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痿证: 1、肺热津伤证;清热利湿,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加减。 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四妙丸合加味二妙散加减。 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加减。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一,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2018-12-28 【方剂名】清燥救肺汤,出自清·《医门法律》。 【组成】桑叶三钱(9克)、石膏二钱五分(8克)、甘草一钱(3克)、人参七分(2克)、胡麻仁一钱(3克)、阿胶八分(3克)、杏仁七分(2克)、麦门冬一钱(3克)、杏仁七分(2克)、枇杷叶一钱(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燥润肺。 【主治】主治头痛身热,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放射性肺炎、干燥综合征等病症。 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采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60例,与棕色合剂治疗60例作对照,疗程7日。以原有症状基本消失,总积分≤1分为临床控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86.7%。(《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第1期) 2.放射性肺炎: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清燥救肺汤治疗放射性肺炎32例,对症口服复方甘草片及咳必清治疗20例作对照。以咳嗽、喘息、胸痛等症状消失,胸部X线片示阴影基本消散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85%。(《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第11期) 3.干燥综合征:清燥救肺汤合大黄蜇虫丸治疗干燥综合征26例,与左旋咪唑治疗12例对照,疗程1个月。以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基本恢复正常为显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 5%,对照组58.3%。(《浙江中医杂志》2000年第2期) 【方解】本方具有清宣燥热,养阴益气之功,主治燥邪伤肺的病证,是治疗秋燥致病的名方。方中重用桑叶轻清亘泄肺中燥热,并可止咳;以石膏、麦冬清肺经之热,调肺经之燥,宣中有清,清中有润,主在清宣燥热,有以宣为清之妙;杏仁、枇杷叶利肺气,使肺气肃降有权;阿胶、胡麻仁润肺养阴;甘草、人参益气和中,培土生金。诸药相合,燥邪得宣,肺热得清,气阴得复,共奏清燥救肺之功。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不明原因肺内结节、放射性肺炎、特发性肺纤维化、妊娠恶阻、小儿百日咳、支气管扩张、上感后顽固性咳嗽等症属温燥伤肺的病症。 【方歌】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堪夸。 二,四妙丸,二妙丸 四妙丸,中成药名。由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组成,是一种祛湿剂,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所引起的足膝红肿,筋骨疼痛等症状。接下来给大家详细讲讲四妙丸的功效与作用。 四妙丸的功效与作用 1、滋养脾胃的作用 滋养脾胃是四妙丸的主要功效之一。 四妙丸里面含有的苍术对脾胃有很好的滋养作用,因此服用四妙丸可以增强胃动力,滋养脾胃。 2、治疗肾炎 四妙丸具有治疗筋骨酸痛,强健筋骨的功效,对治疗肾病也有一定疗效。四妙丸里面的牛膝能补肝肾,强筋骨,对于治疗肾炎有很好的效果。 3、祛湿热的作用 四妙丸可以祛除患者体内湿热,治疗关节炎等病症。四妙丸中含有苡仁,苡仁能够起到祛除体内湿热,通身体经络的作用,可以起到帮助治疗关节炎的功效。 4、清热解毒的作用 四妙丸具有抑菌、解热、镇痛、清热燥湿等作用。由于四妙丸里面含有黄柏,黄柏具有特殊作用,能够清热,抵抗炎症,因此可以服用四妙丸来治疗感冒症状。 5、增进食欲的作用 服用四妙丸还可以起到增进食欲的作用。常吃四妙丸能够改善饮食,增加食欲。这是因为四妙丸中含有薏苡仁,可以起到调理脾胃,改善胃酸分泌的作用,缓解了胃部疾病后,自然会引起食欲增加。 以上就是有关四妙丸的功效与作用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在服用四妙丸的期间,忌食烟酒和油腻食物,会影响药效发挥,还会引发上吐下泻的副作用,孕妇忌服。 四妙丸,中成药名。为祛湿剂,具有清热利湿之功效。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痹病,症见足膝红肿,筋骨疼痛。 