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十五):老子本原?

 renaiehdq1sa28 2022-04-03

​​

   (黄端云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目前最读得下去,最顺畅的老子校注本,字不在多,通则顺呀。本版本《老子》原文,用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个别字句用它本,《长沙马王堆汉墓帛老子》证《老子》不分章,本读本,仍用八十一章)

     本版本里,黄端云提炼了《老子》哲学的三个命题: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二)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三)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

     第一个命题,可以简化为“无生有”。根据典籍考察,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提出宇宙本原学说的人,无愧于“老子天下第一。”老子把他认定的宇宙本原成为“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五))老子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一种原始的客观存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是无法感知的,但它是存在的。它产生天地万物,而天地万物最终都要恢复其本原,而道是永恒的。而道无法感知,无形无象,故老子又称之为“无”。由“无”衍生出来的原始物质,老子把它叫做“有”,“有”再衍化为天地万物,故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以道为宇宙的始基,故又以始基之数“一”为道之别名。“一”即是道,但老子又把它作为道所生的原始物质,故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道与西方希腊哲人阿拉克西曼德所认为的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较为相似。再后的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一切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这些学说互为交相辉映。

      老子在二十五个世纪以前的荒莽悠邈的古代能提出这周宇宙本原的学说,确是极其卓越的思想。一是老子越过感官所及的天地万物、日月星辰之外,认识到有一种永恒的客观存在。苏轼云:道可致而不可求。虽然感官无法感知,但通过逻辑思维是可以认识的,能够衍化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一种“一般”的东西,而不是一种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的物质。二是中国古代没有明显的创世说,但冥冥之中那个至高无上的神是存在的。老子宣布先天地生的是“道”,则取消了有意志的天的存在,这是对“天”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革命。第三,老子明确认识到,天地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生”出来的,老子多次提到“反”和“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复归于无物”,即天地万物最终必然回归其本原。第四,老子认为道是永恒的,其功用永远没有穷尽。在老子的认识中,已有了相当明确的“无限”的观念,而认识宇宙的无限性,是人类认识的一大进步。

      第二个命题:柔弱胜刚强。全部的老子哲学就是围绕“道”这一基本范畴来探索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老子认为,人应该理解道的本质,掌握规律,这就是“德”,道之体现为“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唯道是从,就是效仿道德本质,道的规律,来处理人生社会的一切问题。比方,老子认为,道无形无象,若存若亡,极其柔软的道却能发挥极大的作用。从而得到了一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从事于道,就必须像水一样处于卑下,像婴儿一样柔弱无知,要不露锋芒,不具圭角“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比方,对于战争,老子强调”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按照老子的哲学,是根本不要战争,也就无所谓胜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黄端云,老子的“柔弱”胜刚强,不适用社会人生,是消极退缩的社会哲学。

      第三个命题:无为而无不为。这是“柔弱胜刚强”原则在社会政治上的运用。老子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再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这是对为最准确德解释,也就是顺应自然。道何以存在,没有谁让它存在,它自然存在。道何以生成天地万物,道无意志,也没有任何神德意志,它自然生成天地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三十八)这两个命题是老子把“道”的法则用于社会政治的逻辑形式,是他的宇宙论延展到政治论的典型表现。老子认为人类社会“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之所以出现,必然是淳朴无争的社会已经沦丧,儒家提倡忠孝仁义,恰恰是世风颓败的表现。老子认为,太上之世,人民淳朴,没有不美,也无所谓美,没有不善,也无所谓善。因此老子主张,人类社会应该归真反朴,故圣人之治,应该“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百姓无所感觉,任其自然。老子所追求的社会,便是这种自然的社会。

      根据老子太上之境的构想,他设计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黄端云认为,老子“无为”政治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是不现实的,因为自然和社会、社会的人,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不可能适用同样的规则。自然界不存在有意志造成的矛盾,而社会的人是有意志的。

      尤其荒谬的是,老子主张人民与文明的隔绝: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三)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

     黄端云认为, 让所有人都穷得精光,让所有人都蠢得像白痴,老子的理想国,人民头脑空虚,肚子塞饱,弱其思想,强其筋骨,这无疑是愚民政策和穷民政治。

“老子与庄子”的区别:

       第一:老子和庄子都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而道是永存的。但老子并不否定天地万物在由生到死这个过程中存在的现实意义。庄子则认为,既然天地万物都是道的体现,因此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虚幻的,没有意义的,所以他主张泯灭是非,齐同物论,一生死,同梦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第二:老子按“柔弱胜刚强”的法则来处理人生社会的一切问题,说明他还是承认实实在在的人生的,比如那个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世界。但庄子却受不了这样的束缚,他极力追求“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绝对的自由,而老子没有那样的思想。

      第三:老子和庄子都对他们生存的社会持反对态度。但老子积极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方案,哪怕是“无为而无不为”,叫“小国寡民”。反复叮咛,教导天下王侯,但庄子则认为跟那些人打交道是一种侮辱,宁可曳尾涂泥也绝不同任何统治者合作。

      第四: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嬉笑怒骂,冷嘲热讽,造作迷离曼衍之辞。老子的思想虽深入无穷的宇宙,他自身却仍然在现实的土地上蝺蝺前行。庄子则对此不屑一顾,他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无所依凭而磅礴于无垠的世界,灰心绝望的站在虚无缥缈的空中。

    所以,哲思至深处是老子,自由至深处是庄子。本人喜欢浪荡庄子!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