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审美文化为视角,浅谈汉代服饰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

 花间挹香 2020-01-27

本期导读

服饰,是我们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一方面它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同时服饰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也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远远大于服饰本身。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历史,是对中国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体现。汉朝是在秦朝以后的封建一统国家,是中华民族服饰审美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汉代的服饰审美文化是在继承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朝代的时代背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汉朝服饰风格。

以审美文化为视角,浅谈汉代服饰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


(一)、汉服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汉服的起源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源头息息相关,其含义,从字面来看,“汉”即汉朝,也可指汉族。“服”,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后在《尔雅·释诂》记载:

“服,事也。”这里“服”的本意为服从。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到:

“服,用也,一曰车右騑,所以舟旋。”这里的“服”,表示从属意思,引申为“衣服”,解释成附属于身体的东西,可穿可脱。

汉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在公元前 21 世纪的夏商周王朝,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服装及面料技术也得到进步,服饰制度趋于完善,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由蛮荒走向文明,开始了“垂衣裳治天下”

以审美文化为视角,浅谈汉代服饰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

之后又到了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秦国,秦王朝为了巩固统治,统一服饰,建立了衣冠制度,废除周代六冕的服装制度,用通天冠作为常服,百官戴高山冠……穿袍服,身佩绶。

汉朝承袭了秦朝的多项制度,西汉初期,政治上采用休养生息政策,服饰也比较简朴。汉武帝以后,丝绸之路的影响使得与邻国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增强,服饰变得丰富起来,初步制定了服饰的等级制度,直到东汉时期,服饰制度才正式确立,恢复了秦废除的冕服制度和祭祀制度,古代的深衣也演变成了比较简单的袍类服饰,这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进入了比较完善的阶段。

(二)汉代服饰特点:以“丽”为主线,不同阶层服饰又展示出各自的特点

汉代的服饰主体上是以“丽”为主要的审美风格。无论在绘画、雕塑、汉画像、舞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汉代人对生活之“丽”的追求,在不同的阶层下,所穿的服饰又展示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注重服饰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1、文吏服饰:雄浑壮丽。

以审美文化为视角,浅谈汉代服饰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

不管是政治生活还是日常生活,汉代文吏服饰都表现出雄浑壮丽的审美形态。政治生活中,黑色是文吏冠服的基调。

《汉书·谷永传》记载:谷永在给王凤将军的致谢信中提到“斗筲之材,质薄学朽……擢之皂衣之吏”。

黑色作为文吏官员服饰的主色体现出了一种雄浑的气魄,这种凝重的色调展现出壮丽的审美风格。从汉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政治生活中的汉代文吏官员多穿袍戴冠,手中持笏板。身份愈高者,衣服愈肥大,服饰色彩愈厚重。出土文物与文献资料记载的服饰穿着基本一致,不论是服饰的形制,还是服饰的色彩,我们都能真实的感受到汉代文吏官员服饰生活形态的雄浑壮丽。

2、军戎服饰:恢弘雄丽。

汉代军戎服饰的生活形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战场生活中的甲胄,有时候甲胄也会出现在重要的典礼上,成为政治生活中的服饰穿着;另一类是将士在军营和日常生活中所穿的常服。无论是战场生活的甲胄,还是日常生活的常服,都体现出汉代军戎服饰恢弘雄丽的审美形态。

我们首先来看汉代的甲胄。汉代铁甲又称作玄甲,汉代铁甲已经不仅仅具备保护身体的实用功能,也展现出汉代军戎服饰色彩的鲜活艳丽。

杨家湾出土的这些武士俑的服饰充分再现了军戎服饰“丽”的审美生活形态。骑俑的服饰有红、白、绿、紫等颜色,有的骑俑还会身披黑色的铠甲,图左)。立俑中的武士俑服饰有红、绿、黄、白等颜色,身披黑色铠甲,并用红色和白色勾画出甲片细部(图中),最为特别的一个武俑腰以上为鱼鳞甲,足着华丽的高腰靴(图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代武俑服饰绚丽色彩的鲜明对比,形成军戎服饰雄丽恢弘的格调。

以审美文化为视角,浅谈汉代服饰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

左:骑俑; 中:立俑; 右:武俑

3、商人服饰:豪奢富丽。

关于商人服饰记载的史料并不多,主要是因为商人在汉代地位并不高,外加富奢的生活,使得皇帝曾多次下令禁止他们穿华丽的服饰。不过从为数不多的史料中依然能看出他们服饰生活形态的豪奢富丽。

