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eln 2020-01-29

如果你曾认真看过《婚姻故事》这部电影,也许不会泪流满面,但一定会陷入沉思:婚姻褪掉'制度'这层外衣后,能赋予爱情的意义还剩下什么?

另外,强烈建议在看这部电影之前,仔细回忆或先行鉴赏一下特吕弗的《四百击》。虽然二者并无直接联系——一个有关婚姻、一个有关童年。但它们的精神内核却在长达60年的时空里再次相遇——有关成长、有关自我和解。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尤其特吕弗在《四百击》中的那句经典台词:

'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

更是一语道破所有天机。在婚姻中的人们就像小时候的自己,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完美的交界处——父母和自己,'我们'和自己。同时,也在根据对象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底线和临界点,和外界达成和解的同时,也在和自己做着漫长而无形的博弈。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今天这篇文章就从叙事结构、故事内核、导演权重三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之所以说《婚姻故事》这部电影是“人性百科”的原因。

有趣的双重叙事视角

整部电影从两封信开始。

有趣的是,这两封信写在'离婚调解心理咨询'这个阶段性故事背景下。这让人不由得想起皮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动作电影《史密斯夫妇》的开场,也是二人的婚姻进行到某个无法继续的节点,但不同于《婚姻故事》的是,《史密斯夫妇》的结尾是上扬的。

这就不由得让人想到所谓的'离婚冷静期'——冷却下来的除了冲动,是否还包括二人之间的爱情?

更有趣的是,《婚姻故事》的开场是以男主的信,也就是男主的叙述开场。而女主那封被捂得严严实实的信究竟写的是什么,观众直到电影结尾才被告知答案。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可导演的小心思却一个接着一个。男主的信开场之后,电影前半段几乎都是在女主的叙述下进行——和家人沟通、和律师沟通、和同事沟通、和自己沟通。直到男主真正接受离婚诉讼进而参与到这场官司中的时候,故事才从另一方的视角继续。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电影前半部分以妻子妮可的大篇幅控诉和独白让观众理解了故事核心'离婚'的合理性,并以妻子的视角进行一段又一段'故事中的故事'的回溯,让一开始就'被告知'两人要离婚的观众在支离破碎的片段中抽丝剥茧般get到婚姻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性。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前半段故事展现出的女性在婚姻中的牺牲和付出以及和自我、周边、重要他人的不断妥协已经引起很多女性观众以及较有同理心的男性观众的共鸣,后半段故事则通过对丈夫查理的反应的刻画和特写,加以查理从不明就里到逐渐崩溃推动着故事情节发展,让所有观众看到婚姻中的无奈,但同时也是现实——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理想的黑白分明。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至此,观众的性别界限和位置身份在这段巧妙的叙事结构中逐渐淡化、消失,留下的只有对婚姻的检讨和思考以及无尽的感慨和归因。

比起'离婚指南',这更是一本'人性百科'

在这部电影的热度逐渐上升的阶段,很多人将其归类为'离婚指南'。意思是单身人士看完这部电影会对婚姻产生无尽的恐惧,因为里面透露出的变化、冷漠、对峙以及精彩的'撕逼'桥段会让人对婚姻的'幸福程度'产生严重的怀疑。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近年来关于关于两性的电影在表现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但不同于将重点放置在对话和灵魂伴侣上的《爱在》、借由男女关系表现社会和宗教复杂背景的《一次别离》,也不同于将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主导方走向极端的《消失的爱人》,《婚姻故事》将全部的描写重点放置在都市中夫妻的自我定位、定居城市的选择以及育儿观念,甚至还有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影响这一不容忽视但又很难说清的层面问题。

换言之,《婚姻故事》跳脱了或唯美、或复杂(深刻)的选题,将婚姻问题隐匿在琐碎的日常生活和接地气的故事对白中,让观众产生极大的代入感,与此同时也产生更多、更清晰的共鸣。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但为什么说它是'人性百科'更为贴切呢?因为这部电影含蓄隐晦地向人们表明:婚姻中所产生的的一切问题,都不是单纯的两个人的问题。

上文中有提到这部电影的表现层面有自我定位、定居城市、育儿观念以及原生家庭...而这些能对婚姻产生影响的因素没有一个是婚姻主角能'一指定乾坤'的。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而这一切的无力感和冲突矛盾全部集中爆发在那段精彩且长达10分钟的吵架镜头里。

妮可认为查理说话不算数,自始至终都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并搬到洛杉矶。但查理从头到尾都不认为这是契约,而只是妻子的一句'随意发挥',就像'今晚吃什么?'一样,是婚姻中无足轻重又随处可见的小讨论。

这就体现出两个人在婚姻中出现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同一件事的认知完全不同。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而在这场争吵升级之前,两个人还在推卸责任。妮可说'我们的律师将我们妖魔化了',查理回应'诺拉更过分'。从这一段我们可以很明显感受到,两个成年人在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时,还是学不会'就事论事',只会一味地将负面感受的来源尽可能地推到外人身上去。

