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脉法揭秘

 逸农农 2020-01-27
-----
-----

中医脉法无疑是神秘的。由于不了解,有观点称中医切脉是故弄玄虚,实属糊弄人。笔者不揣浅薄,斗胆在此对中医脉法作一揭秘,看是否能解些许渴。

一、脉法原理

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脉是什么?郑钦安在《医法圆通·切脉金针》中云:“夫脉者,气与血浑而为一也”。血属阴静之物,由于阳气的充入使血在脉管中流动,进而产生脉搏。因此可以说,气(阳)加于血(阴)谓之脉。

取脉为何取手腕寸口部位?在《内经·素问》中,载有《三部九候论》,先前古人采用的是三部九候脉诊法(三部为头部、手部、足部),较为繁杂。在《难经》、《脉经》问世后,寸口诊脉法成为主导。

由头、手、足三部变为独取寸口,虽简便易行,但是否还能如实反映脏腑气血之盛衰?《素问·五脏别论篇》云:“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寸口属于太阴肺经的动脉,肺主诸气而朝百脉,肺之经脉起于脾胃,脾胃为五脏六腑气血生化之源头,所以五脏的经脉气血状况,可以通过在寸口诊脉体现出来。

《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水谷精气通过脾胃吸收供养脏腑,借由肺朝百脉,与全身五脏六腑发生关系。气血的阴阳平衡,表现在气口脉上,通过诊气口之脉,可以判断疾病生死。

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浮、中、沉取脉为九候。以人手腕桡骨茎突为标准,把摸到的桡动脉分三部分:桡骨茎突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医者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置于寸、关、尺之部位,用轻力(浮)、不轻不重之力(中)和重力下按(沉)而获得疾病相关的信息。

对于寸、关、尺所配脏腑,自《难经》后,多以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为准则。王叔和《脉诀》云:.心与小肠居左寸,肺与大肠居右寸;肝胆同归左关定,脾胃脉从关里认;肾居尺脉亦如之, 命门还与肾脉同;用意调和审安靖,用心仔细须寻趁。

五脏六腑可分为上、中、下焦,分别对应寸、关、尺部位。如心、肺对应寸,肝、脾对应关,肾、命门对应尺。在这里有一奇特的现象,就是“肝脉左、脾脉右”(左关候肝胆、有关候脾胃),但实际上肝胆位于人体的右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解释:“肝体居于右,而其气化之用实先行于左,故肝脉见左关。脾之体居左,而其气化之用实先行于右,故脾脉见于右关”。

至于脉象,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为论脉专著,其中记载有二十四脉: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到明代李时珍所著《频湖脉学》,增加长、短、劳三脉成二十七脉。明代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再增加一疾脉,终成二十八脉。

小小寸口,竟被老祖宗用来精准诊断疾病,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现代科学理论有无与其相通之处?最相近的应属全息论:“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像的全部信息。”全息论源于 “全息照片”的特性:如果将底片打碎,利用底片的任何一个碎片都能还原出该物品的整体影像。人身局部的信息可以反映身体整体的情况,寸口脉的信息能够反映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状况。近年来流行的利用人的第二掌骨不同位置的疼痛或异常,诊断从头、颈、腰到尾椎等不同部位的病痛,亦与此同理。

二、脉法要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切脉是诊断的必经程序,如果不懂看脉,就难以称其为中医。但要掌握二十八种脉象与人体脏腑、疾病之对应,绝非易事。

以浮脉为例,李时珍所著《频湖脉学》有歌诀云:“浮脉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脉为阳表病居”。

首先是熟悉浮脉的脉象:“如循榆荚似毛轻,浮如木在水中浮”,脉位表浅,轻取即可得,中取、沉取不如浮取明显,甚至中取、沉取无脉感。其次是掌握浮脉的主病:“浮脉为阳表病居”,主要是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肾炎发作期、支气管炎发作期等存在表症的情况,多因外邪侵袭肌肤(表),体内卫阳之气抵抗外邪而外出,卫气浮越,鼓胀于表而致脉浮。再次,要掌握浮脉的变症:“久病逢之却可惊”,久病之人,体虚阳衰,若阴盛格阳,阳气外越而见浮脉,乃阳气欲绝之危症,应予高度警惕。

其他如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弦脉、细脉、洪脉、濡脉等二十七脉,均存在辨识与常症、变症等问题,组合起来,已是极为繁杂,极易使人陷于其中找不到门径。

掌握脉法有无捷径可走?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再解古脉说》中云:“溯治病之要,望色以有神无神,定气之盛衰;闻声以微厉,判气之盈缩;问病以饮热饮冷,知气之偏盛;切脉以有力无力,知气之虚实。以此推求,万病都是一个气字,以盛、衰两字判之便了,即以一气分为三气,以定上、中、下之盛衰,亦可。诸脉纷纷摹揣,试问天下医生,几人将二十八脉明晰?以余拙见,有力无力尽之矣。不必多求。”郑钦安认为,治病之要,通过望(色)、闻(声)、问(病)、切(脉),定气之盛衰便可。结合望、闻、问,以脉之有力无力,可定气之盛衰,不必硬在二十八脉中纷纷揣摩,应从整体上把握阴阳。

