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练习者都想练出传统武术中的爆发力,也就是传统武术常说的发力发劲,而传统武术对发力的叙述五花八门,给武术爱好者练习发力造成极大障碍,能不能用纯粹的科学道理和语言对传统武术的发力作瓜青水白的叙述,让充满神秘色彩发力技术大白于天下,使武术后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呢?本文作为对前文的补充,按传统武术发力和轨迹拳学发力的二者对比做一个粗略叙述。
传统武术对发力的叙述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类:
一.内劲内气说,这是传统武术比较常见的关于发力的说法,该说法认为,要想掌握发力,你得先站桩培养出丹田内气,内气充实后再将内气运动到四肢,配合出拳踢腿就可以打出强劲的爆发力,这类说法以硬气功和某些太极拳可为代表。
硬气功本是旧社会江湖艺人的谋生手段,其令人瞠目的表现实质上就是硬度加技巧,练硬气功的人坚硬有余灵活不足,动作沉钝反应迟慢,如果与会整体发力的练家子和现代散打队员放对,则只有挨打的份!而且练硬气功对身体有很大伤害,遗患无穷,多是没文化的莽汉才练的玩艺,奉劝朋友们不要引火烧身而白白受罪。
还有一类关于发力的说法:通过站桩练出内劲或内气,再通过单式练习所谓摸劲找劲。
说站桩能练出内气和内劲,我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这里的内劲内气更多的是对自身体验的直觉叙述。站桩如果得法,过程中会有掌指发热,身体和四肢有热流感,凝重感,甚至有和静坐一样的消失感,这些体验都是身体的正常反映,内劲内气的说法不仅有玄虚之嫌,更容易误导后学,缺少学术上起码的严谨。
站桩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修证予应力,也就是传统武术常说的“身备五弓”的弓态,就像被狂风吹拂的树,来回摇
摆但就是吹而不倒,树的那种状态就是弓态,就是因为他有予应力。具备予应力的桩架具有“拆之不散,撞之不开,推拉不动”、坚固而有弹性的间架结构。
发力时身体是要保持弓态的,散着身子不仅难以发出力,而且发力时容易拉伤肌肉,震荡内脏,所以发力训练必须安排在桩功达标以后。
至于站桩后的所谓摸劲找劲,我的体验,那是在全身保持弓态的前题下,训练身与手的协调配合,轨迹拳称之为身与手的轨迹复合。是发力的慢动作演习,正式的发力训练必须是徒手大动快动的技术性练习。
二、传统武术中真正能将发力技术讲得稍为明白、很少有玄虚成份的当数以心意、形意为代表的极少数实战流派。传统实战武术极其重要的核心内容或者说秘密就是所谓“丹田功”,丹田功或丹田力又叫内功、内力,其实质就是脊椎运动力,它是传统实战武术和当代轨迹拳学的发力根本,传统上常说“手打人,背使劲”、“力从脊发”“抖弹力”“千金难买机灵颤”等等指的都是脊椎运动。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脊椎运动才真正是武术界千古不传的核心秘密!内功内力的真正内容!由于传统实战武术的真正继承人绝大多数极端保守,绝不轻易公开传授,所以社会大众对发力的认识也就混沌不清,这就给了一些人肆意想象的空间,于是出现关于发力的各种奇谈怪论胡说八道也就不足为怪了。掌握了真正的传统武术发力技术的人,如果他功深艺精,他的发力表现可以用惊人来形容,国家相关部门真应该花大气力挖掘整理,用现代科学改造提升,向社会大力推广,让古老的中华武术在新时代的中国大放异彩。
但是,传统实战武术对发力的叙述,尤其是脊椎发力的叙述仍停留在经验叙述上,远远没有上升到学科学术的水平,再加上长久以来的固步自封,其训练方法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传统实战武术对脊椎运动的练习是由外向内,由梢节向根节的顺序。即先学拳,学拳到一定时间脊椎会被诱导而自然跟着上肢动作动起来,这时候再强化脊椎的运动。以古传心意拳为例,丹田功分为三步,第一步贯丹田,第二步摇丹田,类似于轨迹拳学的脊椎划圆,第三步,抖丹田,即用丹田部位发力,也就是常说的丹田力。丹田功三步功法其实质就是脊椎运动三步功。由于传统武术对脊椎运动的叙述和现代科学严重脱节,非明师亲授、练习者有较高的悟性和长时间的习练则很难见功。
轨迹拳学则认定,一切武术运动都是圆运动,所以圆运动是轨迹拳学的基础性运动。无论是手臂腿脚,还是脊椎都必须先把各种园运动做熟练。由于手部圆运动前文讲过,在此补充一下轨迹拳学脊椎园运动的练法:和传统武术以梢节诱导脊柱运动不同,轨迹拳学是将手掌根部直接抵在胸口处,以躯干带动手掌作各种园运动,非常直观而易于掌握,实践证明,一个小白只需看文字说明只需数天就可轻松学会。接下来的脊椎发力也就是丹田力的练习,只要遵循1080度的模式也只需数天功夫就可掌握,只需看文字说明而无需老师面授。这样的速度是传统武术不能想象的。
这是因为轨迹拳学发现并确立了武术发力的原理和公式:发力的原理是圆切线运动。发力的模式是1080度三重圆,其中540度用于发力,540度用于收拳还原。
同时轨迹拳学发现并设定严密的训练程序,先练什么后什么层层推进,学者基本上是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掌握科
学的发力技术。
武术发力的原理和公式的确立,让发力从此有章可循而不再混沌神秘,发力从此不再是极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成就的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