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教学:微写作,见“微”知著,让学生爱上写作

 老刘tdrhg 2017-05-26
作文教学:微写作,见“微”知著,让学生爱上写作
微写作,见“微”知著,让学生爱上写作

熊芳芳

 这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商、微电影、微访谈、微课堂、微课题、微社区、微影院、微操盘、微贷款……大时代里有微生活,微时代里有大世界。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需要更平民、更大众、更迅速、更精炼的文字表达。微作文的应运而生,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2012年3月的第一天,我专门设计并印制了微作文稿纸,让学生以 “盒子”为话题写一篇不超过300字的微作文。

这是第一次关于微作文的尝试,孩子们表现很不错,但同时也发现一个问题:平时让写800字长文的时候,一些孩子长不了;现在让写不超过300字的短文,一些孩子又短不了。这说明什么呢?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够,所以不能收放自如。

文学永远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训练微作文,让孩子们学习怎样把话说得凝练,以一当十,先学会把长文写短,再写长文时才能够使文章少些水分多些含金量。越是小身材,越是要有大智慧,微作文写得好的人,大作文会写得更好。

意外的惊喜在2014年发生。从这一年开始,北京高考语文题型改革,增设了“微写作”,201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微写作是这样描述的:“能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这个“微写作”,不就是我们两年前就开始写的“微作文”吗?

1.  微剧本  小舞台须真功夫

剧本就是戏剧的脚本。戏剧是一种心灵的游戏。我们小时候玩的过家家,就是最朴素的戏剧。我们扮演好人或者坏人,我们暂时离开自己的“现实”,以一个虚拟的身份,进入一个“非真实”的世界,体验一种“非真实”的生活。在这种心灵游戏中,我们获得丰富的经验、充沛的激情、鲜活的感受、智慧的思考。

微剧本一般只有一个简单的场景,人物设置力求简约,所描述的事件也很简单集中,人物台词多为对白(文艺剧本)或旁白(广告剧本)而少有独白,但剧本的内涵和主题必须凸显出来。如同素描,用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一场人生的大景观,让人回味无穷。

来看看我的学生的微剧本:

看街

王珑璨

街边。

哑巴从碗里拿出一把钞票,乐呵呵地说:“今天赚了大概300块呢!”

聋子一把夺过钞票,交给旁边的瞎子说:“你数数看够不够300。”

这是我给他们的微作文话题:“看”。王珑璨选择了用微剧本的体裁来表现,的确相当精彩,足够“微”,也足够“妙”。

题目“看街”,开篇点题,同时点明地点,是剧本的格式;

第一个镜头:哑巴说话;

第二个镜头:聋子听见;

第三个镜头:瞎子看见。

真够讽刺。好犀利。

但如果剧本像我这样三个镜头依次呈现,就太笨了。因为画面的轮流平铺和节奏的稳定均衡会使作品显得刻板乏味。

但王珑璨太聪明了!她用第二个镜头来衔接另外两个镜头,改变了镜头刻板的节奏:哑巴说“赚了大概300块”之后,聋子“一把夺过钞票”,这个动作告诉观众,他是个假聋子(无需作者从旁解释,直接用动作说话);第三个镜头,瞎子没说话也没做动作,但聋子的话“你数数看”一语道破天机:原来瞎子也是个假瞎子。他们是一群合伙骗钱的骗子。

三个人物,表现的方式各不相同:哑巴用动作、表情和语言(喜形于色按捺不住),聋子用动作语言和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心机(怕哑巴独吞或谎报数目),而瞎子只是被间接表现(根本没台词也没动作),三个人物戏份有多有少,镜头角度各个不同,但每个形象都跃然纸上。

“看街”,让我们看到了一场街上的闹剧。然而,想必这三个人正是天天蹲在大街上,早把风景看透,把人性的弱点看透,才能频频得手的吧。

这么短小的篇幅,却演绎了一场人间的大戏,实在是太高明了!

2. 微评论 小文章成大气候

高考微写作有可能涉及的微评论一般包括时事评论、影视评论、人物评论、读书评论,有时也有事物评论、思想评论、现象评论等其他评论。

微时评

写微时评,首先要简单引述事件,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分析这件事对社会、对人们、对自然等的影响,再联系其他相似或相反的现象或事件,深入分析,揭示问题的本质,最后给出结论或引起反思,提出建议或表达希望。

微影评

与时事评论相比,它更突出审美判断。一部影视作品能够带给受众的,无非是其审美价值和智慧价值。所以影视评论可以从情感(心灵的)、画面(视觉的)等方面去审美,也可以从智慧、启迪方面去审智。

微书评

一篇完整的书评会引述原作中的有关内容或观点;针对所引的材料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观点;联系古今中外的相关人或事、当前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想,悟哲理;结尾,总结全篇。

当然,并不是每一篇读后感都要求这样齐全,也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可以只抓住原作中的一“点”,如一句对白、一种选择、一个画面、一个观点等进行一“点”一议,一“点”一感,抓住重点,说深说透。

请看一篇学生例文:
医与患

广州外国语学校2013届理科1班学生吴展国

看到一则新闻:江西某实习医生因医患纠纷被刺死。而那名医生刚刚在两周前获得了香港大学的通知书。

有人说,患者太偏激了,是医生品德操行太坏了。其实,这件事情已经被上升为医患关系的讨论。就事而论,那位实习医生是无辜的,他连处方权都没有。但这件事却是医疗体制问题的缩影。长期以来,医院都无法摆脱“以药养医”的问题,百姓不堪“天价”药费的重负,直呼“病不起”,甚至“伤不起”,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了医生。

