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碑林博物馆一览(五)

 潇湘浪士 2020-01-30

2018-04-25 08:17:00

  • 出发时间/2018-03-18

  • 出行天数/1 天

  • 人物/一个人


从石刻艺术馆出来走到门前小花园休息片刻,接着就到西面的石刻艺术室继续参观。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七字是由陈毅元帅亲笔所题。室内陈列着汉唐艺术精品七十余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部分。

由于我是从东边过来的,穿过碑林第一、二室间的碑廊,来到Π型结构的石刻艺术室,就直接从艺术室北面展室进入了。一进门迎面就是一尊老君坐像,老子像是陈列的唯一一件有关道教题材的造像。这件汉白玉老君像,通高1.93米,原属临潼骊山唐代华清宫朝元阁老君殿之物。老君身着道服,腰束帛带,结跏跌坐于三层番莲纹的须弥座上,人像与台座浑然一体,有安谧华贵之感。雕刻手法极为精工洗炼,堪称盛唐时期大型人体石刻的艺术珍品,同时对探讨道教在关中地区的传播,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故是国宝级文物。

转身到南北向展室时,过道中间立有一盏石灯,旁边石灯解说词介绍:唐代佛寺一般都在殿堂正前方设置石灯,慧炬长明,冀以标识佛之无穷智慧与法力。此灯原立于陕西乾县西湖村石牛寺中(属峰阳镇),1959年移存碑林博物馆。原九层数叠,现存七层,通高1.8米。屋脊轩然,灯室精巧,石柱透雕四条蟠龙,神异华丽,为国内现存最为完好精美的唐代石灯。

走进这长长的大厅,远远见右边正中央墙壁上镶嵌着六匹烈马,一望便知此乃“昭陵六骏”。我已来到了展览的陵墓石刻区,刚才所见老君像与石灯为宗教石刻区。不用说众所周知六骏石刻现只存在四骏了,可惜其中飒露紫、拳毛蜗两骏石刻早年流失海外,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从西汉时期开始,厚葬风气极盛,在贵族阶层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很强。他们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宠幸爱慕的东西雕刻于墓室以尽人间之乐。常言道“江南才子山东将,陕西黄土埋皇上。”光唐朝有十八位皇帝陵墓就都埋在关中地区,“昭陵六骏”是原先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曾经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相传六骏图形出自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

过了六骏石刻,看到一尊大石雕是献陵石犀,它原来位于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前,刻于公元635年,重10吨,是用整块巨石圆雕而成。这种犀牛的品种非常奇特。它头上没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圆包,因此叫做“圆帽犀”。这种犀牛原产于东南亚一带,现已灭绝。据史料记载,唐初,林邑国,也就是今天越南顺化一带,以这种犀牛向唐王朝进贡,李渊非常喜欢。建造献陵时,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于陵前。这一石雕注重写实,结构匀称,比例准确,显然是以活犀牛为“模特儿”,使人感到它温顺驯服,憨态可掬。

这两大石刻都是国宝级文物。尤其“昭陵六骏”之一、二、三、四都是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至于其他石雕如走兽、石羊,石狮,石驼乌等不及细看了。

 
插图文字说明
1.     穿过碑林第一、二室间的碑廊,来到Π型结构的石刻艺术室,就直接从艺术室北面展室进入了。

 
2.     一进门迎面就是一尊老君坐像,这件汉白玉老君像,通高1.93米,是国宝级文物。

 
3.     过道中间立有一盏石灯,为国内现存最为完好精美的唐代石灯。

 
4.     远远见右边正中央墙壁上镶嵌着六匹烈马,一望便知此乃“昭陵六骏”。

 
5.     众所周知六骏石刻现只存在四骏了,石刻四骏都是国宝级文物。是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6.     看到一尊大石雕是献陵石犀,是国宝级文物。

 


7.     至于其他石雕如走兽、石羊,石狮,石驼乌等不及细看了。

 
 