《汉书·贾谊列传》记载:“白縠之表,薄纨之里,緁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

4、庶民服饰:朴拙自然

汉代上层达官显贵者的服饰穿着多显示出宽博、雄浑、瑰丽的气魄,庶民阶层的服饰形制则偏瘦小,趋向于合体、便身,注重服饰的实用性,整体而言服饰更为朴拙。对于下层人民而言,普遍的衣着是用毛、麻织的粗布裁剪成短袍,也称作褐衣。庶人的袍服由于厚重的质料,再加上棉絮使得衣服更加浑厚饱满,因此汉代庶民服饰审美的生活形态是朴拙的。

汉代庶民的下衣为裈和袴。裈有两种:一种是无裤管,以一幅布缠于腰股之间,取名为犊鼻裈(图左),另一种是合裆的裈,为短裤(图右)。而袴是合裆的,即两裆缝合。

以审美文化为视角,浅谈汉代服饰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

图左:犊鼻裈; 图右:短裤;

在东汉时期,又出现了一种前后有裆、系带的裤子,叫“穷裤”也称“绲裆裤”。

以审美文化为视角,浅谈汉代服饰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

绲裆裤

汉代庶民服饰整体厚重且不注重细节,增加了服饰朴拙自然的审美意味。庶民服饰简单质朴,甚至只是将幅布简单地包裹在身上,无论是汉画像石还是汉俑,我们都能感受到劳动者的生气和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汉代国力增强,疆土扩展,经济繁荣,国泰民丰,使得汉代人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深刻影响着汉代人服饰的穿着。

以审美文化为视角,浅谈汉代服饰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

素纱襌衣

1、文吏服饰——以襌衣和袍为主,服制宽博,彰显出威仪雄浑的气度。

西汉时期文吏服色以黑色作为主色,到了东汉时期服色日趋华美,体现出壮丽的审美形态。文吏首服以梁冠为主,冠梁的多少成为身份的象征,到了东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晚期,巾帻深受文吏的喜爱。服饰的穿着不再以划分身份等级为主要目的,更注重服饰带给人的舒适、自由,服饰审美的生活形态也逐渐由雄浑壮丽向清丽飘逸的方向发展。

2、军戎服饰审美的生活形态是——恢弘雄丽。

与文吏服色不同的是,军戎服饰的主色为红色,上至武官、将军,下至士兵小卒都以红色作为服饰的主基调。鲜艳明朗的色调对比、简单质朴的武弁大冠、装饰华美的鹖冠呈现出汉代服饰恢弘雄丽的审美形态。

3、汉代商人服饰审美的生活形态是——豪奢富丽。

这与他们奢侈的生活有很大关系,靡丽的生活使得他们违背汉代服制的规定,在服饰上绣以各种文饰,极力追求服饰的华美。

4、庶民——社会的底层,服饰简单、质朴,呈现出朴拙厚重的审美形态。

以审美文化为视角,浅谈汉代服饰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

汉画像石和汉俑中的庶民服饰

庶民衣着虽质朴,但在汉画像石和汉俑中,可以感受到庶民对生活的热爱,是个体生命的自由舒展和发挥,亦呈现出自然的审美形态。


(三)、汉代服饰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文质观、自然观、形神观、气化观

汉代服饰受文质观的影响,体现了服饰“文”与“质”的统一,不仅提出服饰应该与环境相适应,也强调服饰应体现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并未否定服饰的文饰,从而展现出人的容貌。 汉代崇尚自然之美,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是汉代服饰追求的审美境界,倡导服饰应该与自然世界相互联系,因此可以看到汉代服饰的纹样多取于自然物象,在自然观的影响下,汉代服饰表现出磅礴的气势,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壮美。

道家从审美境界的角度倡导服饰应该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一,儒家从“正德”的角度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伦理道德的规律与自然的规律具有一致性,服饰更多的是作为中介连接天与人,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淮南子》中提出“形”与“神”,强调应该先定其神。

