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多文化宗教的国家,除了佛教与本土道教之外,伊斯兰教在中国也曾兴起,全国各地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数百间,其中仅上海一地就有十多座,其中以松江的清真寺最著名。 松江清真寺又称真教寺、礼拜寺,是上海市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建筑。寺内完整地保存了元、明、清及民国各时期的伊斯兰教建筑类型和寺墓合一的传统格局,不失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伊斯兰教史和上海地方史的珍贵实物数据。室内建筑白墙黑瓦,斗拱林立,廊榭飞檐,色彩古朴而素雅,造型美观而别致。 松江清真寺位于松江区松江镇缸甏行中段,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其中寺院建筑占地面积2267平方米,墓园占地面积2733平方米。寺的大门北向,前列照壁,入内有照墙。 绕过照墙,在石甬道西侧墙下筑有达鲁花赤墓。甬道上设有二门,过二门,东侧龙墙蜿蜒,西侧则是明代邦克楼(又称宣礼楼、呼唤楼)。进邦克楼大门,是由邦克楼、礼拜殿和南、北讲经堂组成的四合庭院。礼拜殿沿东西轴线与川廊、窑殿连为一体,内部形成一个很大的礼拜空间。窑殿旁还有两段建于明初的围墙,堪称松江最古老的围墙,十分难得。 全寺在修复前房屋建筑面积为578平方米。清真寺的东部和南部是历代松江穆斯林的墓园,俗称回回坟。 松江清真寺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据寺内现存的碑石题记及清康熙年间《松江府志》记载,松江清真寺“历前明以来修葺严整”,经明、清两代,史载修缮活动共有十次。 明初的修缮,据方志记载为朝廷敕修,它奠定了松江清真寺的基础。寺内最古的建筑──元代窑殿南、北两侧的披屋及左右前后的围墙均为此期间修建。此外,现存礼拜殿的金柱柱础,沿袭了宋、元以来的素覆盆形制,也应是敕修清真寺时新建礼拜殿的原物。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寺内新建邦克楼。明万历十年(1582年),“少宗伯马公捐金,盖廨舍三间”,此“廨舍三间”即是现存的木构礼拜殿。从礼拜殿金柱柱径与柱础石直径不相吻合的现象推断,现存礼拜殿是建于明初礼拜殿的旧基之上。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时的修缮范围较大,古寺因此而“焕然”,从窑殿的粉饰层以及礼拜殿外廊部分的柱础形制可窥其一斑。 根据原水房、教长室的法式特征推断,康熙十六年的修缮活动可能还包括在明代废墟上重建水房和教长室。 到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松江清真寺“墙垣坍废”,当地穆斯林又捐资进行了一次大修。清同治九年(1870年),因战争松江清真寺“有所损毁”,因而又有修缮。其后,先后重建了南、北讲经堂。 民国年间,古寺的修葺活动仍时有继续,1919年新建了照墙,此后还在南讲经堂西侧修建了杂房,以及在窑殿与水房的夹弄内新甃水井一口。松江清真寺的建筑,尤以窑殿、邦克楼和礼拜殿为其精华。 窑殿始建于元代,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纯为砖结构,平面方形,南、北、东三面辟有拱形门洞,南、北两侧拱门外筑有披屋,建筑面积48平方米。 窑殿的顶部为重檐十字龙吻脊,采用了透空花筒做法,玲珑剔透。翼角的起翘部分无角梁结构,为水戗发戗做法。上下檐之间的四周壁面,原绘有山水、花草题材的壁画。墙体采用空斗砌法,均有明显收分。 窑殿内部是球拱穹窿顶,顶下四角的叠涩砖以菱角牙子间砌,形式与杭州凤凰寺元代所建窑殿的内部结构如出一辙。松江清真寺窑殿把我国建筑与阿拉伯建筑的风格融为一体,实为罕见。 邦克楼位于窑殿东侧,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也是砖构,体量略小于窑殿,形制相仿,建筑面积12平方米,外观也是重檐十字脊,内部却是尖拱穹窿顶,较窑殿的球拱穹窿顶显得活泼轻快。邦克楼的细部结构工整柔和,仿木构件如斗栱、額枋、垂莲柱、雀替、椽子等无不维妙维肖。 礼拜殿在窑殿和邦克楼的中间,与窑殿相毗连。它是寺内规模最大的建筑,面阔三间,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其形制为松江地区典型的明代厅堂式。 殿内梁架上保存的明代苏式彩画至今仍依稀可辨,彩画图案有仙鹤、花卉及由阿拉伯文字组成的几何形纹饰,颇具伊斯兰教的装饰艺术特色,是研究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数据。 |
|
来自: 明日大雪飘 > 《京沪,各地,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