接上文

值得一提的是接下来看到了一唐代石墓——李寿石椁。有许多人在历史上并无建树,却由于其墓葬的殊异,在逝世千年后名声大噪,李寿便是其中之一。凭借一合国内罕见的兽首龟形墓志,一具堪称唐代石雕艺术典范的石椁,一批内容丰富、极其精美的唐代壁画,名不见经传的李寿跨越千年成为现代人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旅游观光的焦点。

目前知由于技术保护原因,帝王陵墓都没有发掘考古,能进行的只是陪葬墓,李寿墓便是其中之一。墓主李寿是为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是唐高祖李渊献陵的众多陪葬墓中的一个。是目前已经发掘的唐代墓室中年代最早的一座。现在石刻艺术室内展出的李寿墓门、石椁、兽首龟形墓志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石椁是罩护在棺外的一层葬具,体积硕大。李寿石椁由身、顶、底三部分组成,共28块青石。从外观看,椁身如3间歇山顶式房屋建筑,8根大柱挺立,石椁四面雕刻着排列整齐、并着衣冠的人物形象,有文臣、武将、仙人等。石椁顶部用圆浮雕筒瓦覆盖,边檐雕有莲花纹瓦当,椁底有团花及十二生肖线画等。

李寿石椁外形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正面多了一扇双开门格式的小门,门高75厘米、宽52厘米,门上刻着朱雀、玄武、青龙、白虎这传说中的四神。通过这个小门可以看到刻于石椁内东南壁南部的“立部乐伎图”,与其紧靠的“舞伎图”。

在李寿墓出土的文物当中,其兽首龟形的墓志极为罕见,通常,一般墓志大都为方形,墓志盖也为方形或覆斗形,而李寿龟形墓志并盖却是长椭圆形,所塑造的龟头前伸,瞪大双眼,四足趴伏于长方形石座之上,并刻有龟甲、连珠、蔓草等图案。总长166厘米、宽96厘米、高64厘米,从残存的痕迹来看,原来是通体彩绘贴金。以龟背为志盖。上面正中刻纵横四四布列“大唐故司空公上柱国淮安靖王墓志铭”16字志铭。

此唐李寿石椁、墓门及墓志(3 件),都是国宝级文物。

走过唐唐李寿石廓、墓门及墓志后面的隔屏,看过李小孩石棺后就来到东汉墓葬的画像石展区,艺术室陈列的东汉画像石大多出土于陕北。内容除少数神话故事外,其余的大量取材于现实生活,如牛耕、狩猎、乐舞,贵族生活等。画像石通常装置墓门或镶嵌在墓室四壁,东汉画像石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史实。因此,它们既是艺术创作又是历史记录,为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至此结束在石刻艺术室的参观,就从艺术室南侧门出来了。在门口却与那么多渭北栓马桩近距离接触,这可是中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今天通过此石刻艺术展知,石刻艺术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陕西中国石刻艺术发展较早、遗存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尤其是汉唐盛世,造型艺术因反映时代精神而大放异彩。汉代石刻的雄劲、简炼,唐代石刻的精美、圆润,都表现了中华民族进取、向上的气派和精神,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插图文字说明
1.     石刻艺术室内展出的李寿墓门。

 
2.     具堪称唐代石雕艺术典范的李寿石椁。

 
3.     通过石椁小门可以看到刻于石椁内东南壁南部的“立部乐伎图”,与其紧靠的“舞伎图”。

 
4.     ,其兽首龟形的墓志极为罕见,此唐李寿石椁、墓门及墓志(3 件),都是国宝级文物。共二张

 
5.     看过李小孩石棺后就来到东汉墓葬的画像石展区。

 
6.     画像石通常装置墓门或镶嵌在墓室四壁,大量取材于现实生活。共二张

 
7.     在门口却与那么多渭北栓马桩近距离接触,这可是中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

 
 
