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试题】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五)历史试题

 新用户56909953 2020-04-11

(命题范围:必修1、必修2必修3第一单元)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分封从本质上来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很多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并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材料主要强调西周的分封制度

A.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B. 主要依据血缘来分封诸侯

C. 实质上仍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

D. 促使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

【答案】A

【解析】“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实际上是指西周通过分封制形成的等级森严的诸侯、卿大夫等,他们对周天子负有镇守疆土、交纳贡赋等义务,管理地方具体事务,因此,西周的分封制度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故A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与殷商时期的不同之处,并没有体现血缘关系,故B项错误。夏商和西周时期属于奴隶社会,所学分封制在本质上不是氏族公社制,故B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中央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管理,故D错误。

2.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农业生产概况比较表

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年人均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45石

西北屯垦区

74小亩

29石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至南方

B. 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央定农业生产水平

【答案】C

【解析】东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排除A;相比较而言,从南北方人均粮食来看,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故排除B,选C;南方地理环境优于及北方,但汉代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于中原,排除D。

3.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冲提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其主要目的是

A. 宣扬君权神授

B. 主张以德治民

C. 强调天人感应

D. 强化三纲五常

【答案】B

【解析】董仲舒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德足以安乐民”,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故选B。材料的主旨不是宣扬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排除AC;D是封建人伦关系,排除D。

4.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期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面大加宣传。同时,消政存也将王关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于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材料主要说明上市湖世市

A.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B. 王夫之的儒学思想影响深远

C. 清政府企图靠汉人挽救困局

D. 历史评价很难做到公正客观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之所以褒奖王夫之,主要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革命派宣传王夫之,主要是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影响,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儒学思想影响深远,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企图靠汉人挽救困局,排除C;材料的意思不是要表明历史评价是否公正客观,而是要表明历史评价要为现实政治服务,受到现实政治的影响,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影响因素,要求学生结合明末清初活跃儒家思想的表现以及清朝末年民主革命运动的事实来分析材料。

.

5. 从康照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

A. 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 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更严

D.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答案】D

【解析】清朝的秘折奏事和军机处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对官员的控制,而官员有密奏权的扩大意味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故选D;清朝时期没有宰相,排除A;材料无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对官员的监察,排除C。

点睛:就材料而言,秘折奏事并非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而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所以材料型选择题要忠实于材料,由材料判断选项。

6. 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0文。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到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晚清官吏贪腐严重

B. 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 英国大量走私鸭片

D. 中国被迫开设商埠

【答案】C

【解析】金银是世界上通用的硬通货币,白银外流导致我国实际支付能力降低,购买力降低,因而导致白银与铜钱的兑换比率发生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前夕,鸦片大量走私,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入超”现象,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故选C;晚清官吏贪腐和小农经济与铜钱的需求量增大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B;中国被迫开埠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

7. 1876年李鸿章在与英国谈判订立《烟台条约》时,提出“人皆震惊于添口之多,无论口岸非自我准添也,添十口与添一口利害轻审适均,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李鸿章意在

A. 极力为自己长期的软弱外交辩护

B. 强调中国应该效仿西方开埠通商

C. 掩饰清政府长期以来的卖国行为

D. 指出中国之所以落后的根本原因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李鸿章针对增设通商口岸一条约,发表评论,认为西方诸国也开设口岸与他国通商,使其日益强盛,可知中国的弱小并不是开设口岸的缘故,而是不自强。所以李鸿章是主张效仿西方开设通商口岸的,以此达到自强的目的,故选B。A、C、D三项均不是材料中李鸿章的观点。

8. 某作者在其博客《晚清“春天的故事”》一文中提到,“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该作者描述的现象

A. 是近代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 违背了中国近代客观的历史事实

C. 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承认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不符合“短短三十年”范畴,排除A。

通过材料1900年庚子国变”“短短三十年”判定可知,洋务运动开展了30多年,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故排除B,选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性质上不同于洋务经济,排除C。

9. 以下为《时报》用登的漫画《中国现形记》,该漫画最有可能出现于

A.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B.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 甲午战争后的19世纪

D. 辛亥革命前的20世纪

【答案】D

【解析】漫画反映清政府出卖国家利益,讨好外国。结合所学,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排除ABC,选D。

