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自网络,侵删) 很好笑的段子,不过看到的诸位怕是笑不出来。 各位家里还有几个口罩?马上复工,能坚持几天? 抛开各方对于戴口罩的各种指导意见不提,没有口罩,你敢出门上班吗? 话又说回来,不上班,房贷、车贷又还得起吗? 撰文:于翰婷 员工们此刻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一言以蔽之,活下去而已。无论是身体健康无病无疾的生存下去,还是拥有一份工作拿着薪水养活自己和家庭的生活下去。 此时此刻,这两个诉求从未如此矛盾过。 北上广深等城市平均通勤时间在90分钟甚至以上;美国CDC对于N95口罩延长和反复使用的建议是,在口罩紧缺的情况下,建议重复使用不超过5次(参考“丁香医生”微博);喷洒酒精可能将病毒留在口罩上(参考“央视新闻”微博)…… 公众号“饭局见闻”在“疫情之下:口罩问题可能导致2月10日无法开工”一文中,做出了这样的统计: (图片截取自公众号“饭局见闻”) 统计算法可能并不完全精确,但面临的困境我们每个人都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 侧身就能碰到别人脸的地铁上,我们需要口罩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回到办公室,看着隔壁工位上口罩已经戴了十天八天的同事,摘下口罩的手也犹豫了。 还有午饭呢,不吃了吗? 好不容易下班回家,喷外套的消毒酒精够用吗? 上班,就要面对这样的情况。 不上班呢? 2019年年底,尼尔森发布了针对中国90、95后年轻人的《2019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报告中显示,在中国的年轻人中,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达到86.6%,扣除作为支付工具的部分后,中国年轻人实质负债人群约占整体的44.5%。通过测算得知,中国年轻人平均负债率为41.75% ,仅有13.4%的年轻人零负债。 这还只是90、95后。 不谈大数据,你有房贷、车贷、消费贷要还吗? 再退一步,即使没有任何贷款,那些指望着交够社保,准备在大城市落户的年轻人们,生活计划也被打乱了。 不敢上班,但是也不敢不上班。 你们公司发口罩吗? 临近复工,这样的询问屡见不鲜。不发口罩的是正常公司,发一个口罩的是良心公司,发两个口罩的是必须发朋友圈夸赞炫耀的“神仙公司”。只是不知道“神仙公司”能这样坚持多久。 能怎么办呢?前线医院都紧缺的情况下,朋友圈里“万能”的微商都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公司自然也只能干瞪眼。 公司也想活着,生存下去。但公司和个人不同,可使用的资源、进行的调整、抗风险的能力,都不在一个层面上。如果说不发口罩非常正常,那么有些公司的操作却真的让人看不懂了。 (图片截取自“凤凰周刊”微博) 如上图中,拥有400名员工的公司也算是颇具规模了,而这样的企业解决问题的思路则还是:趁着禁止之前,你们都先回来工作。 现在谁都明白,2020年肯定不是容易找工作的一年,于是许多企业秉持:“公司先要活下去,员工才能活下去”的心态,使用最直接省事不用动脑的方式——削减人力成本。因为别的都太难了。远程办公?不知道怎么相应设计绩效考核;灵活用工?根本不熟悉相关制度规则;薪资结构调整?算了吧,直接减薪裁员。 诚然,如果企业不存在了,现有员工自然会面对无处可去的艰难境况。但企业应当意识到的是,“公司先要活下去,员工才能活下去”的先后次序是错误的,或者至少说,在复杂纠葛的人与企业的关系中,并没有谁占有先机。 企业终究是一个个员工构成的,希望领导者能意识到,当你说出“我是为公司好”时,其本质是要对企业中的一个个员工负责。 疫情当中,有的企业捐钱捐物,这样的企业自然值得夸赞,但最最重要的,正如下图中张主任所言,给员工开工资就是对疫情的贡献。 (图片截取自“Vista看天下”微博) 停工如此之久,再加上可预见的不景气,企业自然也难,员工也担心企业的生存。