接上文

今日参观填补了过去只看碑林的空白,收获颇丰,不光只是碑刻书法的宝库,还是“汉唐石刻精品的殿堂”。原来碑林博物馆的前身曾是陕西省博物馆!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个号134件,一级文物535件。

提到碑林有这么多的国宝级文物,细数一下我这两次来好象还少一件国宝未见到,经网上一查是近年来发现的《大唐迴元观钟楼铭》,1986年11月出土于西安和平门外。令狐楚撰文,柳公权中楷正书。石横置,长124厘米、宽60厘米、厚18厘米,青石质。我两次都经过碑林七室查找,均未找到。

加之书法中看过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写,但好象缺一种字体魏体。是中国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书体。北朝书法以魏为最盛,书体方峻遒劲,朴拙奇肆,风格多样。北朝多以此书体刻石,故叫魏碑。一种既不同于汉隶,也不同于今楷的独特书法形式——“魏书”。魏书字型的特点在于蕴含隶书笔意,字体古朴拙壮,起笔落笔平整有力,带刀削斧凿之势。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哥哥生前较喜欢此种书写,常临摹北魏碑帖,向我推荐学习。而父亲也对我说写钢笔字学魏体最好,所以我改此书写后,也感到此书写流畅。原来感到用篆书、隶书写字费劲;用行书、草书写字要记口诀,诸如“七久贴人飞,七九了收声,七红即是袁”等;而用楷书写字又慢,用魏体写字正合适。故此次在碑林七室中寻找魏碑未见。

带着这两个问题只好求助设在戟门内的碑林志愿者服务站,站内一位男同志告诉我:《大唐迴元观钟楼铭》未展出,但在前面的《桃花依旧》——唐代诗人墓志特展中有拓片可参观。另一位女同志又说魏碑没有放在碑林七室中,但在第二室与第三室间的碑廊中有,都是墓志铭。有结果了很高兴,连忙过去参观。

《桃花依旧》——唐代诗人墓志特展就设在博物馆进大门甬道的左边,门口刚好有一根石华表柱。是为纪念西安碑林930周年华诞举办的活动之一,走进展厅里面充满诗情画意。首先介绍了墓志的形制,在隋唐时期是一种重要的祔葬品,是古代墓葬发掘中较多见的遗物,通常用于记述墓主生平及表达亲友对逝者的赞颂及悼念之情。

展品中有在武则天至中宗时期于内政与文坛上非常重要的女性上官婉儿的墓志,以及著名诗人张九龄、王之涣、韦应物等的墓志等。就在主展厅中间见到了《大唐迴元观钟楼铭》拓片,柳公权中楷正书,字迹非常清淅。现在这块青石已成为国宝级文物。

从特展出来又直奔碑林第二与第三室间的碑廊,果然就在右侧碑廊中见到了魏碑,都是墓志铭。根据网上提供的信息,找到1940年于右任先生捐给碑林的墓志《元瞻墓志》,《元桢墓志》等。北魏时期的墓志都是魏体书写,都是魏碑经典,馆藏精品了。

想要看到的碑帖都已如愿,从第二室出来顺便来到该室右侧的小花园休息一会。谁知看到其房山头,刚刚去过的碑廊背面有一些石刻与碑帖,不由自主就信步走过去看了一下,原来是民国时期一些名人的字帖碑文,如于右任、冯玉祥、廖承志等人的文墨。意外有收获了,为今日再游碑林划上园满的句号。

回到家中整理照片,细细一想碑林博物馆真是内容丰富,要看的精品很多。过去只是粗略了解,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次深入参观学习才算是重新认识了碑林,可以用二句成语慨括说明:藏龙卧虎,博大精深。

资料显示它是全国18个特殊中国历史旅游景观之一,成功当选“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其中“长安佛韵”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我居住在西安,近水楼台有机会方便多次接触到这些景观,十分荣幸,特此详细记录下来以作备忘。

