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直是哲学界的两大派别,几千年来一直争吵不休,总体来说,唯心主义多数占上风,只是近些年(也是百年级别)由于科学的巨大进步,唯物主义才有了抗衡甚至有反压之势。 这里有个原因,就是哲学很大程度上与宗教分不清,而宗教几乎都是唯心的,共产主义运动可能是唯一奉行唯物的。 在哲学历史上,大师云集,唯心唯物都有,双方争论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历史上并不是一派打到了另一派而造成的哲学进步,而且一旦出现这样的现象,往往是哲学发展减速和停滞时期。这个和天文学发展不一样,天文学往往是否定了旧的理论,天文学就过关升级了。 这样说的目的是想表达这样的意思:把哲学学科比喻成自行车,唯心唯物是它的两只轮子,缺一不可。 哲学是干什么的哲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也认识人生一种方法,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生与这个世界怎么认识和相处。 如果是单纯认识世界,那么唯物的优势就明显了,但现在也让位给科学,尤其是科学中的物理学,它现在被人类赋予了寻找世界本质的责任,代替了原来哲学的位置。 如果是认识人生呢?如果是认识人生与世界相处呢?唯心的价值就凸显。比如:是幡动,是风动?不,是心动。 因为,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是唯心的,也就是需要自欺欺人。一个虔诚的仆人愿意为主人牺牲生命,他痛苦吗?其实,算的明明白白,处处斤斤计较的人,往往不幸福。 哲学是非常有用的,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哲学,它是成年人处理从自己到周围世界的行动原则。这个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内功,内功强的人,很多普通招式都能运用自如,并发挥最大威力。但内功又有很多种,未必一种内功就一定比另一种高明。 不问对错/纠结对错哲学不是数学,数学能有明确的答案,并可证明对错。但是哲学没有这样严密的逻辑架构,它的逻辑往往就是似是而非的,用不严密的逻辑往下推,推理的过程往往还不需要特别严密的逻辑。 哲学就是在这样的推演中,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体系,而这个体系并不是假的,错的,无用的,恰恰是模糊的正确、不严密地有用。 理解哲学的这个特点,就有了关于对错的态度,就是,学习哲学不能不问对错,否则无法理解,也无法得到(也就是悟到);但过于纠结对错,象数学证明一样,那么你一定走偏了,会进到牛角尖里出不来,也就是走火入魔了。所以,哲学学习依然要像手握砂子一样,不可太松,也不能紧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