但作为医生,他们同样有苦衷。基本工资低得吓人,只能靠开药提成,这让他们如何是好?有些人甚至喊出“要生存,不要尊严”的口号。

卫生部长在事件发生之后说,将在全国二级以上医院设立警务室。我想,医疗体制不改革,工资分配方式不改变,医患关系永远紧张。在医院驻警?浪费财政收入,徒增笑料罢了。

这篇微时评起承转合,引议联结,层次分明。起:引述事件;承:事件背后隐藏的问题——医院以药养医,百姓不堪重负;转:医生同样有苦衷;合:政府的对策治标不治本,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作者的语言很尖锐,直指问题核心: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体制,体制不改,问题永远存在。

3. 微诗歌  小形式有大内涵

2014年北京高考微写作题目之一是“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2015年北京高考微写作题目之一是“请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考场作文“诗歌除外”已然成为历史,如今,诗歌落落大方地登上了高考的舞台。

微诗歌,即微型诗,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诗作。狭义的微型诗,一般是指三行以内的小诗,“特点是短、精、深,优势是快餐文学,难点是于一粒砂中雕刻世界。‘螺蛳壳里做道场’,要求着一种更为精细、精审与精制的艺术营造,同时也开拓了生活与诗的新天地”(《微型诗》创刊辞)。

从广义上来说,微型诗还包括3段以内,100字左右的微型散文诗。微型诗篇幅短小、修辞精到、内容深刻、意境深远、语言隽永、意味深长。在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方面,因其“微小”,所以必须“形简”,然而又必须“意丰”,用最精简的手笔,去无限接近事物的本质。

下面举例说明。

1. 用意象表现

意象或有形状,或有色彩,或有声音,或有温度,借意象来抒情寓理,是微诗歌常用的写意手法。

小巷

顾城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着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这是有色彩有形状的意象,让小巷充满了古旧神秘的美,同时流露了诗人绝望中期盼奇迹出现的一丝希望:寻得一份记忆?寻找一位故人?顾城多短诗,但大多小诗不小:灵气,节制,画面感强,张力十足。《小巷》同样体现了他的这一艺术特色。

2. 用层次表现

就像一幅画,需要有近景远景的层次,色彩也要有深浅的层次,一首好的小诗也是如此。层层渲染,意味才会丰富隽永。

三代

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

这首小诗在复沓中将层次不断地向前推进,使诗歌的内涵变得厚重而丰富。

3. 用节奏表现

这里所说的节奏,并非指字音的平仄(现代微诗歌不必刻意讲究平仄与格律),而是指诗歌叙事抒情的行进、终止、变化、转折甚至脱轨等“行为”,好的诗歌会借助这种种“行为”艺术来表达情感和呈现主题。

微诗歌的节奏一般有以下几种。

缓缓的流淌

感觉

[法]兰波

蓝色的夏夜,我踏上那些小径,

任麦芒扎过,漫步在细草甸上;

心怀梦想的人啊,才能感觉脚底的清凉,

任风儿轻抚我赤裸的额头吧。

我不再说话,不再思索:

但无尽的爱从灵魂中升起,

我将远行,走得很远,如同一个波希米亚人,

穿过大自然,——幸福得如有一位女子同行。

这首小诗如行云流水一般,缓缓向前流淌,一种最自然的节律,有如微风习习。


突然的终止

《越南》

[波兰]辛波斯卡

妇人,你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

你生于何时,来自何处?——我不知道。

你为什么在地上挖洞?——我不知道。

你在这里多久了?我不知道。

你为什么咬我手指——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我们不会害你吗?——我不知道。

你站在哪一方?——我不知道。

战争正在进行着,你必须有所选择——我不知道。

你的村子还存在吗?——我不知道。

这些是你的孩子吗?——是的。

瞬间的脱轨

诗是灵魂出窍的艺术,所以诗歌中最闪光的部分,往往是“瞬间的脱轨”。诗歌中的“瞬间的脱轨”通常包括两种:幻觉浮现、记忆闪回。

阳光

赖杨刚

阳光象美丽的麻花辫

缠着游子的身体

石头开花,一地纯真的童年

最后一句是“幻觉浮现”,是因对故乡和童年极度眷恋而产生的美丽幻觉。这就是“瞬间的脱轨”,或曰“灵魂出窍”。

简短的对话构成全诗,在前面所有重复的回答“我不知道”之后,最后以关于孩子的回答“是的”突然终止全篇,冲击力极强。对于一位母亲来说,她可以什么都不用关心,她唯一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

突然终止的地方,正是作者要强调的地方。它成为末尾的画面定格,永远地烙印在读者心中。诗人借助这位母亲最朴素的心声来唤起读者强烈的人性共鸣,从而侧面谴责了战争带给普通人的伤害。

对比的观照

请看我的学生的作品:

广州 尹一心

有,少了中间的两横

就成了冇

少了那点内在的东西

或许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她对比了“有”和“冇”的字体结构,在对比的观照下,她为我们解读了“冇”(无):少了那点内在的东西,或许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很有智慧的对比,十分独特的角度。

作者:熊芳芳,“生命语文”首倡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系首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首届“全国文学教育名师”、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得主。已出版《生命语文》《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语文不过如此》《高考微作文》等专著。

【作者微信公众号:生命语文熊芳芳  shengmingyuwenxff  手机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作文教学:微写作,见“微”知著,让学生爱上写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