10. 晚清政府失行领备立宪后,梁启超评价说“在民主专制之下,先法徒具一纸空文,议会只是尸位素餐。然而,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材料主要表明梁启超

A. 认为改良道路在中国很难行得通

B. 主张走自下而上的革命救国道路

C. 强调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D. 断定清廷专制必然导致革命爆发

【答案】D

【解析】“清末预备立宪之后”“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表明清末预备立宪确立的专制体制导致革命爆发,故D正确;才料民主专制之下,先法徒具一纸空文,议会只是尸位素餐”,故A错误;梁启超本质上属于维新派,排除B; 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清末预备立宪之后”“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即可。

11. 20世纪初,湖南“兴学热”和“留日热”独步一时1904年占全国留日生的11%;1909年各级小学堂达113所,学生43310人;普通中学堂50余所,居全国第一。湖南近代教育领先全国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败促使民族意识觉醒

B. 湖南资本主义经济领先全国

C. 清术新政推动近代教育改革

D. 湖南地方官员视野更加开阔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20世纪初湖南近代教育领先全国,只能从湖南自身优势找,故选D;甲午战败和清末新政的影响是全国性的,无法解释湖南的优势,排除AC;结合所学,湖南不具备资本主义经济领先全国的信息,排除B。

12. 1920年到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进口商品前5位由棉货、棉纱、煤油、糖、烟草依次变为钢铁、机器工具、交通器材、化学产品、染料颜料。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实业救国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断发展

C.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大力推动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产业转型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中国进口商品品种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对轻工业产品国外依赖减少,对重工业产品需求较大,这是民族工业发展带来的结果,故选B;A 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我国产业转型,排除D。

13. 1934年7月7日,红七军团高举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旅帜,自瑞金出发,孤军深入闽、浙、皖、赣等地,历时4个月,行程3200余里。1月初,与闽浙赣红十军胜利会师。红七军团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 缓解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

B. 配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C. 威胁苏杭等日占中心城市

D. 积极配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

【答案】A

【解析】1934中央苏区正遭受第四次围剿,形势严峻。红七军团的做法有利于缓解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故选A;红七军团的做法是分散兵力,不利于集中兵力解除第四次反“围剿”,故排除B;由时间1934”,当时日本没有全面侵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建立,日军没有占领苏杭等城市,排除CD。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4”,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全力围剿红军,而日本尚未全面侵华,故排除CD。

14. 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共同纲领》颁布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

十届三中全会上法制建设力针的确立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共同纲领》规定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排除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排除C;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法制建设方针的确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D。

15. 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材料说明新中国

A. 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带来的不利影响

B. 并未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束缚

C. 已经出现“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

D. 初期外交“一边倒”的说法需完善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国先后同印度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直接说明并未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束缚,故选B;当时我国在两极格局下,国力弱小,无法摆脱其不利影响,排除A;“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出现在1955年万隆会议,排除C;由于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新中国初期的“一边倒”符合我国的外交涉及,排除D。

16. 1991年《当代思潮》杂志发表文章《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指出不问姓“社”姓“资”口号的流行,会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拖上绝路。文章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

A. 深化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B.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 改革亟需打破意识形态束缚

D.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明确

【答案】C

17. 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公元前5世纪末,许多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假装自已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这一现象是

A. 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B. 思想文化退步的体现

C. 频繁改革的结果

D. 政治体制的产物

【答案】D

【解析】辩论说明存在不同的意见,所以不能f反映社会矛盾缓和,排除A;古希腊雅典思想文化繁荣,排除B;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不是频繁改革的结果,排除C,选D。

18.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众议员由各州选出,而参议员则由各州议会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举的方式

A. 有利于缓和大小州之间的矛盾

B. 实际上违背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C. 有利于抑制民众对政府的影响

D.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各州的矛盾

【答案】C

【解析】参议院和众议员的比例和任期不同有利于缓和大小州之间的矛盾,排除A;材料无关立法行政和司法等之间的关系,体现不出违背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排除B;材料重点反映的是中央机构怎样产生,总统由人民产生,议员由人民产生,可以看出,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是人民共同管理国家,体现了民主共和制原则,所以有利于抑制民众对政府的影响,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权力的关系,而联邦制有利于缓和中央与地方各州的矛盾,排除D。

