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窗裙:逝去的剪纸艺术(图)滚动频道

 南阿木 2020-01-27

  中国的民间剪纸,自它诞生以来,可以用“波澜不惊”四个字来形容。继承传统是常态,创新出奇是历史中偶尔为主的调剂。如果在中国剪纸史里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惊人剪纸艺术,那一定是地域文化中为人们司空见惯乃至于根本忽略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呢?它就是在长达千年的剪纸史中,很少被提及的窗裙。

  窗裙兴盛:剪纸艺术推陈出新

  烟台窗裙,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和民间艺术特色,薪火相传,绵绵不绝。作为区域性民间艺术,它有其特殊性,但在中国民间艺术的大观园里,它却包含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剪纸与年画。

  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动,思想解放的大潮风起云涌,并广泛深入到艺术各领域。“招远市辛庄镇的富庶之家,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美化生活环境,同时,也觉的传统剪纸和木版年画等民间室内装饰艺术,在佳节吉庆时没有完全达到审美要求,他们不遗余力地聘请高级画工,不断设计新的剪纸品种。于是产生了一种剪纸与手绘年画相结合的新品种窗裙。”烟台市剪纸协会会长李强说:“窗裙中的吉祥纳福内容及其外在的新颖形式能与观赏者产生共鸣,通过这种形式,达到了自娱自乐的要求。”

  窗裙的流行与剪纸的繁荣有直接联系,特别是清朝统一天下后,经康、雍、乾三世历百余年而大治,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这一时期,将几乎烟台历史上所有存在过的剪纸艺术发展到了高峰,后来都需仰而视之。

  “同治和光绪时期是烟台窗裙发展高峰期,但这是一个在流水线上制造经典的时代。”李强如此解读窗裙的发展。“那个时期,在私塾文人、年画艺人,作坊和经销商的共同努力下,艺术流派纷呈,优秀作品迭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传统的婚嫁祈子型窗裙在光绪时期达到顶峰,而且借鉴中国建筑传统木雕中的雀替、挂落、花罩等艺术造型的花式窗裙也在同治时期蔚然勃兴。同治和光绪时期的窗裙的样式异常丰富,烟台高端民间剪纸领地,窗裙统领半边天下。

  清代,窗裙的类型有近30个种类,400多种内容。招远有270多种、莱州60多种、龙口50多种、栖霞10余种,甚为可观。

  光绪时期,是烟台窗裙创作和需求的高峰时期。窗裙创作繁荣、作坊如云,百姓对窗裙需求达到狂热的地步;另一方面,商贾交易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窗裙在民间的普及,市场需求量的加大,同治、光绪时期出现了专业销售窗裙的商家,窗裙的商业化生产占了主导地位。

  在发行上,利用年画的发行网(香烛店、小书摊、货郎担子等等)和集市,遍布招远、莱州、龙口,甚至平度、胶州等地的集市上也有销售,有力地推动了窗裙制作和生产的迅速发展。

  “那时的胶东人逢年过节已经与窗裙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连莱州文人也开始在窗裙上做文章。山水、花鸟都出现在窗裙上,民间故事与各种吉祥图案更是无法胜数。民国初期,窗裙的制做水平更加高超,几乎达到了后代无法超越的水平。”李强说。

  窗裙制作:作坊逐鹿创作队伍

  到了清代戏曲窗裙的繁荣,窗裙被大量使用,进一步促进了作坊的兴盛,年画作坊竞相涉足到戏曲窗裙的制作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年画作坊制作窗裙是从道光以后开始。早期的坊间所作窗裙,主要是应大家望族定制而作,次者有少量新作送货上门推荐,当时还没有真正进入到市场流通领域。

  “当时的窗裙作坊主要集中在辛庄镇,张星、黄山馆、朱桥等十多个城镇和乡村有少量加工,究竟多少家,已经难详细统计。目前知道的裕顺和、同顺兴等,这些年画作坊兼做窗裙,农历九十月着手开始画年画、刻窗裙。着手最晚的作坊则是农历腊月初挂作坊牌子,开始营业。”李强说:“这些刻绘工人都是在每年秋收以后,来到作坊,画上两个月,到年关领到工钱各自回家过年。每家作坊光窗裙用纸多则700多刀,产品除供本地,还销往青岛、平度、潍县、高密、胶南等地。”