通用名 四妙丸 商品名 四妙丸 组成 苍术、牛膝、黄柏 (盐炒)、薏苡仁 功效 清热利湿 主治 湿热下注所致的痹病,症见足膝红肿,筋骨疼痛 药品类型 [04]双轨 性状 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涩。 主要功效 清热利湿。 适用病症 湿热下注所致的痹病,症见足膝红肿,筋骨疼痛。 现在应用 临床用于治疗湿疹、丹毒、湿热痹、慢性渗出性关节炎、小儿急性肾炎。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药性分析 方中以黄柏为君药,取其寒以胜热,苦以燥湿,且善除下焦之湿热。苍术苦温,健脾燥湿除痹,共为臣药。牛膝活血通经络,补肝肾,强筋骨,且引药直达下焦,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之功 三,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与作用 资深编辑 妈妈网 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很多人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让你患上各种的疾病,让你处于亚健康状态。针对一些脾气虚弱,湿邪内生的病症,妈网百科给大家推荐一种疗效较好的疗方——参苓白术散,希望能尽快让大家脱离亚健康的状态哦! 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与作用 参苓白术散是补脾之剂。参苓白术散用于脾虚湿盛的便溏,水肿,纳呆,面色萎黄。主治脾气虚弱,湿邪内生,功效主要为健脾渗湿行气,药方中含有薏苡仁,有利尿作用。属中成药物,一般无副作用。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培土,补肺脾之气,茯苓、山药去湿和中,扁豆清脾热,陈皮理痰气,合甘草和中,莲心、苡仁、砂仁,都是调中快脾之品,桔梗开利肺气,配以大枣,也是一种补脾安中好药。 参苓白术散的副作用 参苓白术散副作用很小,主要成分都是上品药,因此几乎没有毒副作用。它主要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参苓白术散可以长时间服用,但妈网百科一定要提醒一下大家,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的朋友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以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健康不良症状。 哪里有卖参苓白术散 一般来说,有些比较特殊的药物,例如:抗癌症的药物,一般药店没有卖。参苓白术散作为一种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那么,参苓白术散一般药店没有卖吗?哪里才有卖? 参苓白术散主要作用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人体代谢和提高免疫等。西医诊为消化不良、慢性胃肠炎、附件炎、气管炎等患者,均可以使用参苓白术散治疗。 参苓白术散是国家批准正规药物,所以,全国各大正规药店均可以买到。 使用参苓白术散的注意事项 使用参苓白术散时需注意一些必要的注意,可以帮助大家正确、合理地用药。 1、泄泻兼有大便不通畅,肛门有下坠感者忌服。 2、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 3、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 4、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5、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患者及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本品宜饭前服用或进食同时服。 7、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8、服药2周后症状未改善,应去医院就诊。 9、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3、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此药组成中含甘草,不可与海藻、大戟、芫花、甘遂同时服用。 参苓白术散和参苓白术丸的区别 参苓白术丸和归脾丸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参苓白术丸与归脾丸两者成分的不同: 1、参苓白术丸由人参、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组成。中医认为,参苓白术丸主要功效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和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适用于用于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呜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临床上用于腹泻偏脾虚湿盛者疗效较好。 2、归脾丸由人参、木香、炙甘草、生姜、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肉、黄芪、白术、大枣组成。