转的牵拉力也不足以带动髂骨复位) 其实卡住损伤位点的手对损伤是一种保护,转身时并不会像平时那样疼,所以治疗时一定要和患者积极沟通,鼓励患者,转身时保持抬头挺胸的姿势,这样胸廓的旋转才能起到带动腹斜肌复位抚平的作用。 第二是要松。 因为疼痛,患者在做动作时容易紧张,全身都紧张的时候结构是无法被复位的。在腹斜肌治疗的过程中,令患者转身的时候,很多患者因为怕疼会憋着气使劲转身,这时腹斜肌是紧张的,患者越紧张越疼不说,腹斜肌是肯定无法被展平复位的。当患者憋着气做动作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手下的结构向着复位的方向走,走着走着感觉就快走到了,可就是到不了位,这时可以让患者吐气或者与患者聊天,患者一说话自然就没法憋气了,然后手下就会感觉到位了。 第三是要慢。 治疗需要医患配合使结构复位,患者的动作一定要慢,缓慢动作有助于身体放松,但更重要的是慢下来,组织结构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归位。 治疗时,医者定点卡位于离位的组织,要随时感知手下组织结构的变化,患者做什么动作,动作的方向,动作的起止,都要根据医者手下的感觉来调整。所以患者的动作一定要慢,留给医者感知结构变化和协调动作的时间。 (施力速度与组织强度的关系) 另外,损伤意味着组织张力不均,弹性失常。筋膜是粘弹性组织,遵循弹性材料蠕变规律,缓慢用力,将有助于组织结构弹性的恢复(如上图)。 在腹斜肌治疗过程中,患者转身的速度过快,医者将无法准确判断手下组织改变的状态,继而无法在组织归位的时候予以抚平,也无法指导患者转身的角度,挛缩的腹斜肌和胸腰筋膜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回弹,这样的转身就达不到借力使力、自然还纳的目的。 3 医者如何借力 阎老师说“伤科治疗很简单,就是复位、抚平。”医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如何才能利用好患者的力来复位结构呢? 首先,要理解损伤的机制,让患者做恰当的动作才能借到力。 阎老师强调伤科治疗要“认识结构、了解关系、明确重点、理解手法”,知道是怎么伤了,要治什么,这是伤科治疗的根本。那么要怎么做才能准确把握损伤的机理呢? 拨筋通络诊疗体系有比较完善的方法,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还原现场。 在前文中(详见“引体向上引起的颈背痛怎么解?——说说还原现场的重要性”),我曾向大家汇报了一个做引体向上引起胸半棘肌损伤的案例,这个案例中大力松解肯定是不可行的,因为即使肌肉能松解一些,肌肉、骨骼之间的序列仍然会是紊乱的,功能将无法完全恢复。而想借力使力的治疗也没那么容易,刚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患者是引体向上造成的损伤,我曾试着借助患者上肢的力,肩的力,脊柱的力,都没能复位成功,当我最后理解到患者的损伤机理后,让患者做用头牵引着身体行挺胸的动作(类似于引体向上),很轻巧的完成了复位。 再比如腹斜肌损伤治疗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让患者抬头挺胸,双手抱于脑后,肘关节外展,然后再转身,相信大家也不难理解了。 其次,在治疗过程中不能懈力,也不能增力,要恰到好处的与患者形成合力。 做手法的都知道要“手随心转、法从手出”,那么治疗的时候我们要随心而转的心又在干什么呢?在感知,感知结构的变化。手随心而动,我们手下的力要根据手下感知的结构变化做出调整。 比如腹斜肌治疗的时候,我们位点卡得很准,力的方向和大小都非常好,但是当患者一转身的时候,很多人就懈力了。患者转身的时候髂骨也是跟着转动的,容易把我们的手带跑掉,所以我们一定根据手下结构的变化对我们的力做出调整,使我们的力始终在让结构归位的方向上,不偏不倚。 当然,我们也不能卡的过死,用力过大卡得太死有两点不好:一个是结构不能活动,无法归位,另一个是用力过大会损失我们手下的感知力,我们无法感知手下结构的变化,经常有人问“患者转身到底转到什么角度合适?”,这是根据我们手下的感知来决定的,用力过大我们就感知不到了。 借力使力是拨筋通络治疗手法的鲜明特色,它更多的呈现了拨筋通络疗法神的部分,本质上它是医者与患者之间力的融合、流动的过程。借力使力,无定势之法可依,如果硬要说有什么诀窍,那就是心静。“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这样的拨筋通络疗法,不仅患者很受用,医者也很享受,那种感觉就像是“寂静 欢喜”。 PS:个人体会,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编辑/祥远 温馨提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