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之最”知多少?

 遇事明言 2020-01-29

        在南京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许多人类文明先驱的足迹,有些塑造了南京的城市特色,更有些堪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创举。

城市发展中的“历史之最”

~现存最古的楼~

鼓楼

位于鼓楼广场西侧,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古代迎王、送妃、接诏、报时之处。楼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城阙形状,四面红墙巍峙,上层为重檐翘角的木结构。鼓楼的建筑面积为880余平方米,在国内的鼓楼建筑为极为少见。据史书载,楼中原有报时用大鼓两面、小鼓二十四面,云板一面,点钟一座,牙杖四根,以及计时用的铜壶滴漏等,明代以后,这些东西均遗失,
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江宁地方官为其“装饰舟船以待”,他不乘坐,不观看,反令“将造饰物料俱行拆毁,于应用处用之”。返京启程时,目睹数十万江宁民众夹岸送行,各级政府官员着官服在两岸跪送,他告诫大小政府官员:不能追求享受和做表面文章,应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惩治腐败,弘扬正气,体察百姓的实际困难,使百姓生活有保障。次年,当时的两江总督将这段“圣谕”刻石,竖碑于鼓楼台座正中。因碑文内容是皇帝对官员们的告诫故称该碑为戒碑,自此,鼓楼又称“碑楼”,
有“明鼓清碑”之称。

~最早的古道~

丹阳古道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连接吴楚东西交通的古道,位于丹阳古镇(今小丹阳),西经采石矶至楚国的腹地,东经秣陵、镇江直通吴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5次东巡,曾经过此道去吴越旧地,在历代的战事中,此道一直具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最早的马路~

江宁马路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4),洋务派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期间所修建。“马路”一词源于19世纪末的上海,因供英式马车行驶而得名。江宁马路以总督衙门(太平天国天王府旧址)为中心,东南至通济门驻防城边,出总督衙门西行北折穿碑亭巷,绕鸡笼山麓,过鼓楼,再循旧石路出仪凤门(今兴中门,狮子山西侧)至下关。路幅宽6-9米,是贯通城区南北的第一条干道。

~最早的坐标地图~

江宁府城图

法国人P L 盖拉蒂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所绘,图中注有中、法两种文字,有比例尺,并标明坐标北和南京城的经纬度,即北纬32º3′41〃,东经有两个标准,格林威治标准为118º46′55〃,巴黎标准为116º26′41〃。图上清楚地标出南京城郭、道路、山、湖、河流、建筑、官署及古迹,对了解清末南京城的基本情况及历史沿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此图现存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最早的市场~

始于春秋末期


始于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灭吴后,范蠡在中华门外长干桥西南的高地上修筑了越城,城中秦淮河的南北两岸,是农民、渔民、手工业者和居民聚居的地方,也是产品交换的场所,这是有记载的南京最早的市场。

~最早的商场~

中央商场


中央商场,1936年1月建成开业,当时有三层,占地8000多平方米,90多家厂商租赁铺面,经营各类商品三千多种,还开设了茶座、酒吧间、跳舞厅。这是南京从传统商业迈向现代商业的开始。

~最老的清真菜馆~

马祥兴菜馆

马祥兴菜馆,位于中山北路5号,始建于1840年,创始人马思发原是河南农民,因家乡遭灾逃荒到南京后挑担卖饭,人称“马回回饭摊”,后逐渐发展为回民餐馆,取名“马祥兴”。地址原在米行大街(今雨花路)72号,1958年迁至现址。由于马祥兴的茶肴风味独特,民国时期吸引了许多政府官员、驻华使节及社会名流慕名前往。1948年“国民代表大会”期间,此地更成为国民政府高级官员拉拢选票的场所,一连多天,代表云集,宴请不断,盛极一时。

~最老的面馆~

刘长兴面馆

刘长兴面馆,位于中华路178号,始建于清朝末年,创始人刘国发原是制售馄饨的摊贩,后购置店面经营面点,1935年即成为全市最大的面馆。蒋介石作寿时所用面点即是该面馆所提供。