郑钦安在《医法圆通·切脉金针》中云:“夫脉者,气与血浑而为一者也。其要在寸口(百脉皆会于此),其妙在散于周身,随邪之浅深、脏腑之盛衰,人性之刚柔、身体之长短、肌肉之肥瘦、老幼男女之不同,变化万端。其纲在浮、沉、迟、数,其妙在有神、无神(即有力、无力也)。有神无神者,即盈缩机关,内外秘决。……予恒曰:一盈一缩,即阴阳旨归,万病绳墨。切脉知此,但易认证,庶不为脉所囿矣。” 郑钦安认为,切脉要执简驭繁,牢牢抓住有神(有力)无神(无力),便可知悉病人是阴虚还是阳虚,便可“识阴阳”。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切脉约言》中云:“切脉一事,前贤无非借寸口动脉,以决人身气血之盛衰耳。盛者气之盈,脉动有力,如洪、大、长、实、浮、紧、数之类,皆为太过、为有馀、为火旺,火旺则阴必亏,用药即当平其有馀之气,以协于和平。衰者气之缩,如迟、微、沉、细、濡、弱、短、小之类,皆为不及、为不足、为火虚,火虚则水必盛,用药即当助其不足之气,以协于和平。只此两法,为切脉用药至简至便至当不易之总口诀也。后人未解得人活一口气之至理,未明得千万病形,都是这一个气字之盛衰为之,一味在后天五行生克上讲究,二十八脉上揣摹,究竟源头这一点气机盈、缩的宗旨,渐为诸脉所掩矣。”郑钦安高屋建瓴,以探索一气之盈、缩为宗旨,将洪、大、长、实、浮、紧、数脉归于“有力”之脉,为气之盈,为火旺;将迟、微、沉、细、濡、弱、短、小脉定为“无力”之脉,为气之缩,为火虚,并提出了对应的治疗大法,实乃真知灼见,指点迷津!

郑钦安在《医法圆通·辨脉切要》中云:“脉无定体,认证为要,阴阳内外,辨察宜清。虽二十八脉之详分,亦不过资顾问已耳。学者苟能识得此中变化,便不为脉所囿矣。”此是针对出现脉与症不相符合的情况,提出要以认症为辨识阴阳的依据,要透过脉之假象,看到病之本质:

“若内伤已久,元气将脱之候,脉象亦浮,犹得以风言之乎?……若内伤已久,元气将脱之候,脉象有极洪、极长、极实、极数、极劲之类,又尚得以时行火热证言之乎?……若内伤已久,元气将脱之候,脉象亦有极紧、极滑之形,又尚得以寒痰目之乎?……若外邪深入,协火而动,闭其清道,热伏于中,阳气不达于四末,四肢冰冷,惟口气蒸手,小便短赤而痛,此为阳极似阴,又尚得以气血虚损言之乎?”

郑钦安在《医法圆通·切脉金针》中云:“他如浮、洪、长、大、数、实,皆为盈,为有余之候。果病情相符,则为脉与病合,当从有余立法施治。如脉虽具以上等象,而病现不足已极,则为脉不合病,当舍脉从病,急宜扶其不足,培其本源。切勿惑于浮风、洪火之说。若按浮风、洪火治去,则为害非浅。沉迟、细、微虚、弱皆为缩,为不足。果病情相符,则为脉与病合,当照不足立法施治。如脉虽具以上等象,而病现有余以极,又当舍脉从病。切勿惑于沉、迟、细、微为虚损。若按虚损治去,则为祸不浅。”

郑钦安先生非常严谨,讲求四诊合参,讲求脉症相符,始能按脉立法,如脉与症不符,舍脉从症,这是经验之结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在郑钦安看来,脉诊是“识阴阳”之一手段,其提出的辨识阴阳盛衰法则,综合了面色、精神状态、饮食、二便、舌脉等情况(详见本公众号第一篇文章:《糖尿病的辨证之殇》),这种诊疗之审慎,专业之精深,令人拜服。

笔者体会,钦安论脉之言,言简意赅,纲举目张,极为精要,确为金针度人,是掌握中医脉法最大最中正的一条捷径。现实中,有中医人看轻望、闻、问,而独重脉,讲求舍症从脉,若无精深功力,似有托大之嫌。

三、脉法应用

简要谈一下脉法在糖尿病临症中的应用。此系笔者不成熟的经验,供批评指正。

《中医诊断学》说:平人之脉应有胃、神、根。健康人的脉象应该是缓、力、神的状态。糖尿病属于厥阴病,涉及的脏腑主要为肝、脾、肾。健康之人,肝脉应是弦而有力、缓、神,脾脉应是缓而有力、神,肾脉应是沉而有力、神。

糖尿病人肝木遏郁,在肝脉上表现突出的是滞脉,这是肝气不畅的证据。糖尿病人中土运化失调,多因食生冷、服寒凉药物所致,呈现的脾脉极少有缓和有力之象,更多的是紧脉,此即脾胃受伤之力证。糖尿病人土湿水寒,肾脉基本见不到沉而有力、强,沉取至骨时,更多感受到的是紧、弱,这是肾气虚寒之明证。从临症之脉象,也能有力佐证笔者提出的糖尿病患者“阳虚为本”之辨证结论。

中医脉法着实博大精深。切脉是诊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将切脉作为“辨证、立法、遣药”可靠、可信的凭证,笔者之领悟、之功力尚太浅,须诚心、虚心学习、求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