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函谷关到潼关,标准着中国古代主战兵种的改变

 9tx22v工人 2020-01-31

在两千多年,说起天下第一雄关,很多人都会想到函谷关,这是秦帝国法家的根基,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统一华夏的重要战略之地,可以说对于任何以关中为基础的政权来说,作为关中门户的函谷关都是重中之重。

但是在秦之后的汉唐,函谷关却本另一个门户替代了,它就是潼关。

在先秦时期,西周就建立了函谷关,作为自己大本营关中的门户,后来的秦国更是将函谷关发扬光大,凭借函谷关拖过了一次又一次东方六国联军。

从函谷关到潼关,标准着中国古代主战兵种的改变

首先函谷关其实除了秦函谷关以外还有一个汉函谷关,在汉武帝时函谷关被迁到了秦代函谷关东边一两百公里处,新的汉函谷关就没有秦代函谷关那么易守难攻了,因为汉朝统一了天下,所以两边都是自己人的话就没什么战略意义了。

而汉武帝迁移函谷关的目的也很简单,扩大关中的地盘,在西汉时期关中一直是被老刘家当成自己的基本盘的,什么好的政策都是往关中倾斜,正所谓强本弱枝,就这个意思。

从函谷关到潼关,标准着中国古代主战兵种的改变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个概念,函谷道。

所谓函谷道,指的是从函谷关到潼关之间长达一百四十里的道路,这条道理北临中条山,南临秦岭,可以说是当时东方的洛阳河南一带中原到关中最近的路了。

而在这一百四十里路中,最险峻的就是稠桑原中的一条小裂缝。

稠桑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上的塬的地形,顶部平坦如原,但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如同斧劈一般,黄河从稠桑原北面流过,紧贴着塬壁,所以东来的行人要进入关中,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从这条裂缝通过。

从函谷关到潼关,标准着中国古代主战兵种的改变

而在裂缝前就是弘农河,就成了函谷关天然的护城河,敌人要进攻函谷关,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河,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渡过河之后,面对的就是高山密林,原上森林密布,人不得通行,只能在原体的一条裂缝中行走,在就在这个裂缝中建立起来了函谷关,可想而知函谷关的险峻。

而有关潼关的第一次历史记载是曹操与马超的战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等屯潼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潼关也被各方争夺。到了隋末唐初,李渊在长安称帝,据守潼关,坐观关东诸侯大战,最后成为赢家。

从函谷关到潼关,标准着中国古代主战兵种的改变

但是为什么要废弃函谷关重新设置一个潼关呢?

一般我们说的原因都是到了东汉末年,黄河水位下切,而塬上顶端的森林植被已经被破坏,所以函谷关已经失去了天险的作用。

于是,位于函谷道西端的潼关就做了替补。

当然除了水土流失,还有什么潼关离关中更近,更有利于后勤补给等等原因,其实都是正确的,没错,但是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骑兵取代战车,成为战场上的决胜主力。

我们都知道在先秦乃至西汉初年,战场上的主力是战车,拥有强大的正面冲击力的战车是战场上的王牌,连国家实力都是以多少乘来衡量的。

而函谷关的险峻其实也是针对战车部队来的,无论是函谷关的修建,还是函谷关两侧原上所谓的地势险峻,都是因为笨重庞大的战车根本无法通过,因此才成为了天险。

从函谷关到潼关,标准着中国古代主战兵种的改变

但是到西汉汉武帝时期中国古代骑兵就开始大放异彩了,而等到后来随着马镫等的发明,骑兵更是彻底取代了战车,成为战争的王牌。

相比较战车,骑兵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灵活,战车无法通过的地方,对骑兵来说就是如履平地,加上两侧的水土流失,对于骑兵来说函谷关已经不是天险了,也因此才会换成了潼关。

潼关位于名为麟趾塬的黄土塬体上,两侧峭壁陡立,非常险峻。和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原一样,麟趾塬也是顶面平坦,且从秦岭延伸下来直到黄河岸边。

但是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稠桑原之中,而潼关则位于550米高的麟趾塬之上。也就是说骑兵可以通过爬到原上来越过函谷关,但是却没办法越过潼关,相反,即使爬上了高达550迷的麟趾塬,还要面对全副武装的潼关,就更显得困难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