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详细论述了肝胆的生理功能和致病特点,尤其是对于肝病的调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于现今临床上一些疑难杂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见解。 黄帝等人在小西湖边上,选择了一处幽静的地方坐了下来,待大家坐定之后,黄帝突然感叹道:“医道之难精,在于存乎一心!” 雷公不明就里,因此问道:“老师,为何突然发此感叹?” 黄帝说道:“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年初之时,我曾经问你哪一脏是最贵的,当时你回答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肝通于春气,因此你认为肝是最尊贵的,我却说肝是最贱下的。” 雷公若有所思地说道:“的确有这么一件事,此事已经过去近半年时间了,老师怎么突然又提到了这件事?” 黄帝说道:“这一段时间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正所谓‘高下相倾、贵贱相依’,肝与胆互为表里,通春气而潜相火,主决断而定谋虑,达巅顶而居少阳,畅疏泄而助运化,既为五脏之佑护,又为五脏之仇雠,因此我觉得是贵贱相依。” 黄帝的一番论述,引起了众多学子的兴趣,因此再三请求黄帝,详细地为他们讲解一下。 黄帝起身,遥望着满塘荷花,捋了捋花白的胡须说道:“人之所病病道多,医之所病病道少,肝胆之病病多而少效,正是因为治疗肝胆之病的方法我们掌握的少。” 接着黄帝对于治疗肝病之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简称为“三法十七门”,现将具体内容略述于下: 三法指和肝法、补肝法和泻肝法。首先讲一下和肝法,主要是指和解表里、疏通气血、协调上下等,多采取补泻兼施、苦辛分消之法,郁结者疏之,滞窒者调之,横恣者柔之,痹塞或蕴热者化之,故分为舒肝、调肝、柔肝和化肝四门。舒肝主要包括理气和通络两个方面;调肝分在气在血,肝不宜破伐,惟调之使气血和平,生气得达;柔肝之法,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疏之肝气胀甚者,当柔肝以驭之;化肝分为两法,郁而化火宜清化,郁遏不舒宜化解。 其次是补肝法,肝无补,非无补也,实因肝气过强,补之反为五脏害,然而肝气不充,犹木之体嫩不振宜折者,或肝血不足,犹木之鲜液枯槁者,则宜补之以法,然不可峻补。补肝之法分为养肝、镇肝、摄肝、敛肝、温肝和缓肝。养肝之法或养血,或滋阴,或养液;镇肝之法或潜阳,或固纳,或直折;摄肝之法,敛浮越之虚阳,滋元阴之亏耗;敛肝之法,肝气既浮而未盛,阴液下亏而未甚,宜酸敛收之;温肝之法,肝有寒当分在气在血,而分别温之;缓肝之法,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 最后是泻肝法,肝夹风热内悔,证见诸风掉眩者,宜除其热,祛其风,破其气,抑其阳,清其火,散其结,搜其邪,因此分为凉肝、平肝、破肝、抑肝、清肝、散肝和搜肝。分而言之,凉肝之法,苦寒直折肝气,或甘寒以清血热;平肝之法,重镇以平肝气,疏泄以达肝郁,两法并用之法;破肝之法,行肝之气,活肝之血,导气分之滞,攻血分之瘀;抑肝之法,木火刑金者,宜坚实重坠,抑降肝胆升浮之火气;清肝之法,苦寒清热泻火,甘寒凉血滋阴;散肝之法,疏风以清热,达郁以散结;搜肝之法,外风引动内风者,宜合以搜风之药,达邪外出。 以上是肝病论治之大概,众学子听后,无不感叹医理之深奥,治法之多端,惟静笃守真者,难以窥其全貌。突然雷公站起身来,向黄帝拜了三拜,说道:“老师刚才所讲解的肝病论治大法,实在是精妙绝伦,字字珠玑,然而胆又当如何解释?” 黄帝用和蔼的眼光看了看周围的学子,学子们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黄帝,等待着黄帝的高论。黄帝悠闲地踱着步子,慢慢地说道:“胆为甲木,通于春气,胆气畅达则春气升发,鼓舞诸脏腑经络之气升腾;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则三焦通利,脾胃清气上输心肺,化生卫气营血以荣养周身;胆气之于机体如同春气之于天地,唯有胆气春升,才能通达周身之气机而内养脏腑、外养四肢百骸,然而胆气虽升,毕竟是阳气刚刚生发之时,故此在春季人们容易困倦,理亦在此。”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胆四季应春,一日应晨,因此在养生之时,无论是春季还是晨时,一定要顺应胆的养生原则,才能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气血通畅,而延年益寿。 黄帝接着说道:“胆内藏相火,温煦诸脏,上焦心肺得少阳相火,则能精微布,神志明;中焦脾胃得此火,方能水谷运,清气升;下焦肾与膀胱得此火,才能元精藏,水液调;大肠、小肠得此火,则能清浊泌,糟粕传;皮毛、肌腠得此火,才能营卫固,外邪御。” 由此可见,胆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极其重要,既可助脾胃以运化,帮助消化吸收,又可助肝脏以疏泄,辅助气血的调和,尚能助肺以固表,助心以明神。如果胆的功能出现异常,则会物质代谢紊乱,从而出现肥胖、血脂升高等疾病,甚至出现阳气不布达,而出现四肢逆冷的现象。 ![]() 此外胆内藏相火,升清降浊,如果出现异常,清气不升则浊气不降,前面我们说过,鼻炎的发生是由于“胆移热于脑”,故此在治疗鼻炎的时候,可配合清胆热的药物;清气不升,清窍失养,由此尚可出现神志异常、顽固性头痛、失眠等疾病,在治疗这类疾病时,可选用温胆汤加减。 ![]() 温胆汤: 半夏二两,竹茹二两,枳实(麸炒去瓤)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一两,白茯苓一两半。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 在临床上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失眠、顽固性头痛、消化不良等疾病,常收到良好的疗效。此方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本书中记载:心虚胆怯,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短气悸乏,或自汗,并温胆汤主之。此外在温胆汤方论下进一步记载:本方可治胆虚寒,眩厥足痿,指不能摇,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虚劳烦扰,因惊胆慑,奔气在胸,喘满浮肿,不睡。 ![]() 在《古今医案按》中记载这样一则医案:汪石山治一女,年十五,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欲避而无所,其母抱之于怀,数婢护之于外,犹恐恐然不能安寐。医者以为病心,用安神丸、镇心丸、四物汤,不效,汪诊之,脉皆细弱而缓,曰:此胆病也,用温胆汤,服之而安。 ![]() 黄帝环顾四周,风吹荷叶,翩翩起舞,飘来阵阵清香,继续说道:“胆为少阳,居于半表半里,为表里之枢纽,通达阴阳,外可开透气机以护肌表,内可输布精血以滋养脏腑,只有胆气畅达才能经气流利,拒邪内入或透邪外出而使阴阳调和,精神乃治。” ![]() 由此可见,胆位人体之中,经居半表半里,所以能奉心阳而下达,领肾气而上贯,外可通肌表,内可及脏腑,从而有握上下升降之机,掌内外出入之途,《黄帝内经》也曾经说过: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胆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则不言而喻。 ![]() 雷公起身说道:“老师,现在已近黄昏,我特意安排了粗茶淡饭,盛情邀请老师和各位同门,蔽斋小叙,把酒言欢,讲经论道,岂不美哉。” 黄帝问道:“不知你准备的什么酒菜?” 雷公说道:“鱼香豆花、掌盘牛肉、风味豆豉、软渣肉丝,另有我去年泡制的桂花酒。” ![]() 听了雷公的酒菜,顿时勾起了黄帝肚子里的馋虫,故此说道:“难得雷公有此孝心,不去的话岂不是辜负了雷公的美意。” 说罢,众学子起身,跟随雷公和黄帝走去。 ![]() 富顺豆花,现今已驰名海外,以其“滚、嫩、绵、白”适中,蘸水“辣、麻、香、鲜、甜”俱备闻名全球。“滚”,就是热而不烫嘴;“嫩”,就是细嫩又不至于筷子夹不起来;“绵”,就是有韧性又无木质感;“白”,乃色泽洁白如雪。富顺豆花特别讲究蘸水,富顺豆花蘸水,不但具有川味辣、麻、香、鲜、甜特点,而且更醇,且有回味。富顺豆花具有洁白如雪、绵而不老、嫩而不溏、清香宜人的特点。其窖水爽口回甜,具有清热化痰、醒酒去腻的功效。 富顺号称“井盐之乡”,有盐便有了卤水,有了卤水便有了豆花,豆花具有补益脑髓、增强记忆力的功效,有了豆花便有了明清时期的“才子之乡”之称。 提到富顺,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伟人曹笃。他早年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他同情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政策,反对制造摩擦,反对迫害共产党人。1942年他还以个人名义保释过被捕的共产党人。曹笃自幼精于中医,1937年他受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之托,担任了四川省国医馆馆长。由于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内保护了四川中医。1940年他以国医馆馆长名义,接办了一所濒于停办的中医学校,并正式改名为“四川国医学联”(今成都中医药大学前身),办校经费没有着落,全靠向各界募集和医界支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毕业十二届学生,造就了大批高级中医人才,至今中医界人士还津津乐道这段史话。 ![]() 不知雷公请黄帝及各位同门到家小叙,将会引出怎样的讨论,且看下篇阴阳盛衰与精微变化。 正是:肝为将军性刚强,体阴用阳治当详。 胆主决断中正位,一有痱郁诸脏伤。 蓝肇熙:1959年生,出生于中医世家。四川富顺人,中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四川省中医药学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我国中西医汇通研究“损伤血瘀证”的奠基人;四川省名中医(公选)、四川省十大人气名医(民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