~最早的儿童启蒙教育管理机构~

太平天国时期设立的“娃崽馆”

太平天国时期设立的“娃崽馆”。后易名为“育才馆”,将太平军官员及辖下的子侄辈,送入馆内集中管理教育,学习太平天国自编的幼学教材。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政府设立的官办儿童启蒙教育管理机构。

~现存最早的影剧院~

大光明电影院

大光明电影院,位于夫子庙平江府路11号,前身是建国前的中央大戏院,创办于20年代,文革期间曾一度改名为“燎原电影院”。

~最早记载南京的私家专著~

《建康实录》

唐代许嵩所著《建康实录》。计25余字,20卷,以实录和记传二种体例记录了建康地区的城市风貌和六朝时期的一些事迹,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和南京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南京的“中国之最”

~最长的铁路公路两用桥~

南京长江大桥

位于南京市西北面长江上,连通市区与浦口区,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以及日军侵华期间,都曾有过在南京至浦口之间修建大桥或过江隧道的考虑,但均被外国专家否定了,1960年中国人开始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建造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12月29日正式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上层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还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下层的铁路桥长6772米,宽14米,铺有双轨,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其中江面上的正桥长1577米,其余为引桥,为我国桥梁之最。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最大的城墙~

明城垣

明初所建的应天府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砖城,东依钟山,南贯秦淮河,西据石头城,北环玄武湖,直到狮子山。全长33.676公里,外廓长60余公里。共有13座城门,水关两座。城墙上还有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以供军事防守之用。该城墙始建于1366年,建成于1386年,历时21年,为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大的照壁~

夫子庙照壁

照壁是中国古代房屋建筑中的附属建筑,一般为建在房屋门外正对大门的屏障墙壁,也称影壁,为当时官衙或官宦人家房屋建筑所必备。位于夫子庙大门对面秦淮河南岸的大照壁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全长110米,高8米,厚2.1米,东望钟山,西饮石头,怀抱淮水,气势尤为宏伟壮观,为全国照壁之最。

~最大的泮池~

夫子庙前

泮池为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因形状如半月形,也称为月牙池。古代学宫的形制多为前庙(文庙)、后学(府学、县学),泮池建于文庙前。

周朝礼制中规定天子之学为“雍”,诸侯之学为“泮”,以后相沿成习。夫子庙建庙前将流经广场的秦淮河一段河道改造为泮池,从而使夫子庙成为全国孔庙中仅有的一座用天然活水作泮池的文庙。明清两代,把考中秀才称为“入泮”,“泮池”成为古代读书人的“化龙池”,只有入泮,才能算是进入了圣贤的行列。

~最大的无梁殿~

灵谷寺无量殿

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殿东西宽53.8米,南北纵深37.85米,高22米,全殿作拱桥式,不用寸木,不设梁柱,全部以大型长方砖砌成。

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砖砌拱券结构殿宇,原为灵谷寺内供奉无量寿佛的无量殿,因整座建筑采用砖砌拱券结构、不设木梁,故又称“无梁殿”。

为国内现存同类建筑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者。1931年,国民政府将无梁殿改建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命名为“正气堂”,无梁殿现被辟为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

~最早的人口普查记录~

明初朱元璋颁行的户贴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为了整顿元末的混乱局面,对户口和赋役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贴制度。由政府发给每户户贴,要求各户详细填写人丁的数目、姓名、年龄、与户主的关系以及该户所有的产业。登记完成后调派军队协助地方政府去核实,对隐瞒或做假的,进行严惩。户贴登记完成后由户部负责管理,各地每年上报户口增减情况,以便及时更正。洪武十四年(1381)该制度被黄册制度取代。

~最早的识字课本~

《千字文》

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初,是当时的御用文人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编写的。与成书于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配套称为“三、百、千”,同为我国封建社会启蒙教育的入门教材。被公认为世界教育史上问世最早、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

