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本华如何看待死亡?

 gs老张 2020-01-27

亚瑟·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开创了非理性主义思想先河,同时也是德国近代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

叔本华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其哲学思想之上的,所以谈论他如何看待死亡前,有必要简单了解他的哲学理念。

在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原,也就是它的内在本质,而“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仿佛一个承载意志的容器,只有意志才是真实的,世界皆是虚妄。我们可以看到,这与康德的理性主张背道而驰,康德认为理性才是客观的世界本原。

这里所说的意志就是指人类的各种欲望,叔本华认为人类生活由各种欲望堆砌,人们永远不能感到幸福和满足就是因为他们对欲望的追求是无尽的,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所幸福只能出现在一个欲望实现的那一瞬间,在此之后又回到追求新欲望的痛苦之中。

虽然说叔本华的这种思想带有消极意义,但其实十分接近于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状态,就是人们很难真正享受生活,即使实现了全部欲望,生命也会陷入到一种无聊之中。

在这一基础上,叔本华思考生命问题时,“生命意志”可以说是他哲学思想的关键词,这种思想主张生命是虚幻的,意志是真实的、永恒的。生命本就虚无,因此他对待生死有种近乎旁观者的淡然。

首先,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为什么这么说呢?

他说我们之所以恐惧死亡,是因为这是“生命意志”的本能驱使,也就是我们有活着的欲望,但死亡是必然的,因为人类本就非自然之物。

他把人分为“非存在”、“存在”、“非存在”三个阶段,出生前人本不存在,出生时才是存在的状态,而死亡即是回归,再次回到不存在状态,人类本就从“不存在”的黑暗中而来又回到黑暗中,所以他沿着伊比鸠鲁的说法认为“死亡与我们无关”。

其次,叔本华认为个人的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终结,而意志则是永恒的。

意志不是可触摸的实体,叔本华认为在一个世界中生命实体可以寂灭消失,但是存在另一个世界意志会获得重生,这类似与佛教六道轮回的观点。

他认为人人都有“生命意志”,但是阻碍这种意志实现的就是死亡,所以他主张要想达成生命意志就必须先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换句话说,就是要人去接受死亡。

但是这种克服是积极的,他反对人们自杀的选择,自己终结生命这不是对生命意志的成就,相反是一种抛弃,叔本华认为成就生命意志的办法就是度过痛苦的一生,接受生命的苦果,他主张通过艺术、哲学、宗教以及禁欲去达成意志自由。在这一观点上有其积极意义,一方面他让死亡更容易被人所接受,使人的恐惧得到心灵慰藉,具有宗教信仰的效果。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叔本华对待死亡仍然继承了古希腊时的思想。

柏拉图认为,死亡就是灵魂从肉体分离,因此死亡一分为二,灵魂与肉体成为一组二元对立,笛卡尔主张“灵魂不死”,到了叔本华这里也如此,死亡是意志与表象世界的分离。

但当我们看尼采的时候就有了转折,尼采重新评估了生命的价值,他对生命是积极的,尽管他同叔本华一样认为死亡不可避免,人生极其痛苦,但尼采主张超越和斗争。

他反对消极懦弱的“等死”,主张征服与超越人生的痛苦,这就是他所说的“成就之死”,较之叔本华要乐观许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