主要功效为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不统血证。适用于用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心悸怔仲,健忘失眠,食少便溏,身体疲倦,面色萎黄,妇女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以及脾虚出血。也可用于神经衰弱,心脏病,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 综上所述,参苓白术丸和参苓白术散的疗效差不多,参苓白术丸见效慢,药效也持久。参苓白术散见效快但服用不方便。患者可根据个人的需求来服用药物。 补中益气汤,中医方剂名。为补益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临床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慢性胃肠炎、慢性菌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脸下垂、麻痹性斜视等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 分类 补益剂—补气剂 出处 《内外伤辨惑论》 歌诀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1] 组成 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 用量 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用法 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①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四,虎潜丸 很多人对加味健步虎潜丸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选择之前,对加味健步虎潜丸的功效与作用成分、配方都是要进行很好认识,这样对疾病治疗才会有很好的帮助,使得疾病得到很好改善。 1、虎潜丸源自《丹溪心法》卷三,有黄柏、龟版、知母、熟地黄、陈皮、白芍、锁阳、虎骨、干姜组成。 2、虎潜丸是一种中药丸,可滋阴降火,强筋壮骨。主治肝肾阴虚,精血不足,筋骨软弱,腿足消瘦,行走无力,舌红少苔,脉细弱,现用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慢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而属肝肾不足者。 3、方中重用黄柏,配合知母以泻火清热;熟地、龟版、白芍滋阴养血;虎骨强壮筋骨;锁阳温阳益精;干姜、陈皮温中健脾,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强壮筋骨之功。 4、本方与大补阴丸均有熟地、龟板、黄柏、知母,有滋补肝肾之阴,清降虚火之功,用于肝肾阴虚火旺证。大补阴丸以猪脊髓、蜂蜜为丸,故滋补精血之功略胜;本方尚有锁阳、虎骨、白芍、干姜、陈皮,故补血养肝之力较佳,并有很好的强筋壮骨作用,且补而不滞,为治痿证的专方。 5、风寒湿痰所致痿证忌用,忌辛辣香燥食物。 五,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科普中国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审阅专家王丕敏详情 补阳还五汤,中医方剂名。为理血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分类 理血剂-活血祛瘀 出处 《医林改错》 歌诀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1] 组成 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 用量 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圣愈汤2018-09-03 【方剂名】圣愈汤,金·《兰室秘藏》。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川芎、人参各三分(各1克),白芍、当归身、黄芪各五分(各1.5克)。 【用法】水煎服,现代用量应酌增。 【功效】益气,补血,摄血。 【主治】失血过多,气血两虚,面色无华,体倦神衰,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弱。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崩漏、经期延长、不孕,以及冠心病心绞痛、颈椎病、膝骨关节炎等病症。 1.月经过少:以加味圣愈汤治疗气血亏虚型月经过少30例,疗程3个月经周期。疗效评价以月经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5%为痊愈标准。结果:痊愈6例,显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光明中医》2014年第4期) 2.崩漏:以圣愈汤加减治疗崩漏患者25例,疗程3个月经周期。疗效评价以控制出血后,连续3个月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为治愈标准。结果:治愈10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有效率96%。