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九版《史记》出版说明

 手提书斋 2020-01-29

五九版《史记》出版说明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撰。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或者更后一些。他的父亲司马谈,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汉武帝建元(公元前140--135)初年,做了太史令(《史记》中称为太史公)。他早就有意论载“天下之史文”,但始终没有如愿。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蒐集史料。汉兴以来的“百年之间,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他又能读到皇家所藏的古籍,即所谓“石室金匮之书”,所以掌握的史料相当丰富。他到处游历,结交的朋友也很多,实地调查得来的,向师友采访得来的,都可以用作补充。经过了一个准备阶段,到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他跟公孙卿、壶遂等人共同修订的有名的《太初历》已经正式颁布,就着手编写《史记》。过了五年,他因为给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处腐刑。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他被赦出狱,做中书令(中书令是皇帝身边的秘书,论职位不比太史令低,可是当时的中书令都是由所谓的“刑余之人”的阉官充任的)。在他做中书令期间,著书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到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他在写给他的朋友任少卿的信里开列了全书的篇数,可见那时候基本完成了。大概再过一二年或者三四年,他死了。卒年无从查考。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在《史记》之前,有以年代为次的“编年史”如《春秋》,有以地域为限的“国别史”如《国语》、《战国策》,有以文告档卷形式保存下来的“政治史”如《尚书》,可是没有上下几千年,包罗各方面,而又融会贯通,脉络分明,像《史记》那样的通史。唐刘知几的《史通》分叙六家,统归二体。所谓“二体”,就是“编年体”和“纪传体”,而《史记》是纪传体的创始。从此以后,历代的所谓“正史”,从《汉书》到《明史》,尽管名目有改变(例如《汉书》改“书”为“志”,《晋书》改“世家”“载记”),门类有短缺(例如《汉书》无“世家”,《后汉书》、《三国志》等都无“表”、“志”及“世家”),但都有“纪”有“传”,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体例。

据司马迁自序,《史记》全书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共一百三十篇。今本《史记》一百三十卷,篇数跟司马迁自序所说的相符。但《汉书司马迁传》说其中“十篇缺,有录无书”。三国魏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按:即《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可见司马迁编写《史记》,只能说是基本上完成,其中有若干篇,或者没有写定,或者已经定稿而后来散失了。

补《史记》的褚先生名少孙,是汉朝元成间的一个博士,今本《史记》中凡是褚少孙所补的大都标明“褚先生曰”,极容易辨识。张晏所认为褚少孙补的《武帝本纪》可没标明“褚先生曰”,全篇又是《封禅书》里截取的。褚少孙也不至于低能到那个样子。清人钱大昕在他写的《廿二史考异》中说:“少孙补史皆取史公所缺,意虽浅近,词无雷同,未有移甲以当乙者也。或晋以后少孙补篇亦亡,乡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数耳。”《傅靳蒯成列传》所叙三侯立国的年代都跟《功臣表》相符,文章格调又很像司马迁,褚少孙补作不会那样完密,他也未必写得出那样的文章。所以张晏的话也未可全信。总之,今本《史记》中确有后人补缀的文字,但不尽是褚少孙的手笔。褚少孙在他所补的《三王世家》中说:“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列传中称《三王世家》文辞可观,求其世家终不可得。窥从长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令后世得观贤主之指意。”这里他说明了补《史记》的动机和材料的来源。他所补的如《外戚世家》、《三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等篇,都保存了一些第一手材料,对我们研究汉代社会还有一定的用处。

                         

现存《史记》旧注有三家,就是刘宋裴骃的《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三家注原先都各自单行,跟《史记》卷数不相合。《隋书经籍志》和《唐书经籍志》著録《史记集解》八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録《史记索隐》、《史记正义》各三十卷。单刻的八十卷本《史记集解》早已失传,现在有把《集解》散列在正文下的《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正义》旧本失传,卷帙次第无可靠。唯独《索隐》有明末毛氏汲古阁复刊本,卷数仍旧。

据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把三家注散列在正文下,合为一编,始于北宋,但旧本都已失传。现存最早的本子有南宋黄善夫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此外有明嘉靖、万历间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有毛氏汲古阁刻的《十七史》本和清乾隆时候武英殿本最为通行,有各种翻刻或影印的本子。

清朝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一百三十卷(以下简称金陵局本)。这个本子经张文虎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和他自己所见到的各种旧刻古本、时本加以考订,择善而从,是清朝后期较好的本子。

现在我们用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分段标点。为便利读者起见,把原来散列在正文之下的三家注移到每段之后,用数字标明(十表除外)。其他编排格式也有所改动。金陵局本依照宋刻本及其他旧刻本的格式,每篇小题(即篇名)在上,大题(即书名)在下,我们依照武英殿本的格式,每篇大题排在前面,小题排在后面。金陵局本把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序》和《史记索隐后序》,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序》和《史记正义》的“论史例”等等,裴骃的《史记集解序》,排在正书之前,我们全移到后面,并且依照年代先后排列次序,把原来排在后面的《史记集解序》移到《索隐序》的前面。这样一改动,眉目比较清楚些。又,黄善夫本以及其他本子如武英殿本都有司马贞补的《三皇本纪》,金陵局本没有,我们认为金陵局本是合理的,所以没有把三皇本纪补上。

标点符号照一般用法。惟括弧(圆括弧和方括弧)一般都作为夹注号用,我们却用来表明字句的删补。我们没有采用破折号,凡是可以用破折号的地方都用句号。我们也没有采用删节号来标明某处有脱文,用删节号恐怕引起读者误会,以为是删节了原文。关于点校方面的具体问题,另见书末所附“点校后记”。

这个本子由顾颉刚先生等分段标点,并经我们整理加工,难免还有错误不妥之处,希望读者多提意见。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一九五九年七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