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温(瘟)病的爆发看中医的“天人合一”观

 天使之剑 2020-01-28

《黄帝内经》讲,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天没有很好收藏,春令来临时,就容易产生流行性的温热病(即疫病)。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那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呢 ?

首先要了解一下中国古文化。

中国文化中最深渊、最神秘的莫过于《周易》和中医,两者都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为什么把《周易》和中医联系起来讲,就是因为它们的主导思想、核心思想都是“天人合一”观。《黄帝内经》、《伤寒论》都是根据这些哲学思想而来。

《内经》核心思想是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数极,所谓明也。” 可见,《内经》是验于人、合于今、验于己的。有人说中医不科学,这是不正确的。

周易的易有三个含义:不易、简易和变易。

①不易:太极的本源——元气论,是不易的道理,太极本源之道。太极是宇宙、天地、人身、事物等概括起来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叫不易。(联系实际,病毒是一直存在的)

②简易:太极的变化: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物最后都归终到太极阴阳之理。这是很简易的。(对付病毒的方法也不离阴阳)

③变易: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在瞬息变化,是生生不息的。(病毒是一直在变异的)

从古代至今,易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昌盛起了无比巨大的作用。中医的《内经》与易同时产生,易对《内经》的哲学思想以及对中医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概括起来说,易就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都是从易这里来的,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思想乃至于世界哲学都在易里面找得到,易的产生有五千年历史,世界文化、哲学也就是三干的时间。

其次,了解一下天人合一观。

传说黄河出现一匹龙马,背上有一幅图,后来化成了河图。

河图给出的信息是:1、阴阳总是互抱的;2,阴阳是互生的;3、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用十个数字,单数为阴,偶数为阳,1~5为生数,6~10为成数,把自然界的五种主要形态金、木、水、火、土的相生关系和互抱关系阐明了。

易经认为,宇宙原来是处于混沌状态,即无极、太虚,也是太极(也就是元气)。太极(元气)经过长时间的运动变化,分生两仪(阴阳),两仪又生四象(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四象生八卦(天、泽、火、雪、风、水、山、地)。万物就由此八种形态组成。当然还可用再分下去,变化无穷。太极的思想就是从元气论来的,气的不停运动就是阴阳的变化。

河图早于易经产生, 易经的思想就包含了河图。所以,五行与八卦其实是相通的。

易经的思想是包含宇宙万物的,人自然也在内,也要遵循这个大的规律,所以,天人自然是合一的。人身也是阴阳所化生,五脏与五行刚好对应,而且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金木水火土是自然界中五类主要物质,怎么与五脏联系起来的?

因为宇宙的运动就是气的运动。五行其实是指五类主要物质形态的运动态势,既是有形的体,又是无形的气,气与形又是互抱的,有相生相克的关系。例如,木性指的是升发、条达、温煦之性,水性具有收藏、寒凉之性。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等,指的是水气化生木气,木气化生火气。

一年四季中,春的特点是“生”(播种的季节,植物开始焕发生机)、升发、调达、温暖,又主风, 与木性相类;

夏的特点是“长”(万物长势茂盛)、火、热、浮(天气热,气浮于上),与火性相类;

长夏的特点是“化”(运化,化生果实等)、暑、湿、闷,与土气相类;

秋的特点是“收”(收获果实的季节)、凉、降(天凉则气降)、收敛、燥, 与金性相类;

冬的特点是“藏”(储备,秋有所收则冬有所藏)、沉(天寒则气由降转沉,才能不泄露 )、静、寒冷, 与水性相类。

在人体中,气机运动同样遵守一气周流的元气论,没有气的升、浮、降、沉的运动,就没有生命。肝心脾肺肾对应生(升)、(浮)长、化(运))、收(降)、藏(沉)的规律,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似,也与春生、夏长、长夏运化、秋收、冬藏五时(同时,土气又是融于四即之中,所以也四季对应五时,平时一般称为四时)也相呼应。

因此,肝气也称木气,心气也称火气,肺气也称金气,肾气也称水气,脾气也称土气。虽然有五种名称,其实是一种气,在不同阶段(季节)、或不同位置(藏器)时叫法不同而已。五藏的气机运动就与五行和四季五时对应。

四季中,春后就是夏,夏后就是长夏,故木生火、火生土。在人体中,心火与肝木,心火与胃土之间,也存在着相应的相生关系。其他类推,不再细述。

这就是取象类比。然而,说是取象类比,也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并非凭空想象。

如果你了解过全息原理,局部的东西总包含着全局的信息,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其实也存在一定的关系。那么对上面那些相似相类就不觉得奇怪,不觉得是偶然。

这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天人合一”观并非主观臆想,而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总结!我们祖先是无比智慧的!

