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毕业多年后重回小学课堂,原来我们当年是这么上课的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0-01-30

还记得第一期的“述说美丽”,中新社的张述老师开启了他的访校之旅吗?(详情戳这里的支教,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这一站,张老师走进了云南楚雄大姚镇的小学课堂,跟着孩子们一起听美丽中国的项目老师上课。第一次不以学生身份听课的他,感受到了孩子们“小天使”般热情,“小恶魔”般的调皮捣蛋,还有同样拥有“两面”的老师们。期间发生了什么有趣好玩的故事?快跟着张老师,一起回到小学的课堂上看看,找到童年的影子!

每个孩子都有硬币的两面,老师也是

上课前,杨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黑板上画了个小人,下面是用波浪线表示的海水。然后她转过身,宣布了课堂纪律:“课上你们讲一次话,这个小人的腿就没了,就会掉进海里。所以你们每个人都要努力保护小人。”

小人的命运让孩子们多少有些顾忌,老师板着的面孔和尽可能严肃的语气也起到了作用。教室里安静了下来,暂时地。杨洁打开ppt,一只毛茸茸的小猫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与之相伴的是“cat”这个英文单词,金碧小学一年级四班的英语课开始了。

在五年级三班,新老师正向第一次见面的孩子们介绍自己:“My name is MoYunxue.(我叫莫云雪)”她在黑板上写下“莫云雪”三个字,有孩子跟着小声重复着,“I come from Sichuan Province,and I graduate from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我来自四川,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开场白之后,莫云雪播放了一段动画视频,各种卡通食物依次出现,孩子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学会它们的英语表述。音乐声响起,“hamburger(汉堡)”“sandwich(三明治)”等单词飘出教室,回荡在校园内。

你们真是一群“小恶魔”

访校时的听课,对我来说是全新的经历。这几乎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不以学生的身份听讲。当不必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老师讲授的内容上时,我发现了各种有趣细节。

黑板上的小人依旧四肢健全地悬浮在海上,孩子们把两手规规矩矩地摆在桌面,五十多双眼睛随老师走动的身影不断移动视线。杨洁举起耳麦,带领他们朗读英文单词:

“让我们对着天花板一起念:cat!”

五十几颗小脑袋同时望天:“cat!”声音大得几乎掀翻屋顶。

“让我们对着地板一起念:cat!”

所有孩子都探出身子弯下腰,面朝水泥地面:“cat!”

“让我们对着同桌一起念:cat!”

孩子们两人一组面对面,几乎鼻尖贴着鼻尖,用尽吃奶力气大喊:“cat!”

不是每个孩子都肯认真听讲。杨洁在不同小组之间转着,随时监视着他们的不安分举动。一个男孩在说悄悄话,杨洁走过去批评了几句,刚转过身,前桌的小姑娘就扭头冲他吐了吐舌头;第二个孩子向邻桌扔去一个小纸条,杨洁以敏捷的身手将纸条没收,“老师批评你们哦”;一个叫李柏霖的学生趁机转身与后桌说话,后者一手支着头,另一手挖起鼻孔,足有一分钟之久。

课程还在继续,孩子们依次学会了“one pig(一只猪)”“two apples(两个苹果)”“four yellow monkeys(四只黄色的猴子)”,念到“duck(鸭子)”时,有孩子学起了鸭子叫,其他孩子争相效法,整个教室很快被嘎嘎声填满。李柏霖又玩起了文具盒,杨洁快步走到他面前没收,“下课再找老师要。”这一措施并未收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嗡嗡声逐渐蔓延开来,杨洁果断走到黑板上的小人前,擦掉了他的一条腿,有孩子“啊”了一声,教室总算平静了些。

用作铃声的《小燕子》的旋律响起,杨洁宣布下课,“一节课下来,我衣服里全是汗。”

类似的猫鼠游戏,在很多支教老师的课堂上都会上演。刘嘉薇课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Be queit,ok?(安静点,好吗?)”孩子们乱糟糟地答上一句“ok”,然后继续吵闹。在自己兼任的体育课上,黄昊泽几乎每句话都要被打断:“你们所有人的项目都已经测完了——站好了!……所以后面的课程,我们会回归常规——安静!……这节课,有时间会让你们自由活动——听我讲完行不行?……”

刘嘉薇的英语课

五年级四班的一个孩子让莫云雪印象深刻。他上课就敢在教室里随处乱跑,还会向同学吐口水、站在桌椅上各种蹦跳;课下他会故意去绊倒同学,有一次不知从哪里捡到一只死老鼠,提着它的尾巴去吓唬别人。被老师批评时,他笑嘻嘻地回答:“我生下来就不听话。”

莫云雪因此总结出了若干规律。课堂上,如果老师没提问就有孩子举手,一般是两种情况:一是打小报告,这样往往会造成被检举的孩子立刻反驳辩解,接下来双方会陷入漫长的嘴仗;另一种可能就是申请去上厕所,只要老师允许第一个孩子去,立刻会有一大群孩子食髓知味效法,举起的手臂像小森林一样密密麻麻,如果置之不理,这些手臂就会锲而不舍地一直举着。