所以没有人要求公司仁至义尽到成为口罩贩子,没有人苛责企业能迅速响应到立马进行一系列合理的调整。企业的忧虑甚至手足无措,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样的情况实属棘手。但是,如果利用员工的恐惧和弱势来让企业生存下去,这样的做法不但有悖道德甚至规章制度,实质上对企业本身也无异于饮鸩止渴。 当然也有做法可圈可点的企业。无论是此前“非典”疫情中的阿里巴巴,还是此次表示“宁可晚点返工也要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的周鸿祎,互联网企业因其行业特殊性,率先动作了起来。腾讯、字节跳动、斗鱼等企业均已延后正式上班时间。 也许有人会对此不屑一顾:这些企业率先动作,是因为其在规模和行业特点上的优势,别的企业想学可学不来。 规模和行业特点自然为这些互联网龙头企业在应对突发状况上带来了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真正做决定时,大企业要拿出的决心、具体措施,以及可能损失的利润等也都无疑成倍增加了。 大企业的做法,中小企业诚然无法照搬照抄,但话又说回来,毕竟工资也没有“照搬照抄”,对吧? 说一千道一万,究竟如何是好呢? 当务之急,是企业和员工个人间停止互相算计,建立起信任——哪怕只是暂时的。企业和个人的矛盾始终会存在,但是当面对更大的矛盾时,想要生存,个人和企业的矛盾就必须被暂时搁置。这很难,但非常值得尝试。 你能坦诚的告诉公司领导,因为口罩不够你很难安心复工吗?在家远程办公的时候,你的效率又如何呢? 而对于在家办公的员工,企业真的按照标准发放工资了吗?各地的居家隔离政策是否成为了企业强制员工请假的理由? 员工会想,要是我在家认真工作,你不发给我工资怎么办?企业领导会想,要是我发给你工资,你在家不好好工作怎么办? 这有点像是囚徒困境,哪一方都不敢率先坦诚,生怕被对方占了便宜。 大家都很难,但这不是互相欺骗利用的理由。而企业——相对个人而言更有力量的组织——在此时,应当迈出坦诚的第一步。 首先要正视当前的情况:当前情况尚未明朗,员工返工物资不足,上班通勤困难,情绪低落,非民生相关行业在家远程办公可能会成为必须的选项。 口罩等物资不足、通勤困难,对应可以思考的问题是:是否每天都必须全员到岗?能否根据具体任务,保证相关负责员工的沟通,最大限度减少项目无关人员的流动? 员工情绪低落,对应可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资金、预算不足的情况下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心?如何坦诚的进行薪资调整,让员工清楚明白的认同薪资、绩效变动? 必须面临远程办公,则需要对应思考:如何更加有效的衡量绩效,尽量化繁为简,易操作实行? 如果企业能这样思考,说人话、干人事,迈出第一步,企业和员工间信任的建立就不再是奢望。 有时甚至不需要多么大的改变,细微之处简单直接的措施,也能让员工感受到起码企业在保障员工安全上做出了行动。 (图片截取自“头条新闻”微博) “吃饭吃出考试的感觉”可不是一句负面评价,简单措施带来的安心感受也是实实在在的。除去基本的消毒、测量体温外,一些公司还具体到了“上下午至少开窗通气一次,每次30分钟左右”,“不允许使用中央空调”,“公司配备一定数量口罩,优先提供给外勤人员”等。能做的事情有限,但只要企业真的在意,员工自然会感受到。 情况已然如此,思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实现企业与个人双方利益最大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越是困难,越不可偷奸耍滑,互相欺瞒。 回到开头所说的“口罩困境”。如果除去必须出门工作的行业外,其他所有企业都能让自己的员工待在家里省下口罩,说不定口罩不足的困境也能大大缓解,对社会都能产生不小的益处。 2020已经很难了,如若不能守望相助,谁都过不去这寒冬。 最后奉上《工作区域防护知识》,唯望安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