谈到孩子的时候,这段婚姻中的二位主角可谓'原形毕露'。查理坚信留在洛杉矶不是孩子的初衷,而是受到了妻子的教唆。其实从电影情节推动中不难看出,查理一直是一个很自我的人,自我到只以自己的感受为第一甚至是唯一标准,进而衡量所有大事小情的利弊。而女方在面对爱人的问题性思维模式时,却做不到'一针见血'或有效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是一味地跟对方在一件说不明道不明的事情上纠缠不清。一个真糊涂,一个假聪明——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婚姻都会犯的错误,只是触发事件不同而已。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这场吵架后半部分中很长时间,查理一直在控诉妮可——只会抱怨、邋遢、演技退步、故作柔弱博取别人同情等等。这样的'结论'已经不能说成是简单的评判,虽然judgment意味着查理潜意识里认为自己高于对方,但很明显故事进行到这里,对修复婚姻的零可能和孩子去向的不可逆以及婚内出轨的既定事实,查理已经表现出肉眼可见的无力感、气急败坏甚至是歇斯底里。而妮可的表达从'婚姻是地狱','自己变了一个人','和你上床都恶心'等类似的自我感受到最后的'大家说你是个自私的人',才从'被动防守'转换为'主动攻击'。哪怕到了最后一刻,妮可的表达仍不像查理一样建立在绝对的自我角度上,而是用别人的评价来巩固和说服自己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直到最后的捶墙,妮可的表达方式仍然是:

'不敢相信我竟然要认识你一辈子。'

这仍然包含很大程度的自我厌恶和自我谴责。而查理的回应死性不改:

'You are fucking insane'。

自始至终他都是以绝对的自我感受和'上帝视角'来评判这场婚姻,浑然不觉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有任何的偏差、错误。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所以为什么说这部电影是'人性百科',因为太多的电影都在传递'爱情是伟大的、是可以改变时间甚至扭转乾坤'的时候,《婚姻故事》反其道而行之,将人性的不可逆(也就是老话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细枝末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电影的取巧不仅体现在'接地气'上,更多的是一种'公平'和'客观'。从前文论述可以看出,导演并不想偏袒婚姻中的哪一方,也不想将错误划分出'四六'或'二八'后再给双方以不同的轻重,它更多的是将焦点放置在变化客观因素和不变的主观本性之上。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所以这部电影的本意并非劝谁不要结婚,或者是早点离婚,而是用一种意味深长的方式告诉所有人——婚姻只是一种形式,它不是救赎也不是港湾,其中的利弊冷暖更多时候是取决于你自己以及你所选择的这个人。

电影中的配角包罗万象

正如查理律师所说:

'刑事律师会看到坏人最好的一面,离婚律师会看到好人最坏的一面。'

婚姻中的双方想保持最后的体面,但二者的律师却为了名利和所谓'当事人的权益'进而无情地将这'最后的体面'撕得粉碎,而且一地鸡毛。

在法庭上,妮可和查理的中间坐着双方的律师坐在中间,这个构图配比本身就值得玩味——不单纯从位置上来说,镜头的角度也很有意思。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而双方律师针锋相对的激烈言辞也成了仅次于那场'10分钟吵架'的经典场面——双方互相颠倒黑白、搬弄是非,连飞机晚点没有按时接儿子这样的小事,也变成攻击对方的有效武器。

往日所有的美好和温存此时此刻都变成了'有理有据'的供词,被律师一股脑地摊在桌面上,并以此获取这场官司中的最大利益。律师们唾沫横飞,当事人垂头丧气。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这段描写有两层意思可以提取出来。

  • 没有绝对的客观事实,只有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 每个人都只会站在对自己最有利的角度去诠释一件事。

其实电影进行到这个部分,或者说两位主演的婚姻走到这一步,观众会切身感受到二位当事人被除却他们以外的所有人、所有事架在火上烤——身不由己,却没有退路。

同时也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是不一样的呈现。事已至此,甚至会对'盲人摸象'的褒贬性产生怀疑——也许没有贬义,只是陈述事实。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而电影中出现的其他配角也没比律师多一点'感同身受',包括他们的同事、家人,甚至是孩子。所有人的自说自话和主观表达都在向观众陈述一个不容辩驳又异常残忍的事实:没有感同身受,婚姻更是如此。连婚姻中的两个人都不能互相理解,又怎么指望别人能懂得当事人内心之万一?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写在最后

14年前,诺亚·鲍姆巴赫根据自己少时父母离婚的经历创作了《鱿鱼与鲸》,14年后,他又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拍摄了这部《婚姻故事》。

整个故事中,有审视、有诠释、也有自己的感悟甚至些许忏悔,而电影中的眼泪和争吵、攻击与职责又不断被放大升级——可被撕毁的美好,也真的曾经真实存在过不是吗?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所以除却激烈对峙和明暗博弈,故事中也有往日的温情、尘埃的落定以及站在离婚档口回望整段爱情的开始对演变成今时今日的回溯、思考和审视。

入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部“人性百科”

如此错综复杂的人性和简单通透的叙事手法让《婚姻故事》脱离了简单的'离婚故事',成为一部真正属于成年人的'人性百科'和'婚前必读手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