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古今圣人的大道生死观

 爬虫爱书 2020-01-29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追求真理而奋斗!

人生只有两件大事,要么活着要么死亡,如果没有面对死亡的深刻沉思,人生就不算完整,死亡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但是对每个人来说却又无法逃避,是每个人必然应对的最终问题,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古圣先贤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浅谈古今圣人的大道生死观

西方圣人哲学奠基人苏格拉底:无知即罪恶,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死亡无非是两种情况之一。它或者是没有灵魂一种永久的湮灭,无梦长眠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所以苏格拉底认为不管是哪一种都将是美妙的体验,并且认为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在雅典法庭上的最后陈述——已到了我们要分开的时刻了——我将死,而你们还要活下去,但也唯有上帝知道我们中谁会走向更好的国度。”

浅谈古今圣人的大道生死观

东方哲学圣人老子担任周朝守藏史时,有几次回家看望母亲,每次都劝母亲跟自己搬到周都城,但母亲在陈国相邑住久了,人熟地熟,不愿意远走他乡。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有一天,老子忽然得到家信,说母亲病危了,于是他报请天子,请假回家。等到家时:母亲已经去世了。面对茫茫大地一堆黄土,老子在墓前回忆起当年母亲的音容笑貌,忍不住悲痛欲绝,不吃不睡地坐在墓前。老子沉思良久,忽然发现自己很愚钝,恍然大悟,如释重负过后愁苦都不见了,只觉得肚子饿,身体累,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浅谈古今圣人的大道生死观

家仆问其缘由,老子道:人生在世,有情有智。为什么有的人会让情乱智,因为他不能以智统情。情,人情冷暖;智,通达事理。如果以情统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

一个人如果明白了事物的由来,万物皆从无中而来,由无生有,又从有返回虚无,那么他就不会被事物所生之情而困,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返归到无,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情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庄子面对生死之道的看法和黄老道家相似,庄子妻死时鼓盆而歌,庄子道:“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变形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浅谈古今圣人的大道生死观

佛教认为,死亡是一个因果轮回的开始,万物是一个流转循环的过程,人生在世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今生是前世的果,今生也是后世的因,后世是今生的延续。一个人只要未得究竟涅槃解脱,则必将在六道中轮回不息,善者为人,恶者为畜,至善菩萨入天道,至恶魔鬼入地狱。和基督教认为的好人死后上天堂,坏人死后要接受审判下地狱类似。

浅谈古今圣人的大道生死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