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梵像花蕾一样的眼,为什么没有盛开? 莫非你也像人一样,一直戴着面具? 为什么你有足够多的骨头 偏到死后才试图卡住人的喉咙? 我守着装你的盘子 守着怜你的假慈悲 你散发的浓香,来自你血腥的死亡 你一生的故事,我吃进嘴里还有用么? 你一生的视野,我用舌头也能继承么? 想到你是一个生命,甚至鱼里的先知 我不再是瞎子和聋子 一刹那,我成了能听懂你遗言的罪人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在中国古诗中自有其深厚传统,儿童启蒙诗歌读物中最著名的有骆宾王的咏鹅诗,国外较为著名的咏物诗有里尔克的《豹子》和毕肖普的《鱼》,这些诗都有描写,毕肖普的《鱼》还有故事叙述。但写鱼的诗并没有对鱼进行客观实际的描写,而是将它变为一个对话者,和自己对话的主体。这就将“物”和“对象”主体化内心化了,成为一个神秘的主体性存在。 那么鱼代表着怎样的一个主体呢?它“一直戴着面具”,它“假慈悲”,和其相关的是“死后”“试图卡住人的喉咙”“血腥的死亡”。这些都是和鱼相关但很费解的意思,包括一开始“像灯一样的眼,为什么没有照亮?/像花蕾一样的眼,为什么没有盛开?”,鱼目混珠有众所周知的贬斥之意,这句诗是对鱼眼的贬斥,但诗的开头为什么这么说?不易理解。尤其是诗的最后,“想到你是一个生命,甚至鱼里的先知/我不再是瞎子和聋子/一刹那,我成了能听懂你遗言的罪人”,为什么我不再是瞎子和聋子?为什么我就成了“听懂你遗言的罪人”?无法确定。因此,这首咏物诗实际上有寓言的倾向,蕴含着某种特别的神秘的主观寓意,以至到了莫名其妙的境地,让整首诗笼罩在神秘费解的气氛中。 黄 梵,1963年生。诗人、小说家,副教授。1979年由高一考入南京理工大学飞行力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飞行力学教师,现为该校文学副教授。已出版《月亮已失眠》《南京哀歌》《第十一诫》《等待青春消失》《女校先生》《浮色》《一寸师》《中国走徒》等。诗歌在海峡两岸广受关注,被联合报副刊主编称为近年在台湾最有读者缘的大陆诗人。长篇小说处女作《第十一诫》在新浪读书原创连载时,点击率超过300万,被网络推重为文革后最值得青年关注的两部小说之一。获中国好诗歌奖提名奖、芳草汉语双年度诗歌十佳奖、北京文学奖诗歌奖、金陵文学奖诗歌奖、作家金短篇小说奖、紫金山文学奖、后天双年度文化艺术奖、美国露斯基金会诗歌奖金等,作品被译成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希腊语、韩语、法语、日语、波斯语等文字。 雷武铃,湖南临武人。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文学博士,现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有诗集《赞颂》、《蜃景》(合著),研究著作《自我·宿命与不朽:伊克巴尔研究》,翻译作品《区线与环线》(谢默斯·希尼诗集)、《踏脚石:希尼访谈录》(即出)。另有多篇零散诗歌、评论、翻译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