了解了天人合一和五行八卦常识, 知道人与阴阳、五行、四季气候密切相关,要想健康,就必须遵守自然规律。

《内经· 生气通天论》有一句话: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说的是,冬季正是水气(肾气)封藏之时。健康人水气能藏,阳根不泄,才能养成木气(肝气),交春(春季属木,木气主疏泄、升发)阳和上升,化生心火,煦和畅遂,就不会得温病。冬日伤损了水的藏气,阳根外泄化热。冬季是藏的季节,木气并未疏泄,但若感染了利害的病毒(比如变异病毒),诱发本就虚的木气不正常的疏泄,即可患温病(病毒是一个诱因,内因是身体肝肾之气虚)。若是一般的病毒,在冬季木气未发动时,还不会发生疏泄作用。一交春季,木气疏泄加强,(木气虚者)就会发温病。故温病都是虚证,本虚标实。所以养肝木之气才是关键。

那么冬日为什么会损伤(肾)水的藏气呢?一个是人为因素(后面细述);另一个就是天气异常。

我们知道,冬季就应该寒冷,不含反温就不正常。冬季反温,阳气不能深藏于水中,飘逸在外,地面下无阳。生物的生长需要这些阳气。

天人相应,人身下焦必然阳虚。储备粮不足,遇到需要冲锋陷阵的时候(如对抗病毒),就会力不从心,发高热本身不可怕,怕的是你后续能量跟不上啊! 如加上不当治疗,再用寒凉伤人,危也!

看了上面的分析,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人在冬季,如能藏精气足,交春后,本身的木气,根本深稳,不随时令(春季)疏泄之气摇动起来,才不发温病。

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做到冬能藏精,不伤于寒呢?

《内经·四时调神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内经》告诉我们的生命的真谛。

第一、保护好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精也是脾胃化生来的,先天不足后天补。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保护胃气,是终生大事啊!

养胃关键做好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即“食饮有节”。

少点就是不要吃的太饱,不要吃夜宵,拒绝胡吃海塞,使脾胃不过度疲劳,精血不过分消耗。就象洗衣机,如果放太多的衣服,会怎么样?电机转不动,衣服洗不干净,严重的还会烧坏啊!

慢点就是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消化,减少气血损耗。若难消化,容易食积中满。“腑以通为用”,“腑能实不能满”。

淡点就是清淡容易消化,减少煎炸烧烤,减少肥甘厚腻。

软点就是不要吃太干硬的食物。

暖点就是不贪凉饮冷,多吃温热事物。胃要温热才能运化,胃经称为阳明经,也是这个道理。 这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第二、不要熬夜

十点前睡最佳,最迟不超过十一点。

要实现藏,一方面是寒,寒主收引,寒即能藏。一年之中的冬季,一日之间的夜晚,就是藏的最好时机,一个是大藏,藏得好,来年身体必好;一个是小藏,藏得好,隔天精神棒。

另一方面是静。睡眠就是静,夜里睡觉则精藏于肾,血藏于肝,水木俱足;冬季藏得好,来年必精神百倍,何来温病?即使被传染了,也很快自愈。

《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無扰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無泄皮肤,使氣逆夺。此冬氣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又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之处?八卦是按阴阳多少顺序排列的,“天”排第一,阳气最高,“地”排最后,阴气最高。八卦中的“雪”,是排在”火”之后的。“风”“水”都在“雪”之后。可见雪(藏)的阳气比风、水都要高。大家再想想“瑞雪召丰年”,能悟到什么道理呢?

第三、不徒耗精神

冬时劳心,也是不藏精的事。

看手机、平板等,不持续超过45分钟,就要休息15分钟,劳逸结合,勿过度耗散精气血神。特别是晚上10点以后,正是肾精肝血休养潜藏之时,这时不睡觉已经不好,如果还进行运动或唱歌跳舞等动阳之事,必会“不藏精”,如果是冬季,更是雪上加霜。
第四、不乱发脾气
怒则伤肝,肝气机逆乱。气机不能周流和畅,气降不下来,肾气不足,自然不能藏,病自然生。正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五、适量运动
运动不是越多越好,要与自己的体质相适应,才不反受其害。运动适可而止,不宜大汗。正所谓“汗为心之液”,“大汗亡阳”,“亡血者无汗 ,夺汗者亡血”。

冬季出汗也是不藏精的事啊。


第六、节制房事

这是最耗肾精的了。虽说通过脾胃化生能得到补充,但能补充多少,却是因人而异的,并不是人人都能完全补回来的,因为大多数人的脾胃都是虚寒的。

除了以上一般保养以外,在预防温病的措施上,还可以借助中药(药食同源)。但愚功是十分反对用寒凉药的。

本人经多年研究并自身不断尝药,得出的体会和建议是:

平时必须坚守“温中温阳、温而不滞”的原则。特殊时期,确实需要用上寒冷药,也应“中病即止,不可过剂”,随后还是赶快温中温阳为主。

用这种指导思想终于解决了自己和周围一些人过去在他处久治不愈的问题。


朝闻道夕死可矣。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