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倡洗手也会被当做疯子?

 Hypercpe 2020-01-26

小编按:若是今日,小小医学生如我,敢在上手术前不好好刷手、或是肆意地接触不同病人而不频繁使用手消,接下去的小日子就不好过咯。但若在 100 年前……那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今天,当我们走进医院,随处可见的便是速干手消毒剂和洗手设施了,手卫生作为一种基本的消毒措施,已经融入每位医务人员的日常,起到了减少医院感染、保护医患健康的作用。

然而,仅仅在 100 多年前,对洗手的提倡却有可能使人成为众矢之的。就让我们从洗手出发,谈谈消毒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病区的魔咒

漫步在 1847 年的维也纳,你也许会偶遇在街头产子的妇女。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她们宁肯将孩子生在大街上也不愿住进医院呢?

故事要从维也纳总医院产科第一病区奇高的产褥热死亡率说起。在维也纳总医院,产科被分为两个病区,由于产褥热,第一病区的死亡率高达 10%,采用相同技术的第二病区的死亡率却只有不到 4%,如此悬殊的死亡率让孕妇们心生畏惧,也吸引了任职于第一病区的匈牙利医生 Ignaz Semmelweis 的注意。

经过观察,他发现两个病区的最大区别在于——承担第一病区工作的大多是需要进行尸体解剖的医学生,第二病区则以助产士为主。

这时,另一位医师 Jakob Kolletschka 的死亡为 Semmelweis 提供了灵感。Kolletschka 因为被解剖刀划伤不幸去世,他的尸检结果与因产褥热死亡的产妇十分相似,Semmelweis 敏锐地察觉到产褥热可能是由医学生手上沾染的腐败物质导致的。

因此,他要求医生们在解剖后、为产妇检查前使用漂白粉溶液(含氯消毒剂)洗手。洗手措施实施后,第一病区的产妇死亡率下降了 90%(图 1)。


图1 1841-1849 年维也纳总医院产科第一病区产褥热死亡率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然而,在 Semmelweis 时代,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依然基于古希腊的体液学说,认为疾病缘于体液的不平衡,同时认为疾病的传播是由于瘴气。在细菌学说尚未建立的背景下,Semmelweis 提出的 “不洁净” 导致产褥热的观点,不仅无法得到医学界的认可,而且使他饱受排挤最终惨死在精神病院。他在去世前曾愤怒地指责同时代的妇产科医生为不负责任的、无知的刽子手(图 2)。

图2 1862 年 Semmelweis 写给全体妇产科教授的公开信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二、细菌学说与消毒

在 Semmelweis 去世后不久,Louis Pasteur 等人的研究奠定了细菌学说(Germ theory of disease)的基础,该理论取代了疾病传播的瘴气理论,认为部分疾病是由于微生物侵入、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导致的。

细菌学说的建立,证实了 Semmelweis 对于产褥热病因的判断,也促使英国外科医生 Joseph Lister 引入石炭酸对手术器械和伤口进行消毒,此举开创了手术消毒的先河。

19 世纪 60 年代,截肢手术由于伤口的腐烂化脓有极高的死亡率。Lister 受到 Pasteur 细菌学说的启发,认为微生物不仅会使葡萄酒发酵,也很有可能是伤口坏疽的罪魁祸首。在使用鹅颈烧瓶重复 Pasteur 的实验后,他认为只要将有害 “微粒” 与伤口隔离,就能够有效控制伤口腐烂,而石炭酸因其有效净化污水的能力、对牲畜的无害性,成为 Lister 的选择。他用石炭酸浸泡的敷料覆盖骨折、截肢后的创口,创口的良好愈合和术后死亡率的下降证明了 Lister 的想法。随即他将石炭酸的使用扩大到了对手部、手术器械的消毒和对手术室内环境的净化(图 3),消毒(antisepsis)的理念初具雏形。

图 3 Lister 通过机器向空气中喷洒石炭酸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三、从消毒到无菌

Lister 时期的手术虽然已经有了消毒的措施,但手术地点随意,对术者的着装也没有要求,与现代的手术依然相距甚远。

19 世纪末,德国科学家 Robert Koch 对各种消毒剂和加热消毒法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德国医生 Ernst von Bergmann 与其助手 Kurt Schimmelbusch 将这些经过试验证实的精确结果引入手术室,对当时流行的各种消毒方法进行了整合和标准化。他们对洗手步骤严格要求,对器械、敷料进行蒸汽灭菌(图 4)并改进其储存器皿,对消毒的有效性进行测量,以期在手术室中创造与实验室相同的清洁环境,真正实现对一切可控因素的控制。

1892 年,Schimmelbusch 发表《Guide to Aseptic Wound Treatment》,无菌(asepsis)的概念正式提出并迅速传遍了世界。


图 4 蒸汽灭菌器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00 多年来,从漂白粉洗手到无菌手套的佩戴,从石炭酸喷洒到层流洁净手术室的使用,消毒的理念、手段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对患者利益的守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