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到随着季节、时尚的变化不断地添置新衣;从单一的“老蓝布”到多姿多彩的服饰;从自己做衣服到在商店里随便挑选。服饰,也是时代的标志之一。衣着的变化折射着时代的进步,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9月28日,记者走进家住纤维街道福春七社区的赵良家,听他讲述一家四代人从上个世纪40年代到如今的穿衣故事。 赵杰(左)和哥哥在1967年春节时的合影,因为平时都是穿母亲做的衣服,只有过年才能穿上买的衣服,照相时特别高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补丁摞补丁 赵良1933年出生,老家在山东。用他的话说,那个年代“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能吃上饭就不错了,何谈穿衣。3岁时父亲去世,姊妹三人便跟着母亲后屁股挨家挨户要饭。穿的衣服都是人家不要的,破的地方就打上补丁。衣服经常是补丁摞补丁。衣服的样式也不分男女、好看不好看,以不冷为原则。衣服肥大了就用绳子在腰上和裤腿上一绑。因为天天走路要饭,鞋子是露脚指头和脚后跟的,脚出血是常事。 夏天光膀子,省衣裳,冬天可就难熬了,冻得直流鼻涕。棉衣里的棉花分布不均,有时一只袖子里根本就没有棉花,常常把手冻肿了,脚后跟像鱼鳞一样。1942年,一家人逃荒来到丹东,但是依然没有摆脱贫穷的日子。 上世纪50年代 工作服舍不得穿 1948年,赵良进工厂上班了,虽然也是穿邻居和亲戚不要的衣服,但是衣服的补丁少了。担心工作中裤子磨破了,赵良用厂里的包皮布缝制了一个“裙子”来保护。 1949年10月1日,赵良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件新衣服——工作服。那时候每年都盼着“五一”和“十一”,因为会发这种蓝色背带工作服。“上班不舍得穿,周末去锦江山才拿出来穿。”赵良说。一次在工作中裤子划破了,没有可以换的裤子,下班后,就将工作中的围裙盖着裤子回了家。赵良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1950年,他才穿过人生中的第一条内裤,是白布做的裤衩。1955年,赵良结婚时和妻子每人做了一套蓝色衣服,上衣是中间一排扣子,有三个兜。“那个时候穿上觉得可美了!” 1956年,工资改革,月工资一下子涨到了60多元钱。赵良说,每到开工资时,就想着跟妻子去做套衣服或买些家用东西。那时候衣服的样式逐渐多了,单纯从领口就可以看出来,有圆领、尖领等。 上世纪60年代 用缝纫机做衣服 赵良给记者展示了家中的一件珍贵老物件——缝纫机。1957年,赵良借钱买了这样一台当时的奢侈品。从那以后,一家人的衣服全靠它了。每当下班吃完饭,妻子就用缝纫机做衣服。四个孩子也不挑样式。等到孩子逐渐上初中时,才到商店给孩子买衣服。那个时候买衣服要特意买大一号的,为了能多穿几年。 赵良的女儿赵杰出生于1964年,她告诉记者,她有三个哥哥,小时候都是穿哥哥穿小的衣服。衣服也是母亲做的,颜色基本都是蓝色和黑色。赶上过年了,父母会给自己买套红衣服,只有那时,她才觉得自己是个女孩儿。即使上了初中,爱漂亮了,父母给买的衣服样式也不多。赵杰说,70年代,衣服颜色单一,穿身草绿色军装会让人羡慕得不得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花钱买衣服 1983年,上班后的赵杰挣钱了,那个时代衣服的款式也越来越多了。她用一个月33块5角钱的工资买了一件防雨绸棉袄,算是此前人生中最贵的衣服。“小时候没有穿过好看的衣服,就想挣钱后弥补。”赵杰的丈夫也想起在1981年,他的月工资是17块5角钱,用攒下的7块钱狠心买了一条当时流行的喇叭裤,结果还没等穿上,就被父亲用斧头剁了好几个大口子,原因是父亲不喜欢奇装异服、怪发型。 到1995年,赵杰月工资涨到了300元,那时“凯萨”皮衣很流行,爱美的她花了2880元钱买了一件。随后,又买了一双270元、在当时颇为流行的“女人王”靴子。那时穿这样一身,觉得特有面子,总会引来别人羡慕的目光。 21世纪 网上购衣服 生于1988年的赵杰的女儿王丽告诉记者,她小的时候还穿过姥姥给做的背带棉裤,胸前有两个扣子。穿的大部分衣服都是亲戚家的姐姐穿小了的。虽然不是新衣服,但是款式很好看。上初中以后,衣服就是父母给买了。如今工作了,平日里没有更多的时间逛街,就网购买衣服。虽然衣橱里的衣服已经很多了,但是总觉得没衣服穿,因为很多衣服穿几次就过时了。 王丽的姐姐说,她的女儿今年三岁了。孩子的很多衣服也是在网上买的。别看是小孩子的衣服,一件也得上百。贴身的衣服最不好买,就怕料子不好孩子穿在身上不舒服。她笑着说,冬天时,孩子的奶奶要给孩子做棉裤,硬是被她婉拒了。“都什么年代了,还哪有穿做的衣服的?” (根据被采访者的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记者 范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