(《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经期延长:以圣愈汤加减治疗经期延长患者80例,疗程为3个月经周期。疗效评价以月经经期、经量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经期<7日,每次月经量<80毫升)为治愈标准。结果:临床治愈68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5%。(《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年第5期) 4.月经过多:以圣愈汤加味治疗月经过多170例。结果:痊愈124例(服药3~6剂,月经量转为正常,经期经后诸症消失,精神状态明显转佳),好转46例(服药3~6剂,月经量较前减少,但仍较常量为多,经期诸症明显减轻),总有效率100%。(《陕西中医》2002年第5期) 5.不孕:以圣愈汤加减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60例(治疗组),与枸橼酸氯米芬(克罗米芬)治疗60例对照。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疗效评价以治疗后月经症状正常,B超监测卵泡发育正常、排卵正常,3个疗程内受孕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治愈44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治愈率为73.3%,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愈28例,有效21例,无效11例,治愈率46.7%,总有效率81.7%。(《四川中医》2014年第9期) 6.冠必病心绞痛:常规西药治疗(极化液静滴十二硝酸异山梨酯口服)配合圣愈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8例,与常规西药治疗(极化液静滴十二硝酸异山梨酯口服)50例对照。疗程共28日。以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为评价标准。结果:治疗组显效39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38%;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3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陕西中医》2005年第2期) 【方解】本方用人参、黄芪合以地黄、当归,益气摄血与养血同用,气血双补。临床如见出血甚,加参三七、蒲黄、茜草;有瘀血,可加桃仁、红花;纳呆,加砂仁、神曲等。 【现代研究】早期文献报道本方可治疗月经过多、贫血、神经衰弱,全血细胞减少;又用以治疗手术后并发症、血精、痿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使糖原生成和蛋白质合成代谢增加,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增强。 【方歌】益气补血圣愈汤,参芪芎归二地黄,体倦神衰经量多,胎产崩漏气血伤。 圣愈汤 方源:《医宗金鉴》 组成 熟地 20克 白芍 15克 川芎 8克 当归 15克 人参 20克 黄芪 18克 圣愈汤的功效作用 益气,补血,摄血。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月经先期而至,量多色淡,四肤乏力,体倦神衰之证。 方解 方中以川芎、当归补血活血,行血中之气:熟地、白芍养血滋明;以黄芪、人参大补元气,以气统血。全方合用共奏益气摄血补血之效。 按语 本方以月经先期量多、体倦神靡、肢软无力、舌淡苔薄、脉细弱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月经量多、贫血、神经衰弱、全血细胞减少、手术后伤口长期不愈合、手术后肠、术后衰竭、血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如见出血过多、加蒲黄、三七、茜草;有瘀血,加红花、桃仁:胀纳呆,加木香、厚朴;饮食欠佳,加砂仁、白蔻仁。 现在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促进糖元化生、促进蛋白合成、促进新陈代谢,免疫增强等作用。 四十八、痿证 一.肺热伤阴证: 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溲短便燥。咽干不利,咳呛少痰。 清燥救肺汤;经霜桑叶9克煅石膏7.5克 甘草3克 炒胡麻仁3克(研)人参2.1克 杏仁2.1克 真阿胶2.4克 炙枇杷叶1片麦冬3.6克 1.痰多,加贝母 、瓜蒌. 2.血枯加生地. 3.热甚加犀角,羚羊角、牛黄。 5.人参改用西洋参更佳。 痿证加减:1. 高热、口渴、汗多为热蒸气分,加知母、金银花、、连翘,重用石膏清热撤邪; 2. 咳呛少痰为燥痰阻肺,加瓜蒌、桑白皮、川贝清润肃肺。 3. 咽干不利,肺热津伤,加天花粉、百合、芦根,滋阴清润。 加减:1. 高热口渴,汗多者,可加重石膏用量,并加金银花、连翘清热祛邪; 2. 咳呛少痰者,酌加瓜蒌、桑白皮、川贝母等清肺化痰; 3. 咽干口渴重者,加天花粉、玉竹、沙参、百合、芦根等养阴生津。 肺胃阴伤,身热即退,食欲不馨,口燥咽干较甚,宜益胃生津,益胃汤;沙参9克 麦冬15克 冰糖3克 细生地15克 薏苡仁5克 炒山药5克 谷芽5克 炒玉竹4.5克 1.