~最大的科举考场~

江南贡院


位于夫子庙东侧,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9),起初只是县学、府学考试之用,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改为乡试、会试场所。清光绪年间已拥有考生号舍20644间,东起今姚家巷,南至贡院东街和贡院街,西至贡院西街和夫子庙隔街相望,北至今建康路。与北京的顺天贡院分别以“南闱”、“北闱”而著称,同为我国最大的贡院。(照片摄于1888年戊子科)

~最早的轶事类笔记小说集~

《世说新语》

按内容分类词,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考艺等36篇,主要记载汉魏以来,特别是两晋人物的遗闻轶事和言语,涉及范围很广,是认识当时社会面貌的重要资料。

~最早的诗文总集~

《文选》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对唐代以后的文学有着很大影响,历经一千多年而不废。全书共60卷,选录了自战国到梁朝的屈原、贾谊、司马迁、班固、张衡、曹植、陆机、陶潜等130多位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各种体裁风格的优秀作品,收录文章480篇,诗歌700余首,分为诗、赋、表、书、颂、碑文等38类。

~最早的文学界评论专著~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梁朝刘勰著,全书共10卷,50篇,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一部文学评价专著。

~最早的人物画卷~

《女史箴图》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顾恺之有“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称,此画笔迹酣畅周密,线条紧劲连绵,风格洒脱飘忽,谢安评之“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后此画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被掠,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最早的木刻版画~

南京是中国木刻版画的发源地


南京是中国木刻版画的发源地,明末清初时即盛行,在夫子庙一带有许多家的木刻年画作坊,我国民间的三大画市: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都是在南京木刻版画的影响下发展的。

~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明代由解缙负责编纂,在南京国子监编抄成书。全书历时6年,辑入了先秦至肯代各类古书8000余种,共22877卷,外加凡例和目录60卷,共3亿7千万字,装成11095册,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经书、史籍、工技、农艺、医学、宗教等科目,不仅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原书于明末被烧毁,摹本也部分散失,目前仅存375册。

~现存最早的佛经总目录~

《出三藏记集》

南齐僧在南京编录的《出三藏记集》,全书共15卷,记录了中土所翻译的经、律、论三藏的佛籍总目录。

~最早记述中亚和印度地理风俗的著作~

《佛国记》


东晋时高僧法显的《佛国记》,法显是中国最早到天竺(古印度)留学的僧人,曾游历30余国,历时14年,并将其见闻记述成书,又名《历游天竺记传》、《法显传》。

~最早的外国帝王墓~

勃泥国王麻那惹加那墓


勃泥国王麻那惹加那墓,位于南郊安德门外石子岗西,明永乐六年(1408),麻那惹加那率150余人来访,因病于南京去逝,葬于此地。

~最早提出密率值的数学家~

祖冲之


祖冲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π=3.1415926-3.1415927,并首次提出π的约率七分之二十二和密率一百一十三分之三百五十五,较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同类研究提早1千多年。

~最早的生铁丸~

东周古墓中发现


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稀世珍宝——六合东周一号墓出土的生铁丸。这是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生铁实物,早于欧洲1800多年,被誉为“中国的世界之最”。生铁的冶炼成功有力地说明,2000多年前古棠邑的先民们在高炉制作、鼓风送氧、燃料配备、热处理技术等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铁的发现和大规模使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辉里程碑,它把人类从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带到了铁器时代,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最早的釉下彩瓷器~

吴末晋初的青瓷釉下彩盘口壶


吴末晋初的青瓷釉下彩盘口壶,雨花台区长岗村六朝墓地中出土。该壶是我国目前已知东吴、西晋时期唯一、也是最完整的陶瓷绘画艺术实物资料,将我国釉下彩制瓷工艺出现的时间,从过去普遍认定的唐代提前了约四百年。

~最大的钟~

在鼓楼东北侧大钟亭内


悬挂在鼓楼东北侧大钟亭内,通高4.27米,口径2.29米,底边厚0.17米,重约23吨,据传撞之“声闻十里”,不仅是南京现存最大的钟,而且在国内也是罕见的大钟,比北京、曲阜、开封等地的钟还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