19. 下图为1840年5月6日英国政府正式发行的由罗兰·希尔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图案为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像,面值为1便士,用黑色油墨印制,故又称黑便士邮票。此举改变了11世纪以来由英国各城市、教会,大学等独立控制邮递系统的局面,并很快被其他国家采用。材料主要表明

A. 英国借国王权威确保国家发行有价票券的严肃性

B.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 工业革命有力推动了欧洲通信系统的改革与发展

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认可

【答案】C

【解析】材料“从15世纪起,欧洲的城市、教会、大学等地方建立各自独立的邮递系统”表明此时期私营邮政建立,邮政制度混乱、不规范;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进行邮政改革,由国家专营,随后被其他国家效仿”表明此时邮政制度逐渐规范化、标准化。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邮递需求增加,范围更广,之前地方建立的各自独立的邮政系统不再适应新的需要,因此推动各国邮政制度的不断完善,故选C。1840年的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排除A;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B;当时英国奉行自由主义政策,且“普遍”太绝对,排除D。

20. 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该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时间

1541-1550年

1551-1560年

1561-1570年

1571-1580年

1581-1590年

1591-1600年

含银量

50%

39%

11%

17%

18%

5%

A.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 日益活跃的经济需求

C. 殖民扩张导致白银大量流入

D. 奢侈的生活导致贵金属短缺

【答案】B

【解析】实现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是新航路的开辟,排除A;16世纪,随着法国对外扩张,法国用含银量越来越少的货币进行海外贸易,故选B;殖民扩张导致白银大量流入应该导致价格革命,排除C;D和题意无关,排除。

21. 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 巴黎公社实行无产阶级的专政

B. 巴黎公社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C. 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一定偶然性

D. 巴黎公社还称不上是真正的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可知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必然的,因为资本主义仍然处在上升阶段,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C正确。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B。巴黎公社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真正的革命,排除D。

22. 下表是1935-1936年美国收入分配状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占总人口比例

占总收入比例

无产者

40%

13.3%

中产者

20%

14.1%

有产者

40%

72.6%

A. 经济大危机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B. 新政调节劳资关系的措施流于形式

C. 新政不可能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D. 新政未能根本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

【答案】C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23. 在货币体制发展史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本位代替古典金本位,并使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躺在葛朗台箱子里落灰的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A. 使美元成为国际性流通货币

B. 推动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C. 美国确立国际金融霸主地位

D. 有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答案】B

【解析】A不符和材料的主旨,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战后稳定国际金融和发展世界经济起到重大作用,推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通,故选B;C与主要作用不符,排除;世界货币体系在1880年到1914年就已经形成,排除D。

2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之初,提供的是3~5年的贷款。1974年5月增设了为期3-7年的贷款项目,1974年9月增设了为期4~10年的贷款项目1383年增设了为期6-10年的贷款项目。该变化反映了

A. IMF成立初期的宗旨逐渐发生变化

B. IME难以消除成员国间的外汇管制

C. IMF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凸显

D. 新兴独立国家在二战后大量增加

【答案】C

【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平衡国际收支的主要办法是向国际收支发生逆差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以解决成员国外汇资金的短期需要。题干中显示贷款的年限不断增长,说明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故排除ABD,选C。

25. 以一定时期内的一大强国为基轴、以绝对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优势为基础的霸权国际体制,成为了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史的普遍规律(如下图:中心一边缘等级格局图),这种国际体制

A. 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

B. 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

C. 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国

D. 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的是英国的核心国地位,但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美国的崛起,欧洲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为核心,故排除AC;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不断加强,未来的核心国中心国和边缘国会发生新的变化,故排除D,现B。

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后,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再次引起了中国知识界对苏联的关注,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那时,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1930年《俄罗斯研究》月刊创刊,1931年10月《苏俄评论》月刊创刊,1934年《中国与苏俄》创刊。就连一向保守,以“无偏无党”为宗旨的《申报》也刊登了许多有关苏联的文章。恪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之“四不主义”训条的《大公报》也大谈苏联,还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记者不可不读”之书。这时几乎没有哪种刊物不谈论苏联,不发表有关苏联的文章,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