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或与生脉 散合用)以益气敛汗; 2.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呕逆甚者,加枇杷叶、半夏(少量)、杮蒂以降逆和胃。 二.湿热濡渍,四肢痿软、身体困重。或兼麻木、顽麻、微肿。症状常在下肢为重。足胫热气上虅。小便短赤涩痛。 二妙散加味;炒黄柏15克 苍术15克(米泔浸,炒)薏苡仁15克、萆薢10克、汉防已10克、木瓜10克、木通9克、 晚蚕砂9克、牛膝9克、炙甘草6克 1.如湿重于热,以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 2.如热重于湿,则黄柏为君药,用量可大于苍术; 3.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 4.若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浊; 5.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 6.若下部湿疮、湿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 痿证加减法: 1. 小便短赤,下肢微肿不仁,湿蕴于下,加萆薢、防已、薏苡仁、牛膝、木瓜、蚕砂,利湿通络达下。 2. 胸脘痞满,肢重且肿,湿蕴气滞,理气化湿,合平胃散或胃苓汤。3. 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宣化。4. 形体消瘦、自觉足胫热气上腾、心烦、舌赤、或中剥、脉细数,湿从热化,偏伤阴份,酌加养阴清热,去苍术酌加龟板、麦冬、知母。 4. 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舌质紫、脉细涩,夹瘀阻隧,活血通络,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变证。1.气血不足,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气促而短,便溏,饮食不思,渴不欲饮,除湿之外、兼施升清益气补血,清燥汤(石膏 桑叶 杏仁 枇杷叶 人参 甘草 阿胶 麦冬 胡麻仁)。 2。湿流下焦,乘于肝肾,前证两足热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麻痹痿软,滋阴利湿,加味二妙,酌加知母、地骨皮。或用虎潜丸。 加减: 1. 胸脘痞闷,肢重且肿者,加厚朴、茯苓、泽泻理气化湿; 2. 足胫发热,心烦,舌红或舌苔剥脱者,加生地黄、麦冬、沙参、砂仁养阴清热而不碍胃助湿; 3. 肢体麻木,舌质紫暗者,加赤芍、红花、桃仁等活血通络。 湿流下焦,乘于肝肾,煎证两足热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麻痹痿软,滋阴利湿,虎潜丸;盐知母9克 盐黄柏9克 酒熟地9克 炙龟板12克 猪脊髓一条 干姜1.5片 陈皮4.5克 锁阳4.5克 虎胫骨4.5克 (可用犳骨代) 牛膝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变证; 1.阴虚热甚,口干尿赤,胫烙烦热、腿足瘦削,滋阴清热填精.虎潜丸去锁阳,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猪骨髓、鹿角 胶、枸杞子。 '2.纯虚少热者,滋阴平补,滋阴大补丸(熟地 山药 牛膝 山茱萸 杜仲 巴戟天 茯苓 五味子 小茴香 远志 石 菖蒲 枸杞子 肉桂)。或加减四斤丸(苏叶 制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红枣)。3.精亏血弱,面色不华,心悸怔忡,舌淡,脉细,益气生血,合人参养营汤。或用补天再造丸(紫河车 牛膝 天门冬 麦冬 杜仲 五味子 枸杞子 陈皮 干姜 侧柏叶),缓图恢复。 , 4.阳不温润,兼见畏寒,下身为甚,小便清长,阳萎,舌淡脉细无力,温肾化阴以生精气,酌选鹿角胶丸(鹿角胶 鹿角 霜 熟地黄 白术 杜仲 牛膝 白茯苓 菟丝子 人参 虎胫骨 龟板 当归)、煨肾丸(牛膝 萆薢 杜仲 苁蓉 菟丝子 防风 白蒺藜 胡芦巴 补骨脂 桂 猪腰子),甚者或兼舌喑,可用地黄饮子。 5。兼见瘀阻,前症兼见麻痹不仁,关节不利,舌青紫暗,脉涩,合合四物汤,桃仁,红花、丹参、续断、鸡血藤。或用虫 类药,以助搜剔络瘀。 三.阳明脉虚,宗筋弛纵证: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腹胀。气短、面浮。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脉细。 参苓白术散;莲子内5克 薏苡仁5克 砂仁5克 桔梗5克(炒黄)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白茯苓5克 人参5克(焗服) 炒甘草5克 白术5克 红枣3枚 山药5克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加减法:下肢痿弱,酌加实下之品. 1.肥人痰多食少脘闷,脾虚不运,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 2. 清阳下陷身热自汗,头痛恶寒,懒言恶食,弱不耐劳,渴喜热饮,脉大而虚,升清益气,以助运化,补中益气汤。 3.