  民风不同,促使窗裙的品种也不相同。招远辛庄镇窗裙以鸿篇巨制为主,品种多,皆为手工绘制,以纯欣赏性和装饰性窗裙为主,有小部分表现儿童生活。这类大幅纯欣赏窗裙适应富庶的大开间民居的装饰需要,并与其发达的文化状况相适应。

  “由于各地审美情趣不同,窗裙风格也各异,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辛庄镇窗裙皆出自画工之笔,在表现上摹仿文人画风,早期造型较为写实,工写并重,线条流畅、生动,设色淡雅古朴,后期色彩趋向艳丽。龙口窗裙概括、简洁、浑厚古朴,构图严谨、饱满,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具有节奏感。戏曲窗裙多为爱情故事。莱州窗裙则重于剪贴,保留了当地墙围子花的特点,衬纸、勾绘并用,整体感强;色彩典雅,庄重;开光戏曲人物具有写意年画特征,体现了民间艺人爽朗、豁达的气质,具有较高水平。栖霞窗裙在招远窗裙的基础上渗入了当地的审美特征,在表现上比招远窗裙细腻,色彩趋向柔丽。”李强介绍说。

  从民间艺人的“一统天下”,到知名作坊进入窗裙的制作队伍,窗裙的面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窗裙内容:寓意性走向装饰性

  自古以来,凡是具有居住功能的建筑都有窗。农村富商和地主家的窗一般高大宏伟、雕饰复杂,而小型居室的窗则小巧精致。旧民居的窗户有大棂子窗、小棂子窗、大格子窗、小格子窗(又名“百格窗”)等类型。

  “逢年过节,烟台人很讲究贴窗花,当客人进入屋里,环顾左右,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明窗之处的装饰艺术,所以主人都想在这里显示出家庭高雅的审美情调和财富。而窗又是人们的视线较多关注的部位,在展示窗裙艺术技巧的同时,窗裙的类别、样式、结构等,也体现出窗裙的灵活多变,形象直观地展现了窗裙的装饰之美。”李强说:“窗裙适应各种窗户的特点,变化出配合得当的类型。所以说,窗裙是依窗而生的产物。”

  提及烟台窗裙的内容,“老鼠吃葡萄”窗裙,在烟台窗裙发展史中出现得最早,影响也最大。从明末窗裙产生以来,到民国初年的三百年间,就有30多种不同版本出现,成为烟台窗裙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坐标。不同时期的“老鼠吃葡萄”窗裙,或朴拙天成,或精刻细绘,或突出戏出人物,或人面鼠身。各种类型沿袭分明,多种艺术相互之间借鉴明确,诸多佳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窗裙的发展历程。

  “在烟台窗裙艺术中,鼠文化是个重大的主题。尤其在窗裙出现的初期,"老鼠吃葡萄"的形象占据了主要的窗裙内容。”李强说,“老鼠吃葡萄”题材的窗裙在明末出现时,主要用于婚嫁礼仪中。寓意是祈求结婚早生子、多生子。

  “葡萄”多籽,以此象征多子,枝蔓表示连绵不断,祈求人类繁衍不断,子孙满堂。窗裙中,子鼠阴极的象征,多出现在春节期间窗裙中,这正是除旧布新、送阴迎阳的时刻,也具有祛灾纳吉的象征意义。

  乾隆之后的“老鼠吃葡萄”窗裙,远比早期窗裙精细,但老鼠成为画面的主宰。老鼠的形象,受招远当地海洋文化影响,已经换成了人面鼠身,而作为背景的葡萄,上部增加的嬉戏儿童和牡丹纹样,以及添加的人面海物身的海洋生物等,已经有了很多抒情的描绘,且布置得宜,疏密相间。吊穗从单一的老鼠吃葡萄纹样,增多了传统的麒麟送子、观音送子、鱼戏莲等图案。与前者相比,明显生动很多,动感十足,观赏性很强。

  窗裙首先或者主要是通过视觉为人所掌握。观赏者以视觉来获得知觉和体验,从而产生共鸣,喜庆、红火、吉祥是窗裙最初和最根本的要求。“同治和光绪时期,"老鼠吃葡萄"窗裙出自年画作坊之手后,开始有了很大的不同。

