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看懂,历史主观题答案为什么有现成的

 柠檬鲸_ 2020-01-27

各位淀粉新年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历史主观题。高考历史主观题经常给大家的印象都是一个字——难,小编之前对此也是深有体会。直到小编收到了《定哥精推笔记》和《红宝书》,通过熟悉这两本书的内容以及在做题时灵活运用,历史主观题很快得到了提高。

经过大量练习,小编认为,历史主观题的背后,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它还有和我们印象中不一样的另一面。历史主观题的答案一般都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归纳概括材料,另一部分则是《精推笔记》和《红宝书》的内容。也就是说,历史主观题答题语言至少有一半甚至大部分都是可以提前准备的。因此,看似很难的历史主观题的背后,其实不过是对我们归纳概括能力、记忆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能力的考验。

为了更加清晰地向各位淀粉呈现历史主观题背后的规律,以及重温历史主观题的做题过程,小编亲自做了几道历史主观题,并邀请定哥帮忙批改,定哥在标出得分的同时还亲自写了点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题目吧!

材料一

随着纸币宝钞的崩坏,明朝社会内部产生的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推高了国内银价,精明的欧洲日本商人因此用白银进行外汇套利;加之“隆庆开禁”以来,中国外贸优势明显,海外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万历年间实行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从而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此后出现如下现象:贪污大增,仅抄没刘瑾的白银就有3亿两富贵之家或秘窖白银或以银首饰传之后世;农民为纳税低价出售粮食因而赤贫,一时间民变四起,最终导致明王朝的覆灭。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白银大量外流,为解决财政危机,王茂荫主张“定数”发行“纸钞”以“辅银”,允许民众持商号银票兑换现银。但其主张被诬“利商而不立国”而遭咸丰帝“严行申饬”。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通过了购买白银法案,引发国际银价暴涨,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孔祥熙主张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放弃银本位制,实行法币改革,后来法币与英镑和美元确立固定汇率。

——据白寿弈《中国通史》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中后期“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15分)

小编答卷+定哥点评

【定哥点评】

第一小问“原因”回答较好,从材料里比较准确概括出了第②至第⑤点。而且调用了所学的知识储备,补充了第一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很棒!

第二小问“影响”回答得更棒。既概括了材料,又调用了所学知识,答出了8点。非常完整,远远超出了超越了参考答案。正常情况下这一问可以得满分。

参考答案

《红宝书》节选

小编答卷上的答题语言均来自《定哥精推笔记》和《红宝书》,这也是小编的做题习惯。拿到题目先大概看下材料,判断这是一道关于白银货币化的题目,同时要回忆起这是《红宝书》中八股金句热点专题版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将这些内容都写上,尽可能多写,如果直接写上觉得表述不通顺也可以稍微转化一下写上。另外加上归纳概括材料,两者结合就构成了这一小问完整的答案。

历史如何考高分 点这里,入手你的专属提分神器 小程序

材料一

明代自宣德以后,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重负而逃亡。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洪流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有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小唱、优人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格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

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的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沙白任命的18 名贵族中,只有两人出生于老贵族家庭,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及引起人口流动的原因。(15分)

小编答卷+定哥点评

参考答案

《红宝书》节选

【定哥点评】

人口的流动既讲的是地域上的流动,也指的可能是阶层的流动。材料开篇讲的是地域上的流动,后面讲的是引起了阶层的流动。这位同学作答时只讲到地域上的流动,没有讲阶层的流动,这样得分会比较吃亏。其实如果结合材料二可以看出本题侧重的重点是阶层流动,而不是地域上的流动。

因为第一问的特点没有回答阶层的流动,所以第二问回答原因时一般就不会从这一方面分析,“原因”这一问定哥很担心他会得0分。但是这位仔仔做题素养较高,能原则性答到“商品经济发展”等四条,所以仍然可以得到6分满分。我们很多时候用功差不多,但考试有人分数高,原因往往就在于此!

下面是一道关于法律改革的高考真题,《精推笔记》和《红宝书》都有这个专题的答题八股金句,将这两本书的八股金句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这道题的完整答案。

【2017年全国3卷第44题】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 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

小编答卷+定哥点评

【定哥点评】

答案很完美,满分

参考答案

《红宝书》《精推笔记》节选

小编答卷+定哥点评

【定哥点评】

意义的第4点重复了特点,不太妥当。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想想,有没其他的概括或表述方式。任何东西(尤其是好的)在历史长河里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他继承发展了前面的经验,又为后世提供借鉴。

《精推笔记》《红宝书》节选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和各位分享的题目,从这三个题目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历史主观题的答案无非就是材料+八股金句。因此,要想历史主观题实现快速提分,一方面,我们需要提高自己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熟悉《定哥精推笔记》以及《红宝书》的内容,同时还要学会灵活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