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那样的人,要慎重

 寥斋 2020-01-31

“婷婷,你有些偏科哦!”

三年级第二学期散学典礼这天,班主任余老师在给婷婷发了奖品后,这样对婷婷说。

心理学: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那样的人,要慎重

婷婷现在四年级,自三年级以来,每次考试的时候,数学和英语、科学的成绩都有90分以上,但是语文却总是在60的边缘。

余老师说婷婷“偏科”,这句话就像是预言家的预言,在整个四年级都得到了验证。

余老师的这句话,很显然,给孩子贴上了一个“偏科”的标签。

心理学上有一个“贴标签效应”,也叫“暗示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克劳特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找来一群人,让他们进行慈善捐款。有些没有捐款的人被告知:“你不是一个慈善的人”,也就是说被贴上了“不慈善”的标签;另一些不有捐款的人则没被贴上这一标签。

然后,克劳特教授再次组织这些没捐款的人进行了一次捐款,这一次大家都捐款了,但有意思的是:那些被贴上“不慈善”标签的人,所捐的钱比那些没被贴上标签的人要少得多。

那些被贴上“不慈善”标签的人肯定在想:“反正我是一个不慈善的人,我可以少捐一点。”就是这个标签,让人们陷入一种负向循环,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标签所说的样子了。

心理学上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那样的人,要慎重

贴标签效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影响特别明显。

因为年幼的孩子往往信任家长和老师,把他们的话当真理,所以这种情况下的负面标签的破坏力更大。

生活中,喜欢给孩子贴标签的父母太多了。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父母评价自己的孩子说:“他很胆小”,“她有点内向”,纵使孩子们一开始抗拒被贴在自己身上的负面标签,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胆小的、内向的,但是随着父母或老师的重复评价,孩子们会陷入“自证预言”的心理模式,慢慢的就真的变得“胆小”、“内向”了。

其实,贴标签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父母不知道自己已经给孩子贴了标签,并且正在伤害着孩子。

在童年,父母贴的标签,往往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我现在依然记得,小的时候,我是比较调皮的女生,喜欢跟男孩子玩,喜欢爬树,然后邻居说我是个“假小子”,其实我是不承认的,但是,他们总是这样说。后来,我只好收敛自己的性格,但是人生少了很多乐趣。

有人会说,给孩子贴个负面的标签,对孩子不好;那我给她贴一个积极正面的标签,孩子是不是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呢?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夸奖孩子“你很棒”,“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这样孩子是不是就越来越棒,越来越聪明呢?

孩子刚开始听到这样的夸奖的时候,确实会感到很受鼓舞,做什么事都好象激情满满,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变得退缩,不敢接受挑战。

比如家长经常夸孩子很聪明,孩子为了保持父母给自己的评价,不敢去做稍微有难度的事,怕失败,怕做得不好时父母会失望,怕他们难过……

我有个堂姐成绩一直很好,大家都说她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可是,堂姐在高考前一个月,突然就崩溃了。她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把书全部给撕掉了……后来,当然也没有参加高考。直到多年后,邻居们议论起她的时候,都还是感到很惋惜。

所以,我们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应该时刻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孩子、理解孩子。

心理学: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那样的人,要慎重

经典育儿书里有一句经典的话:孩子,所有的孩子,他们的优点需要被承认,缺点需要被忽略或改变。希望我们都成为能发现孩子优点,忽略孩子缺点的父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