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为什么学习不行,还偏偏不努力?因为他们的自卑情结在作祟

 肯定式教养 2020-01-29

这是我今年春节刚读的一本书,读完后感到收获满满。

这本书严格说来不是一本专门研究如何育儿的书籍,但是它对于我们如何教育孩子却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并且之前我们说过的《正面管教》,其实理论基础就有一部分来自这本书,这本书就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我强烈建议各位父母阅读下这本书,因为它不仅让你更好的理解如何教育孩子,还可以帮你更好的认清自己。读完这本书后,最近我一直在对我进行反思。

《自卑与超越》简介

《自卑超越》这本书因为太经典了,译本有10多种,不同的译本,在豆瓣的评分也不一样,基本处于7.0-8.5之间。我买的是曹晚红翻译的,不过感觉翻译的很多地方有些拗口,需要认真思考才能理解。

这本书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晚年集大成之作。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再看下阿德勒的个人经历的话,你会发现这本书是他个人的自我反思之书。阿德勒本身就是一个从自卑到超越的典范。他早年身体孱弱,患有佝偻症,因此早年极度自卑。但是他并没有沉迷自卑,而是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创造了个体心理学。可以说,《自卑与超越》也是对他个人人生的一个总结。


这本书内容比较多,我只给大家介绍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人人都生而自卑

《自卑与超越》的核心从这本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来了。

阿德勒认为,因为儿童早年体力和智力的不足,他们在面对成人时,会本能的感到自己的弱势,因而产生自卑感,人人都生而自卑。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自卑感的产生不是因为童年,而是因为人的自恋本质。

人都是自恋的,没有不自恋的人。如果人对自己都不认可了,不疼爱自己了,觉得自己面目可憎的话,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自恋是生命的核心动力。正是因为自恋,人们希望自己最厉害,希望自己超越别人,成为无所不能的神,希望人人都崇拜自己。但是现实中的自己显然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水平,因此人们才会产生自卑感。

而为了克服自卑感,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让自恋跟现实统一起来,人们才会去努力的追求卓越。

因此,可以这么说,自卑来源于自恋,而自卑和卓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越是自卑的人追求卓越的心越强,同样,越是追求卓越的人自卑感也越强。正是因为他们强烈的自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而强烈的自卑感又成为了他们前进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的追求卓越。

翻看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这种案例。

比如阿德勒、邓亚萍、贝多芬……他们小时候往往比正常人要差很多:阿德勒、贝多芬都有残疾,邓亚萍特别矮小。邓亚萍再一次采访中说道:“我不如别人。我自卑,所以,我不停地努力。“但是这种强烈的自卑感并没有扼杀他们,反而成就了他们。

那有的人可能会说了:照你这么说,自卑感强的反而是好事了?

自卑感无所谓好坏,但是如果因为自卑感产生自卑情结,那就是坏事了。

在这里我们要搞清楚两个概念:自卑和自卑情结。

自卑感是指我们认识到了我们的不足,因此对自己的一种评价。比如我们觉得自己身体胖、长的不好看,这都是一种自卑感。它无所谓好坏。

而自卑情结是我们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一种借口,逃避正面解决问题的可能,是一种负面动机。比如我长的丑,所以别人不喜欢我;我口吃,所以我交际能力不行。自卑情结夸大困难,消解自己的勇气,使得人们没有勇气面对困难,最终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自卑感是一种自我认知,它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而自卑情结是我们沉迷于我们的自卑感,把它当做借口,而不是想办法去克服它。自卑感对人来说是正常的,但是自卑情结对人却是消极的。

自卑感的表现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正确的识别自己的自卑感,避免陷入自卑情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自卑感的表现有很多,但是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一、逃避

逃离令自己自卑的问题,自己就可以假装没有这方面的自卑问题了。逃避是面对自卑时最懦弱的表现,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

比如有的人口吃,然后他就躲在家里,尽量少与别人打交道,他们也就避免了直面自己的自卑。

逃避自卑的表现不仅仅是躲避自卑感,很多时候,人们还会人为的制造困难来逃避。比如害羞、怯场等,虽然这都是人的正常表现,但是人们会夸大这方面的问题,以此来躲避问题。

比如我们会借口见了女孩子会害羞,因此拒绝跟女孩子接触。

二、消极面对

面对自卑时,有的人不是思考如何争取成功,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怎样避免失败,这类人就是属于消极面对的。

