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道 | 最好的师徒关系——视师如父,视徒如子-才府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0-01-30

按:当代社会,人心普遍浮躁,急功近利,做任何事都是带着一颗功利心。包括拜师都要跟风,都是以功利目的,觉得这个师父名气很大,我要是拜他为师,跟他混,那我也能混得好,他总是从市场角度,功利角度来理解这个师徒关系。

1

拜师时淡薄名利

拜师后一心一意

过去不是这样,过去纯粹就是这个师父本身,有没有高深造诣?有没有光辉的人格?有!有他就足以为我师,哪怕他没有名声,天下人都不知道,不知道不要紧。要那么多名声干什么?名声这个东西又不当吃、不当喝,反而碍事,麻烦。名声越大,来拜访你的人越多,拜访的人越多,这个琐事杂事就越多,干扰师父也干扰我,没名气最好,大家都不知道我这师徒二人最好,这样我跟师父好好学习,也没人打扰,这不更好?所以过去的人,不管师父有没有知名度,有没有名气,他们都不管的,找到这个师父以后就把整个身心托付于对方,托付于师父。

2

师如父,弟如子

师父也视徒为子,叫弟子,就视徒弟为自己的亲生之子,在我们佛家,就是在印度几千来,师徒从来都不称师徒,就称父子,师父喊弟子是不喊弟子,喊儿呀!过来!那么,弟子喊师父也不喊师父,喊父亲,说父啊!你叫我干什么?是不是你刚才呼唤我?弟子说是的。儿,你过来。师徒之间都是以父子相称的。

父呢?也的确像父,就他也的确扮演着父,他不仅仅被称呼为父,那他也的确尽为师之责。弟子呢!也的确尽为子之责,大家都在各尽其责,通俗地讲,就是父像父,子像子。哪是最近这些年,父不父,子不子。

3

良性师徒关系

青出于蓝胜于蓝

我们过去都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像父,子像子,君像君,臣像臣,都是各就其位,各尽其责,过去的师父也是传道授业解惑,那是全身心地传道,全身心地授业,全身心地解惑,不带功利。不是说我给你解惑了以后,万一你超过我,那不是没有我混了吗?他不会这样想,如果你真的把这个弟子,当作是亲生儿子一样看待,你能对你的亲生儿子这样想吗?我要是把我的技能传给他了,他哪一天超过我了,就没得我混了,他不可能这样想。正好相反,他一定巴望着我的儿子超过我,那光耀门楣,那不更好吗?青出于蓝胜于蓝不是更好吗?这才是真爱。

一旦带上功利了,那味道就变了,我要给他留一手,那我不能传完,那我要是传完了,那他超过我了,那就没得我混了,那不行,那一定不是真师徒,不是真师父,就是他没有尽师父之责,就是他用一种功利的心态来扮演师父的职责,他没有真实地履行师父的责任。

真实地履行绝对不会这样想,那么弟子也是这样,弟子也不会想,我哪一天学好了,我超过他了,我一定让他没得混,他也不会这样想,就像你的儿子对待父亲一样,就像我们对待父亲一样,那父亲辛辛苦苦地向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还生起来你好好传,传完了,哪一天我一定让你没得混,那绝对不是儿子该有的想法。

一定反过来想,我好好学,我不能让我父亲丢脸,我学不好了,那是给我父亲丢脸,学好是应该的,我超过我父亲也是应该的,就应该青出于蓝胜于蓝,越青出于蓝胜于蓝。我父亲看到我成才了,他越会感到欣慰,我用超出我父亲的能力来回报我父亲,让我父亲觉得他生了这个儿子值,没给他丢脸,这样的想,才是真正的为子之想,就是各就各位,师就师位,徒就徒位。

文章来源:东方生命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