 
                                        Z1l2a3写于2018年清明期间

 
插图文字说明
1.     《桃花依旧》——唐代诗人墓志特展就设在博物馆进大门甬道的左边,门口刚好有一根石华表柱。

 
2.     是为纪念西安碑林930周年华诞举办的活动之一,走进展厅里面充满诗情画意。

 
3.     首先介绍了墓志的形制,在隋唐时期是一种重要的祔葬品。

 
4.     展品中有在武则天至中宗时期于内政与文坛上非常重要的女性上官婉儿的墓志。

 
5.     以及著名诗人张九龄、王之涣、韦应物等的墓志等。

 
6.     就在主展厅中间见到了《大唐迴元观钟楼铭》拓片。

 
7.     柳公权中楷正书,字迹非常清淅。现在这块青石已成为国宝级文物。共二张

 
8.     找到1940年于右任先生捐给碑林的墓志《元瞻墓志》,魏碑经典。共二张

 
9.     北魏时期的墓志都是魏体书写,如《元桢墓志》等。

 
10.   此处原来是民国时期一些名人的字帖碑文,如于右任、冯玉祥、廖承志等人的文墨。


 
 
附录一西安碑林的国宝级文物清单

国宝级的文物:我国的文物鉴定标准,将文物分为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一般文物。所谓国宝级文物,是国家文物专家组在一级文物中遴选出的瑰宝,实际上还属于一级文物的范畴。

一个博物馆如果藏有国宝级文物,这个博物馆的级别就比较高,名气就比较大。西安碑林有国宝级文物19组134件!

西安碑林的国宝级文物清单:
1、曹全碑。汉中平二年(公元 185年)
2、皇甫诞碑。唐贞观年间( 627-649年),于志宁撰,欧阳询书。
3、石台孝经。唐天宝四年(公元 745年),李隆基作序并注及书,李亨篆额。
4、多宝塔感应碑。唐天宝十一年( 752年年)岑勋撰,颜真卿书,徐浩题额。
5、集王圣教序碑。唐咸亨三年( 672年),李世民撰序,李治撰记,怀仁集王羲之书。
6、颜勤礼碑。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颜真卿撰文并书写。
7、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建中二年( 781年)僧景净撰,吕秀岩书并题额。
8、玄秘塔碑。唐会昌元年( 841年)裴休撰,柳公权书并篆额。
9、迴元观钟楼铭。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令狐楚撰文,柳公权书。
10、开成石经。唐开成二年(公元 837年),艾居晦、陈蚧等书,共114件。
11、大夏石马。匈奴大夏国真兴六年(公元424年),原立于西安市长安区查家寨,应该是赫连勃勃之子赫连臻墓前的遗物。
12、李寿墓门、石椁、墓志。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共3件。李寿,唐高祖李渊的堂弟,陪葬于唐高祖李渊献陵。
13、献陵石犀。唐贞观九年(公元 635年),原置于唐高祖李渊献陵前。
14、昭陵六骏特勤骠。唐贞观十年(公元 636年),原置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前。
15、昭陵六骏青锥。唐贞观十年(公元 636年),原置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前。 
16、昭陵六骏什伐赤。唐贞观十年(公元 636年),原置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前。 
17、昭陵六骏白蹄乌。唐贞观十年(公元 636年),原置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前。 
18、景龙钟。铸于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原在唐景龙观。钟上铸有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铭文,是李旦鲜有的传世字迹中的佳作。
19、老君像。唐开元、天宝年间(公元 713-756),原在西安临潼骊山老君殿,系唐华清宫朝元阁内遗物。

 
附件二西安碑林博物馆镇馆之宝清单与说明

1.唐景云钟
唐景云二年(711)唐中宗敕令铸造了景云钟,悬挂在长安景龙观的钟楼上。1953年移藏西安碑林。钟上有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铭文一段,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景云钟以青铜铸造,重6吨,钟身有可调节音律的钟乳32枚,钟声纯美优雅,清脆宏亮。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用至今。1963年参加世界名钟大会,受到极大关注。