  第一,老鼠吃葡萄已不再是重要的内容构成部分。第二,人与葡萄的比例不再有人藏于葡萄蔓叶中的现象。第三,通过景物的穿插,将众多人物的活动,全景式的有机组织在一个画面中。”李强说,从年画艺人对窗裙构成的把握上,我们可以发现作坊年画艺人制作与乡村妇女的创作有很大不同。

  乡村妇女的创作是种质朴纯真的表白,笔锋简洁,没有太多的修饰,而且,绘的功力,主要放在对传统文化寓意的描述中。而年画作坊窗裙,则用娴熟的程式化勾线技巧表现葡萄的阴阳向背,并用细致的线描表现人物五官的清秀,虽然人物不大,但线条流畅,表情入微。虽是戏出人物窗裙,但在衬景上花的功夫不少。这显然是把窗裙看做一幅人物画去创作。

  可以看出,以“老鼠吃葡萄”为代表的烟台窗裙在内容题材方面的发展,大致是沿着从人物、衬景的美化到景物描绘、意境构建发展。寓意性的东西少了,装饰性的东西多了。

  戏曲窗裙:剪纸与年画的结合

  京剧的出现和繁盛,造就了戏曲窗裙。同时,戏曲窗裙以年画的方式,反映和表现戏曲场景,形成了戏曲与窗裙的完美结合。从创作群体、题材选择、地域风格和艺术成就等多方面的考察,不难发现,招远的手绘年画与逐渐丰富完美的京剧共同作用,影响着创作实践,并推动着戏曲窗裙创作和欣赏的发展。

  戏曲窗裙,指以表现舞台上的戏曲故事内容、戏曲人物、演出场面等为目的,以描绘舞台演出实况等为题材和内容的窗裙。在烟台戏曲窗裙中,影响最大、留存最多的是清末以来的京剧窗裙。

  窗裙的功能,除了装点节日喜庆气氛之外,还有教育人们、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增广见闻的作用。窗裙自清乾嘉大兴之后,其题材主要是连生贵子、年年有余,吉祥、祝愿之类,后来推广到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的题材。到了二十世纪初,更以戏曲中爱情题材的内容受到人们的欢迎。

  “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厌。”为什么人们特别喜欢看戏曲题材的窗裙呢?

  简单的说,就是因为它有“戏”。“戏中有画、画中有戏。”戏曲窗裙由高妙的民间画师选择当时名伶演出的拿手好戏,或者移植年画中最感人、最深情的情节画成底稿。再配以相应的外廓,镂刻后再手绘而成。

  戏曲窗裙不但精要的叙述了戏曲故事的情节,还把戏曲舞台上五彩缤纷的人物形象、衣装扮相、身段程式、道具场面一一描绘出来。它将戏曲这种时空艺术的精华,转化为窗裙这种空间艺术的肌理,使人观其色,睹其形,如闻其声,如见其行。

  戏曲窗裙不只是剧照,而是具有画师、剪纸家双重身份独特心思、意念的剪纸艺术,是戏曲艺术、手绘年画和剪纸艺术的结晶。戏曲窗裙虽然有一般窗裙除旧布新,增加节日气氛,宣传道德教化,推广文化知识的功能。也往往是纯观赏性的创作。

  撰文/YMG记者 凌云鹏 摄影/柳昊杰

  记者手记

  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既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随着社会发展、民俗的改变和人的观念的更新,具有祈子和迷信内容的窗裙艺术已经被逐渐淘汰。同时,胶版月份牌和年画以写实的手法,真实的艺术效果,博得了大众的喜爱。

  烟台窗裙的张贴一直延续到“文革”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套窗裙的悬挂可以给物质相对贫乏的“年”带来蓬荜生辉的光彩。现在我们很难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窗裙的影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窗裙经历了生产、发展、衰落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发展规律。但是窗裙中所蕴含的大量民俗学内容,诸如凝聚地域性的风俗习惯,诸如迎祥纳福、多子多寿民间文化恒久的主题等,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民间艺术、地方戏剧、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宝藏。

  YMG记者 凌云鹏
(责任编辑:Newsho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