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战争:49年后,留在大陆的原国军将领面临哪几种不同的待遇?

 沧海一粟1951 2020-01-27
史源史诗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少将以上的将领不下5000人,战败之后逃跑成功的还不到三分之一。这也意味着,除了战死沙场和去台湾(也有少数像李宗仁、马步芳等人到了海外国家)两条路之外,大部分人最后还是留在了大陆。这些曾经的国民党将领,建国后都有哪几种不同待遇呢?态度决定命运,我们今天来了解下。

第一种是最佳待遇。以主动起义的傅作义、马鸿宾、陈明仁等人为代表。傅作义建国后是水利部长,属于中央政府高官,且有实际的管控领域和较大权责;马鸿宾担任甘肃副省长,也不必多说;陈明仁为21兵团司令,55年还评了上将军衔,手里是有较大兵权的。以上都是建国后仍然非常成功且有实权的原国军将领。像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只要是主动起义,基本都有非常好的待遇,连傅作义的主要手下董其武、孙兰峰等人也有很好的安置,再比如四川的刘文辉等人,也是类似情况。这些人不管是掌军还是从政,在建国后地位都不低。可见中央当时对于国军起义将领多么重视和宽厚,即便其中一些是迫于压力选择起义,也同样被视为有功之人。

第二种是次一级待遇。建国之后虽然没有很实际的权力,也不再具体掌兵,但仍然可以担任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职,给予他们一定的政治地位。这种情况以郑洞国将军为代表,他是48年在长春被围后选择投诚的,其实当时是半推半就,士兵主导的行为,算不得起义,连投诚都勉强。这样的投诚人员肯定无法获得傅作义、陈明仁那种拜官封将的待遇,却也是受到友好对待及尊重的。郑洞国后来当过水利部参事。就连49年李文这样被迫在四川投诚的原国军兵团司令,政府后来也是给予其自由的,只不过他利用这种自由竟然又跑回了台湾阵营,这是后话了。

第三种就是改造。这种情况多半是内战时期坚持和我军对抗到最后时刻,当了俘虏的国军高官。不排除有个别一被抓就态度极好,获得了自由(如区寿年、邱维达等)。大部分还是要进管理所进行改造的,这也是为数最多的一种情况,当时的管理所主要有东北抚顺、北京功德林等地,关押了大批曾经叱咤风云的原国民党将领,随便一个都是中将、少将军衔。如王耀武、廖耀湘、邱行湘等人,总数多达上千人,不胜枚举。

这里面的人也并不意味着没有了前途,毕竟很多都是曾经抗战有功的将军。只要改造态度好,反省内战罪责,是可以提前释放的(最快1959年)。但个别极端顽固分子如黄维、刘镇湘等人,却只能在里面呆到1975年,才重获自由。可见态度的重要性,关了27年才回到社会,都是两鬓苍苍的老人了。除了改造,其实还有最差的一种情况,就是在建国后的镇反中被枪决,比如原桂系第7军长李本一、44军长陈春霖等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