2. 石台孝经碑
西安碑林的标志性建筑碑亭中矗立着碑林“迎客第一碑”——《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745)。碑是由多才多艺的唐明皇李隆基亲自为儒家经典《孝经》作序、注解并书写。此碑形制独特,装饰华丽,书法结字规整,点画腴润,充分体现了唐隶倡导者李隆基的隶书风格特征,反映了盛唐时期刚健雄深、丰厚肥劲的艺术风尚。

3. 唐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刻成于唐开成二年(837),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共12部儒家经典。共114石,228面,65余万字。是现存较早且完整的儒家文化石刻经籍,是西安碑林早期藏品之一,被称为中国最大最重的一部石质图书。

4. 汉曹全碑
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85),碑主曹全是东汉时合阳县令,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此碑是百姓和官吏为其集资刻立,碑阴刻有捐钱人名单及捐钱数目。曹全碑书法简静平和,秀美飘逸,寓刚于柔,属汉隶中婉约风格之典范,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显赫。2004年入选《中国书法·隶书》邮票,为我国四大汉隶名碑之一。

5. 大夏石马
大夏是东晋十六国时代匈奴人建立的国家,立国仅25年,占有陕西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大夏石马是大夏创立者赫连勃勃的儿子赫连陵墓前的石刻。石马体格雄健、造型生动,雕刻手法简练凝重,风格古朴。前足下残留“大夏真兴六年岁在甲子夏五月辛酉”等字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有大夏纪年的文物。

6. 集王圣教序碑
刻于唐咸亨三年(672),唐代僧人玄奘自西域取回佛经翻译完成后,请求皇帝为所译经文作序。《圣教序》内容即唐太宗所作序文,太子李治作的记和玄奘写的谢表和心经。玄奘的弟子怀仁和尚从宫中所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历时24年刻成《集王圣教序碑》。传说由于内府墨迹字数有限,朝廷曾悬赏“一字千金”从民间重金征集所缺之字,故此碑又被称为“千金碑”。此碑摹刻精美,纤微克肖,书法“贵越群品,古今莫之”,成为后世学书者临习王体行书的楷模。

7. 唐断臂菩萨
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唐代菩萨像,作为唐代造型艺术的代表之作曾出访过世界多个国家,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使”。雕像用整块汉白玉雕成,石质细腻,透明柔润,线条流畅飘逸,比例恰到好处,姿态优美娴雅,婉然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秀美女性形象,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它出土于唐大明宫遗址附近。可能是皇室发愿雕造的作品。

8. 新入藏北周五佛
2004年5月西安市灞桥区湾子村出土,遂入藏西安碑林,造像出土于靠近土崖边一窖穴之中。保存完整,并有彩色描绘的痕迹。五尊造像造型敦厚健壮,雕刻精美,交替使用剔底、线刻、浮雕等多种手法。更为重要的是其中一方佛座上勒有北周“大象二年”的铭文,为研究北周时期佛造像的断代提供了明确的标尺。

9. 唐昭陵六骏
刻于唐贞观十年(636),唐王李世民为了纪念开国战争中曾骑过的六匹战马,令宫廷画家阎立本主持设计,将六匹战马形象采用高浮雕的形式雕刻出来,置于昭陵北司马门祭坛两侧以示纪念,李世民亲自为每匹马写了赞诗,并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刻在每件浮雕的上角。

六骏气势恢宏,形象生动传神,雕刻精美,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鲁迅先生称其为“前无古人”。2001年,国家邮政局发行《昭陵六骏》邮票一套。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国宝级文物,六骏中最精美的“飒露紫”和“拳毛騧”在上世纪初已被盗运到海外,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其余四件也被割裂为数块,多有残缺,令人惋惜。游人至此,每每慨叹,望六骏能早日在故土团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