暑湿伤耗气阴,长夏溽蒸,肢困神乏,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纳拙,小便短涩,大便溏黄,自汗身重,脉虚,益气养阴升清化湿,清暑益气汤。 肥人痰多食少脘闷,脾虚不运,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清阳下陷身热自汗,头痛恶寒,懒言恶食,弱不耐劳,渴喜热饮,脉大而虚,升清益气,以助运化,补中益气汤;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加减: 1. 食少腹胀者,加山楂、枳壳、砂仁、谷麦芽等理气消食; 2. 便溏者,加薏苡仁、山药、莲子肉健脾除湿; 3. 心悸者,加龙眼肉、远志;气短汗出重者,加重黄芪用量。 暑湿伤耗气阴,长夏溽蒸,肢困神乏,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纳拙,小便短涩,大便溏黄。自汗身重,脉虚,清暑益气汤;西洋参5克 石斛15克 麦冬9克 黄连3克竹叶6克荷梗15克知母6克甘草3克 粳米15克 西瓜翠衣30克 1.若暑热较盛,可酌加石膏、金银花、连翘等以清热; 2.若津气耗伤较重,黄连可酌减,西洋参、石斛、麦冬等益气生津之品可加量; 3.小儿夏季热,久热不退,烦渴体倦,属于气津不足者,可去黄连加入白薇、地骨皮以养阳退热; 4.若兼湿浊,麦冬、知母等亦当酌减; 5.若汗多,可加糯稻根、浮小麦以收敛止汗四.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证:痿症渐成,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目眩发落咽干耳鸣。遗精或遗尿。甚至腿胫大肉消脱,痿废不起。 虎潜丸;盐知母9克 盐黄柏9克 酒熟地9克 炙龟板12克 猪脊髓一条 干姜1.5片 陈皮4.5克 锁阳4.5克 虎胫骨4.5克 (可用犳骨代) 牛膝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变证; 1.阴虚热甚,口干尿赤,胫烙烦热、腿足瘦削,滋阴清热填精.虎潜丸去锁阳,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猪骨髓、鹿角 胶、枸杞子。 ' 2.纯虚少热者,滋阴平补,滋阴大补丸(熟地 山药 牛膝 山茱萸 杜仲 巴戟天 茯苓 五味子 小茴香 远志 石 菖蒲 枸杞子 肉桂)。或加减四斤丸(苏叶 制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红枣)。 3.精亏血弱,面色不华,心悸怔忡,舌淡,脉细,益气生血,合人参养营汤。或用补天再造丸(紫河车 牛膝 天门冬 麦冬 杜仲 五味子 枸杞子 陈皮 干姜 侧柏叶),缓图恢复。 , 4.阳不温润,兼见畏寒,下身为甚,小便清长,阳萎,舌淡脉细无力,温肾化阴以生精气,酌选鹿角胶丸(鹿角胶 鹿角 霜 熟地黄 白术 杜仲 牛膝 白茯苓 菟丝子 人参 虎胫骨 龟板 当归)、煨肾丸(牛膝 萆薢 杜仲 苁蓉 菟丝子 防风 白蒺藜 胡芦巴 补骨脂 桂 猪腰子),甚者或兼舌喑,可用地黄饮子。 5。兼见瘀阻,前症兼见麻痹不仁,关节不利,舌青紫暗,脉涩,合合四物汤,桃仁,红花、丹参、续断、鸡血藤。或用虫 类药,以助搜剔络瘀。 6.热甚者--六味地黄丸+牛骨髓、猪骨髓,鹿角胶等 久病阴损及阳(怕冷阳萎,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无力)鹿角胶丸;鹿角胶500克 鹿角霜 熟地各250克 当归身120克 人参 川牛膝 菟丝子 白茯苓各60克 白术 杜仲各60克 虎胫骨(酥炙) 龟版(酥炙)各30克加味四斤丸;苁蓉(酒浸) 牛膝(酒浸) 天麻 木瓜干 鹿茸(燎去毛,切,酥炙) 熟地黄 菟丝子(酒浸通软,别研细) 五味子(酒浸)各等分(一法不用五味子,有杜仲) 阳虚畏寒—右归丸;熟地黄240克,炒山药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胶(炒珠)120克、制菟丝子120克、 杜仲(姜汁炒)各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当归(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脉络瘀阻 圣愈汤;白芍.当归身.黄耆各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川芎8克人参(一般用潞党参20克)当归(15克) 黄芪(18克)。 补阳还五汤:黄芪生[125g]当归尾 [6g]; 赤芍 [5g]; 地龙 [3g];川芎 [3g];红花 [3g]; 桃仁 [3g]。 大黄蔗虫丸;熟大黄 300g 土鳖虫(炒) 30g 水蛭(制) 60g虻虫(去翅足,炒)45g 蛴螬(炒) 45g 干漆(煅) 30g 桃仁 120g 苦杏仁(炒) 120g 黄芩 60g地黄 300g 白芍 120g 甘草 90g肝肾亏损证候 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目眩发落,咽干耳鸣,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少苔,脉细数。 壮骨丸加减;盐知母9克 盐黄柏9克 酒熟地9克 炙龟板12克 猪脊髓一条 干姜1.5片 陈皮4.5克 锁阳4.5克 虎胫骨4.5克 (可用犳骨代) 牛膝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炙甘草3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加减:1. 