这种情况下,几乎每位老师都学会了“角色扮演”。私下里,莫云雪开朗活泼,丁蕾温柔文静,冯垚腼腆羞涩,但她们上课时无不板着脸,语气格外严厉,“课下老师和学生可以是朋友,怎么开心都可以,但到了课堂上,必须遵守纪律。更关键的是,学生会“不断试探你的底线”,如果老师稍微纵容他们的调皮捣蛋,课堂纪律很快就将一溃千里;学生也都很机灵,能从老师的表情、声调等细节中敏锐察觉她们的情绪,所以老师的“表演”也必须全情投入,以免露出任何马脚。

“小恶魔”也可以是“小天使”

这些孩子也不全是调皮捣蛋。金龙明德小学的课间,我来到三年级三班门口,准备听冯垚的英语课,只对教室里的孩子说了句“我是来和你们一起听课的”,就瞬间引爆了整个班级,一大群孩子前拉后推,不容分说把我拽进了教室,各种千奇百怪的问候潮水般涌来:“老师我进校的时候看到你了。”“老师我去过北京鸟巢。”“老师你是日本人吗?”……担任班长的女孩带着小学生干部那种特有的严肃专注,用一板一眼的英语向我介绍其他同学:“His name is XXX.”“This is XXX.”直到冯垚来到教室,孩子们才把注意力转移到英语课上。

冯垚的英语课上孩子们积极举手

金龙明德小学的学生在上课

在大姚县的平山完小,我得到了同样热忱的欢迎。这所小学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学校,教学设施还算完备,生活方面则差了不少,学校没有净水设备也没有加热设施,所有的孩子只能喝直接抽上来的地下水,冬天也只能用冰水洗脸洗脚。聊到这里,正在开车的校长冒出一句:“和我们小时候一样。”天色已晚,他又背对着我,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也听不出任何语气,但这句话仍然让我心里多了一丝酸涩。

学校里有很多住宿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它并不是“美丽中国”的项目学校,但支教老师们还是每周抽出一个晚上去那里,为住宿生们开展课外活动。我跟着去的那天,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最高分贝唱着校歌,声音大得让人根本听不清歌词。老师还带孩子们上趣味英语课,给他们讲爱护牙齿的小常识,课间休息时,我用一些书签和明信片赢得了他们的友谊,这些孩子拥挤在镜头前,摆出各种姿势和鬼脸让我拍照,每个人看到屏幕上的自己都会蹦跳着大笑,这种纯真的快乐,只有在这个年龄才会有。

原来老师也有硬币的两面

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小恶魔”,这是不少支教老师提过的,老师们的教学也同样存在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严格管理,另一面是对学生每一个微小进步的大加鼓励。

莫云雪在三年级一个班上提问,“牛”的英文单词是什么?全班都不知该怎么回答,一位公认“智力有问题”的学生举起了手,所有孩子都以为他是在捣乱,他却清晰说出了答案:“cow.”莫云雪第一时间狠狠表扬了这个孩子。那次之后,每到莫云雪上课,他都把腰杆挺得笔直,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到上课就懒洋洋地趴在桌上。

蒋佳斌课堂上的一个孩子语文成绩很差,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每次考试成绩都是个位数,被周围所有人认为“没的救”,蒋佳斌从练字开始辅导他,只要他按时完成作业,老师都会偷偷在作业本中放一张“奖励券”或画一副笑脸,如今,这个孩子能考到30几分,还会写不少生字。

后来,在深圳的朋友为蒋佳斌捐了一副VR眼镜,这件法宝震惊了所有的孩子,世界各地的旖旎风景在他们眼前展现出一个全新天地。蒋佳斌于是在班里规定:只有好好表现、攒够“体验券”才能体验一次。很多孩子从此发奋写作业,有孩子没按时完成,同组的组员都会逼他写完,以免受拖累。

老师们更将不少先进的教育理念贯彻到课堂上。黄昊泽上课经常会让学生站到教室前,当着全班同学面展示自己,从小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杨洁每次考完试都不公布成绩,也不让孩子讨论谁的分数高,家长们如果想了解,必须私下来问自己,因为“成绩是个人的东西”,很多学生和家长由此意识到隐私的重要性。凌晓茜为学生制定激励计划时,不会直接决定采用哪种奖品,而是列出备选项,由学生们投票,她的一个学生后来参加英语口语大赛,得到全州第九名,也有了当外交官的梦想。

类似的小故事在支教生活中比比皆是。“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作为一个学生时代不折不扣的学渣,之前我一直怀疑这种说法是否太武断,但在“美丽中国”的项目老师身上,它的确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验证。

忽然想起主流宣传里关于教师的那个老掉牙比喻:园丁。在人们的一贯印象中,它最强调的无疑是“辛勤”,但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角度来看,教育的确很像耕种,它需要日复一日的漫长努力,也很难获得立竿见影的改变与成效,但只要劳动者切实付出了心血与辛劳,总能得到相应收获,只不过,也许要到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才能看到。

祝这些孩子们,终能成长为茂密森林。

文:中新社 张述

张老师生动的文字,把我们带回天真可爱的孩童时代,看见美丽中国的项目老师们用自己的两面,发现了成长中“小恶魔”们更多“小天使”的一面。欲知更多访校之旅如何,请听下回“述说美丽”!

“述说美丽”:从旁观者的视角带你读懂“美丽中国”,与你分享一段段奇幻的访校之旅,讲述一位位老师寻常而不平凡的故事。

作者张述,中国新闻社记者,业余从事历史类写作,出过两部书,写过几个专栏和微信公众号。受“美丽中国”事业感召,计划出一部支教文集。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