服饰的多样性并不是靠外在的形体来展现,相反是通过服饰本身来传达人内在的神韵,因此可以发现汉代服饰的形制无论男女都以袍和襌衣为主。

以审美文化为视角,浅谈汉代服饰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

汉代的气化观丰富了汉代服饰的表现力,无论是汉代服饰纹样的选择还是色彩的表现上都体现了这种气的灵动性。汉代服饰上的云气纹以线条作为勾勒,展现出生命的流动、气韵的生成,汉代服饰以鲜明的对比色彩产生强烈的动势。

综合来说,汉代服饰在文质观、自然观、形神观、气化观的影响下,呈现出汉代服饰特有的审美意蕴,既有儒家礼制约束下的繁缛复杂之美,也有道家服饰观追求的自然质朴之美;既体现出服饰的文质相副和形神兼备,也展现出服饰的气韵生动和自然之美。


(四)、汉代服饰审美文化的总体特征

从汉代服饰审美的变化来看,转折点在汉武帝时期。因此汉代服饰审美大致以汉武帝时期为分界线分为西汉初期和西汉中晚期、东汉时期两个阶段。从整体来看,汉代服饰处在审美转型时期,先秦时期的服饰审美更多强调的是服饰的伦理性和等级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审美更多的是表现人的精神风貌,注重人的个性化特征。

1、西汉初期服饰风格:质朴雄浑

西汉初期国家刚刚建立,此时经济萧条、生活困顿。陆贾、贾谊等人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无为”的国家政策,倡导人应顺应自然,这一政策的提出使得经济得到恢复,生产力得到发展。在这种“无为而治”的社会背景下,汉代服饰主要沿袭先秦楚服的形制和风格。整体来说,西汉初期服饰的审美风格为质朴雄浑。

以审美文化为视角,浅谈汉代服饰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

陶俑

从西汉初期的汉画像和陶俑来看,女子的服饰简单质朴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如汉景帝阳陵陪葬墓出土的彩绘女俑身着红边缘的深衣,最外层衣领领口极低,显示出了里边中衣的领缘,衣着简单无华丽的纹饰。

以审美文化为视角,浅谈汉代服饰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

汉画像

整体来说,这一时期女子的服饰紧身束裹,拖曳至地,衣襟旋绕,但袖子宽大,因此服饰风格既拘谨又雄浑,绕体数周的深衣形制到西汉中期几乎不见。女子的发髻位置偏低,以背后或者头后挽髻为主,头顶挽髻并不常见,发髻上的装饰比较朴素,体现出女子端庄典雅、静穆收敛之美。在当时,男子服饰与女子服饰的形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总的来说,西汉初期刚建立政权,服饰由紧身向宽松发展,显示出质朴雄浑的风格。

2、西汉中晚期、东汉时期服饰风格:壮丽崇实

经过七十多年的恢复,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真正实现了“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此时的社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力强盛、匈奴败退、诸侯归顺,这些都增加了汉代宏大的气魄,开拓了汉人进取的精神。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汉武帝以后,染织刺绣技术也得到极大的提高。文化上,汉代也不断与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进行往来,从而使得汉代服饰呈现出包容的审美风格,在基本服制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新的元素,服饰风格华丽多样。西汉晚期,政治腐败,思想活跃,此时的服饰已经不再像西汉初期那样紧身包裹,日渐变得宽松。东汉时期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环境影响下,人们开始追求服饰的审美,打破传统礼制对服饰审美的约束,东汉时期的服饰开始强调人的个性之美,此时的服饰比较宽松,到了东汉晚期衣身和袖子越来越宽大,服饰风格由西汉初期的质朴雄浑逐渐向壮丽崇实发展。


(五)、结束语:汉代服饰审美文化的地位及影响

以审美文化为视角,浅谈汉代服饰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

先秦是服饰审美文化发展的源头时期,汉代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服饰审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两汉时期的服饰审美从质朴雄浑向壮丽崇实方向发展,无论是妇女服饰还是男子服饰都体现出了大美气象,宽松的形制、艳丽的色彩、华美的纹饰、繁富的头饰,一改先秦时期服饰的审美文化特点。

东汉晚期,汉代服饰审美文化更是从注重服饰伦理等级的美学倾向开始向注重人的精神风貌方向发展,为魏晋南北朝及其后历代服饰审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综上说述,汉代服饰审美文化不仅继承了先秦服饰审美文化,更重要的在于汉代服审美文化“启后”的历史地位。汉代服饰审美文化直接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服饰审美文化,同时间接影响了隋唐及以后历代服饰审美文化,至今仍有重要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