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票上的青铜器-湾湾篇(5)-凤首盉

 过往邮客 2020-01-31

集邮者

最早一套有青铜器的邮票-专19,也叫做前十八宝。民国50年(1961年)02月01日发行。这次我们介绍其中的凤首盉(hé)。

盉的演变

在商代,盉是一种盛酒或者盛水的容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来调和酒味的浓淡,也可以称为调酒器。下面是几个商代盉。

商早期 弦纹盉

商晚期 妇好盉

商晚期 戈祀盉

到了西周至春秋战国,尤其是西周中期后,从出土的随葬器物搭配组合来看,盉的用途逐渐发生了变化,更多的是与盘组合,功能应该与晚出的匜相当,变为盥洗器组合,在“沃盥之礼”中与倒水的匜互为代替。


比如山西倗国墓地出土的倗姬盘盉组合。

倗姬盉

倗姬盘

还有陕西咸阳泾阳高家堡出土的盘盉组合。

高家堡出土盉

高家堡出土盘

而到了西周晚期,还出现了一种特殊形制的盉,我们可以称之为扁体盉,也常与盘组合出现。比如2003年出土于陕西眉县杨家村窖藏,著名的逨盉,逨盘。(西周宣王时期 )

逨盉

逨盘

还有1963年陕西扶风县齐家村窖藏出土的它盉、它盘,也是属于这类组合。

它盉

它盘

凤首盉

凤首盉

凤首盉,通梁高50.1公分,深29.2公分,口徑24.6公分,腹圍149公分,寬59.6公分,重33,855公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面虽然说了很多种盉,是不是发现没有一个和这件凤首盉类似,因为这一类盉,我们暂时称为提梁盉,名字是有一定争议的。在宋徽宗主编的《宣和博古图录》称之为盉,

博古图中的盉

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称之为鐎(jiāo),关于其定名问题,学界以前一直有争议。以朱凤瀚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此类提梁盉与容庚先生在《商周彝器通考》中命名的鐎形制相似,应称为鐎。以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鐎为有柄的三足温器,实指鐎斗,提梁盉与鐎斗的形制及功用不同,应称之为盉。

在1967年太原市东南郊东太堡砖厂出土青铜鐎一件,带有自铭(青铜器铭文中自己称自己为某种器,叫做自铭)“樵”。



我们看到这件鐎与提梁盉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1980年江苏吴县何山东周墓出土的提梁盉,也带有自铭“楚叔之孙途为之盉”。

江苏吴县何山东周墓出土的提梁盉

从这两件器物自铭的对比,基本可以确认这一类提梁盉,器物名称应该为盉,而不是鐎。其主要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兽首流、兽形提梁与扉棱的组合是提梁盉重要特点之一。已发现提梁盉多出土于大型墓葬,如:

春秋中期淅川下寺M1出土盉

春秋晚期的长治分水岭出土盉

战国早期的淮阴高庄战国墓M1出土盉

(未找到实物图,用线图展示)

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盉

那么我们这件凤首盉还有什么特点呢?仔细观察后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提梁比较特殊,整体作镂空虎形,身体弓起呈桥状。三足为带翼兽形,也很特殊。这样造型的盉是否独一无二呢?也不是,还是有几件和它比较类似的提梁盉,比如下面这件2017年嘉德香港秋拍成交的战国时期镂空蟠龙纹提梁鸟摄怪人足盉(成交价613万港币)。



战国时期镂空蟠龙纹提梁鸟摄怪人足盉

还有下图这个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螭梁盉。




战国 螭(chī)梁盉

结语

通过和嘉德、故宫博物院的两件类似盉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台北的这件盉凤首流口鸟兽造型比较奇怪甚至有些呆萌,提梁镂空风格与战国时期

其他的提梁盉风格有所差异,所以部分专家怀疑这件为宋代仿品,笔者本人也同意这个观点。

我们知道,北宋时期,伴随着收藏和赏鉴的不断深入,当时的制铜名家将商周青铜器的样式与这一时期新的制铜技术相结合,制作了一批既具仿古意味,又有时代特点的青铜器作品。明王朝建立后,于宣德三年工部曾命人仿照宋人《考古图》、《宣和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并仿造内府所藏名窑的铜器。以下是两件宋、明的仿品,大家可以通过图片进行对比。

明 铜错金银仿古天鸡流提梁盉

(保利2014秋拍,43.7万成交)

宋·青铜错金银凤首交体龙纹提梁盉

 西泠印社2018年秋拍,299万成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