热甚者,去锁阳; 2. 面色不华,心悸气短者,加黄芪、党参; 3. 腰脊酸软者,加狗脊、川续断、补骨脂; 4. 眩晕者,加枸杞子、菊花; 5. 遗尿者,加桑螵蛸、覆盆子; 6. 阳虚畏寒,脉沉者,右归丸加减治之。精亏血弱,面色不华,心悸怔忡,舌淡,脉细,益气生血,人参养营汤;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炙黄芪3克 熟地2.3克 远志1.5克 北五味子1.5克 当归3克 陈皮3克 桂心3克 白芍4.5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遗精便泄,加龙骨; 2.咳嗽,加阿胶; 3.热象不显者,白芍之量宜减。 阳不温润,兼见畏寒,下身为甚,小便清长,阳萎,舌淡脉细无力,温肾化阴以生精气,配选鹿角胶丸地黄饮子;肉桂1.5克 附子1.5克 肉苁蓉1.5克 白茯苓1.5克 熟地黄1.5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5克 远志1.5克 菖蒲1.5克 山茱萸1.5克 巴戟天1.5克 石斛1.5克 薄荷7片 1.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 2.喑痱以阴虚为主,而痰火盛者,减去温燥的附子、肉桂,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 3.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兼见瘀阻,前症兼见麻痹不仁,关节不利,舌青紫暗,脉涩,四物汤加减;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桃仁6克 红花6克 川断6克 鸡血藤6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1.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补气生血; 2.瘀滞重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以温通血脉; 4.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等以血安胎单验方 (1)石斛、怀牛膝、桑白皮各30g,甘草6g,水煎服,1日2次。治肺热伤津痿病。 (2)鹿角片300g,酒浸1夜,熟地120g,附片45g,用大麦米和蒸熟,焙干为末,大麦粥和为丸,1日3次,1次79,米饭 送服。治肝肾不足痿病。 (3)烤干牛骨髓粉300g,黑芝麻300g,略炒香,研末,加白糖适量合拌,每服9g,1日2次。 (4)紫河车粉,每服3g,1日2次。 (5)大麦米(去皮)60g,薏苡仁60g,土茯苓90g,同煎为粥,煮熟后去土茯苓常服。治湿热浸淫痿病。 (6)加味金刚丸:萆薢30g,杜仲30g,肉苁蓉30g,菟丝子15g,巴戟天30g,天麻30g,僵蚕30g,蜈蚣50条,全蝎30g,木瓜30g,牛膝30g,乌贼骨30g,精制马钱子60g(严格炮制,以解其毒),蜜丸3g重,每服1~2粒,日服1~2次 或单用或与汤合用,白开水化服。若见早期马钱子中毒症状,如牙关紧闭可即停药,并服凉水。 治痿证妙方 1加减四觔丸 【来源】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歌诀】【加减】四觔肉苁蓉,牛膝木瓜炙鹿茸, 熟地五味菟丝子,炼蜜为丸如子桐。 【组成】肉苁蓉(酒浸)、牛膝(酒浸)、干木瓜、鹿茸(醋炙)、熟地、五味子(酒浸)、菟丝子(酒浸)各等份(一方不用五味,有杜仲)。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50丸,温酒米汤下。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方解】方中以熟地、菟丝子平补肝肾;肉苁蓉补命门而益髓强筋;鹿茸补肾阳而强健筋骨;杜仲补腰膝;牛膝主足筋挛;木瓜主腰足无力。此方对筋骨痿弱尤有良效。 【主治】肝肾虚之痿证,症见筋骨痿弱、足不任地。
2二妙散 【来源】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歌诀】二妙散用苍柏煎,若云三妙膝须添, 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清病自痊。 【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等份。三妙即本方加牛膝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9克,白开水或生姜汤送下。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可根据病情酌定。 【功效】清热燥湿。 【方解】“本方治证均为湿热下注所致,湿热相搏,着于下肢,阻滞经脉,则见足膝灼热红肿疼痛;湿热不攘,筋脉弛缓,则为痿证;如湿热下注前阴,则病带下浑浊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皆为湿热之象。故治宜清热燥湿。方中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二药合用,具有清热燥湿之效,使湿去热清,诸症自除”(乔模)。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
|
来自: 鹤年养生 > 《中风 青筋 辩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