——郑大华《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材料二与机器设备的进口一样,苏联在“一五”期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规模也是空前的。到“一五”计划的第三年初,苏联工业部门已与外国公司签订了价值达八千三百万卢布的技术引进协议,计一百二十四份。苏联与许多世界著名的公司如美国的福特、弗莱因、通用电器,德国的德律风根,法国的施留姆别尔热,瑞典的埃利克松等都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技术合作。此外,苏联邀请了许多外国专家来国内工作。1930年,在苏联工作的外籍专家约有七千人以上。外国熟练技术工人也有三至五千人。

——姚海《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关系》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顾问。据统计,1949~1960年来华工作的专家总计超过2万人,其中苏联专家就占89%。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如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系统。此外还有大量的设计专家,负责全国性的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教也在万人以上。同时。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

——摘编自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年)》

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使用“再次引起”一词的理由,并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出现新一轮“苏联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苏两国在引进外来技术方面的不同之处。

【答案】1)理由: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中国知识界开始对苏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1917年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阐述十月革命的重要意义。

原因:苏联通过“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功,工业产量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进一步暴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希望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国民政府致力于围剿中共,对外战争准备不充分。

2)从方向上看,中国主要从苏联引进,而苏联同时从多个西方国家引进从领域上看,中国的技术引进涉及经济、军事和政府管理等多个领域,而苏联的技术引进主要是经济领域

从形式上看,中国引进技术属于两国政府间关系,而苏联则主要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行为。

【解析】1)结合所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知识界开始对苏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材料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结合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鲜明比照,从而归纳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出现新一轮“苏联热”的原因

2)由材料二和三,可以从引进方向、引进领域和引进形式等方面归纳。可以答为:从方向上看,中国主要从苏联引进,而苏联同时从多个西方国家引进从领域上看,中国的技术引进涉及经济、军事和政府管理等多个领域,而苏联的技术引进主要是经济领域从形式上看,中国引进技术属于两国政府间关系,而苏联则主要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行为。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比较以上任意两幅图片,提取两项有关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

信息:两汉时期的手工业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大量分布于大运河地区。

说明:西汉至唐朝前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大运河沿岸地区手工业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盐.铁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代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

说明:汉代盐铁官营;唐代制瓷工艺进步,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唐代海外贸易发达。

示例三

信息:唐朝工商业市镇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朝工商业市镇比唐朝的明显增多。

说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使利,经济发展较快;明朝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示例四:

信息: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内陆,明朝向中东部沿海集中;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北方,明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说明:经济重心由内陆向中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唐朝时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经济重心在北方,明朝时经济重心在南方。

【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要求充分挖掘地图信息,可以任意两两比较。可以从手工业分布、手工业类别、工商业市镇分布等方面提炼信息,然后结合当时历史阶段特征说明。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宋思想家叶适对理学的批判,首先是针对理学家大肆宣扬的“道统说”展开的。按照程朱理学的“道统说”,“道”之传递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至孔子,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而再传孟轲,至宋代又为二程和朱熹相继承接。叶适对尧至孔子的道统传递并无异议,但对孔子之后的传递系统,他认为这明显属于杜撰。在此基础上,叶适进一步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湖》

材料二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还十分注意把中国儒家经典传到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1593年,利玛窦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1626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译《五经》为拉丁文,在杭州刻印。入清以后,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和葡萄牙传教士郭纳爵将《大学》译成拉丁文,称之为《中国之智慧》。随之,殷锋泽又译《中庸》,书名为《中国政治道德学》。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宣扬“道统说”的实质,并说明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实质,说明程朱理学的正统性和在当时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不同之处:更多继承了孟子的思想;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提出“(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主张,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辩化。

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的东来;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影响,增进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解析】1)由材料按照程朱理学的“道统说”,“道”之传递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至孔子,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而再传孟轲,至宋代又为二程和朱熹相继承接。,这其实要说明程朱理学的正统性和在当时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程朱理学更多继承了孟子的思想,它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提出(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主张,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辩化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抓住时间信息“明清之际”,从内外结合的思路,外有新航路开辟和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内有明清思想文化自身发展作答。第二小问,文化交流首先增进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而18世纪启蒙思想也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