躲避自卑的人是承认自己失败,而消极面对自卑的人是不承认失败的,他们敢于面对自卑,但是又不承认自己的自卑,他们不把精力放在如何克服自卑,而是改变了认知自卑的方式,发展出一种心理补偿机制,用自我催眠、自我麻醉的方式营造一种自己超越自卑的假象。

通常有两种自我催眠方式:

1、贬低自卑点的价值

如果自己的自卑点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那么这点自卑对于自恋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即使没有克服这点自卑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因此他们会刻意的贬低自卑点的价值。这种人通常爱嫉妒,不会真诚的赞美别人,喜欢讥讽嘲笑别人。

以孩子学习为例,对于那些学习自卑的孩子,他们会贬低学习的价值,宣扬学习无用,笑话那些学习好的都是书呆子。显然学习是有用的,只不过他们在刻意的扭曲这种学习自卑的认知方式,从而从另一方面获得超越这种自卑的感觉。

2、夸大自我

当面对自卑时,尽管我们无法解决自卑问题,但是我们可以脱离自卑,直接说服自己,假装自己很强大,从而实现自我麻痹。这种人通常自大,目中无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爱攀比炫耀。

阿德勒在书中给了一个经典的例子,就形象的说明了夸大自我的应对自卑方式。

带孩子去动物园看狮子。第一个孩子看到狮子后,躲在妈妈后面,全身发抖的对妈妈说:“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看到狮子吼,尽管脸色发白,但是仍然浑身颤抖的说“我不怕”;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的盯着狮子,并问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第三个孩子显然就是在夸大自我,好像吐了口水就能打败狮子一样。

无论是贬低自卑点价值还是夸大自我,都是人们为了超越自卑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心理补偿动作,目的是为了缓解无法超越自卑带来的焦虑感。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真正的解决自卑,只是暂时的把自卑隐藏起来,最终只会发展成自卑情结,阻碍自己的成长。

三、积极应对

我们说自卑可以促使人追求卓越,这是建立在人们积极应对自卑问题上。只有当人们克服了自己的自卑,人们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在认识到自己的自卑后,人们要积极的应对自卑问题,有两种方式:

1、直面自卑,变弱点为优点

一旦发现自己的自卑点,集中力量在自己的自卑点上,强化它,使的弱点变为优点。这种个体通过极大的努力使原来的缺陷变成为自己的优势方式,被此阿德勒称为“超补偿”。

我学习不行,我就努力改善学习问题,让学习变好;

我交际能力不行,我就多交流,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我身体肥胖,我就多锻炼,减肥。

……

这都是人们直面自卑,超越自我的表现。

2、发展其它的能力弥补自卑

并不是所有的自卑都能通过自己的后天努力来超越的,比如失明,你再怎么练也没用,那怎么办?积极的人会发展出另一个能力来代替这个能力,从而实现超越,比如失明的人训练听力,训练触觉感知能力。

这是人们承认自己的自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发扬自己的优点,这同样是面对自卑的积极方式。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发展其它的能力弥补自卑跟消极面对自卑是一样的,都没有直面自卑问题。

但事实暗含它们是不同的。消极面对自卑的人是拒绝接受自己的自卑,而发展其它能力弥补自卑的人是接受自己的自卑,一个是拒绝接受,一个接受,态度的不同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因为不接受,所以会扭曲认知自卑的方式,营造虚假的幻想,活在幻想中;而接受自卑,是认识到自己不足,转而增强其它的能力来弥补自己这方面的不足。

对教育孩子的启示

当我们认识了自卑和自卑情结,意识到自卑和卓越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更清楚的看待孩子行为。

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孩子学习越不好反而越懒,越不思进取。

因为他们在学习上已经产生了自卑情结,他们不承认自己学习不行,于是他们便用懒惰,用贬低学习的价值来规避自己的学习自卑,这种扭曲的心理补偿机制让他们产生了这样的错觉:我没考好只是因为我没努力,我要不偷懒,比他们都考的好;学习没用,我当然没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放在学习上……这种错误的自卑情结才是导致孩子一直不努力学习的根本原因。

所以父母每天逼着孩子努力写作业,强调学习的作用,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等等,对于改善孩子的学习状态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没有改善他们的内在的自卑情结,孩子没有直面自己的自卑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