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西藏博物馆

 倩红 2020-01-31

八、7月31日,休息一天,去了西藏博物馆

早上去大昭寺,因太晚,没进去。

11点过,去了西藏博物馆,主要介绍了西藏的历史,宗教文化等。大量的文物足以证明西藏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独特的魅力。特别是佛教哲学对西藏文化中影响之深、之远,值得我们发现和探寻。进入博物馆并不要一分钱,但必须进行严格的安检,方才进去。

1、吐蕃王朝之前,早期文化

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青藏高原腹地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按照目前考古学上的证据,在距今14000年和8000年之间的中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开始在西藏居住。

卡若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骸骨和陶器,在进行研究以后,认定这些物件距今大约有7000年之久。卡若遗址的时代,应属4000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曲贡文化遗址年代下限为公元前1500年上下,上限为不晚于公元前1750年,年代跨度在距今3500至3750年之间。估计还可以上推到距今4000年前。这是西藏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年代比卡若遗址略晚。

近期,西藏羊八井加日塘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堆积薄。属细石器,从以上发掘情况来看,该遗址的年代初步断代为距今3000—4000年。

西藏各地文化灿若晨星,为吐蕃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厚重的人文和经济基础。

在博物馆内的“西藏旧石器地点分布图”来看,标注的西藏全境就有八处之多。主要分布在那曲、日喀则和阿里地区。

而“西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所展示的点更密集,分布也更加广泛。

丧葬活动于早期西藏先民至关重要。它是另一个世界生活状况的起始,魂梦其间,先民的崇敬、寄托、庇萌后世等心理了然于斯,随葬器物则是现世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仅仅是墓主人地位、财富、信仰的集中体现,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西藏的西北地区存有大量的古墓遗址,庞大的墓群证明先民早期墓葬习俗,这是象雄时代的特征。后期主导西藏天葬、火葬的习俗是佛教传入西藏后才逐步盛行的。

象雄文明把藏文化从原始推向文明,佛教也开始主导西藏地区的丧葬习俗。

2、吐蕃王朝时期

在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之前,整个西藏高原东部分布着很多说藏语的小国家和部族。这些部落后来合并为12个小邦,其中以位于西藏东部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吐蕃部落最为强大,逐步统一诸邦,并消灭了象雄王国,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积极寻求与大唐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尤其通过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的两次婚姻,促进了吐蕃王朝社会、经济等诸方面的发展,形成了“和同为一家”的甥舅关系,即821年及次年,吐蕃和唐朝双方分别在长安、逻娑(即拉萨) 会盟,达成“唐蕃甥舅和盟”。

为元统一国家的顺利形成奠定了基础。

“唐蕃会盟”也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会盟碑”,是唐长庆三年(823年)唐蕃双方在长安、赤岭和拉萨三处刻立的会盟碑。现仅存拉萨大昭寺前刻立之碑。碑文内容表现了“甥舅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的甥舅情谊,重申了唐蕃双方合同为一家的美好愿望。

山南琼结一带是吐蕃王朝的发祥地,也是王朝统治者们最后的长眼之地

3、吐蕃时代后时期

公元九世纪末,吐蕃王朝解体,以阿里古格王朝为代表的吐蕃诸部纷纷自立,建立了众多大小不一的割据政权,青藏高原开始长达四个世纪的分治时期。此时内陆也是五代十国的南北宋朝时期。这样吐蕃故地与中原王朝交往不多。而河湟、西川诸部与中原关系非常紧密。而河湟地区的唃厮啰藏族政权在北宋年间纳入北宋直接统治。

贡塘王城遗址,是公元11世纪前后由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之子维松一系建立的割据政权。其实力以吉隆县城为中心,范围在芒城一带。亡于17世纪是,历23代国王。贡塘王城遗址地处吉隆县城东南。城址现存四段:即西南角楼、南恒西段、南恒东段、及角一楼、东恒、夯土城墙,卵石勒脚,四角筑有角楼,城垣中段筑有碉堡。另有内城垣,城内有古寺卓玛拉康。遗址约分为五个建筑时期,始建于第六代贡塘王拉觉德,终于第十七代贡塘王赤拉旺坚时期。

拉加里王朝是由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之子维松一系建立的割据政权。形成于公元12世纪前后,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一直拥有相对的独立的地方统治特权。直至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之前,拉加里还统辖有曲松、桑日、加查、隆子四个宗。

拉加里王宫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曲松县城南侧,建于13世纪,是吐蕃王室外后裔家庭势力在历经萨迦和帕竹政权后保留下来的王权象征。现存建筑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建筑藏语称“扎西群宗”,始建于13世纪,现存最高为12米的宫墙残段和南、北大门;中期建筑藏语称“甘丹拉孜”,建于15世纪;为拉加里王宫遗址现存的主体建筑,由王宫、仓库、拉康(宫殿)、广场、马厩等组成,原为5层,现存3层。尚残存部分壁画;晚期建筑称“夏宫”,建于18世纪,现存部分为一基本完整的院式宫殿。

唃厮啰政权遗址,唃厮啰政权是公元10世纪吐蕃王朝赞普后裔在青海地区建立的藏族政权。唃厮啰原为宋代青唐吐蕃首领(997-1065年),清人译作嘉勒斯赉,唃厮啰政权的创建者。原名欺南凌温。后演变为该政权名称。由于建都青唐城,所以称作青唐王国,又由于它的开国领袖是唃厮啰(读音古寺罗),所以也称作唃厮啰政权。

青唐政权存在时间大致与北宋相当,统辖有河湟地区属民数十万人,一直与宋保持臣属关系,成为宋朝抵御西夏的重要力量。12世纪初,唃厮啰政权附宋,归入宋朝中央直接管辖。青城遗址(西宁)曾为唃厮啰政权所在地,现仅余残垣。

顺便做个名词解释:河湟地区:河指的是黄河,湟指的是湟水(包括它的支流大通河),它们千百万年来不断冲刷形成一条横跨如今甘肃青海的谷底,称作河湟谷地,由其外延称作河湟地区,它东接陇右,西达关中,南通巴蜀,北濒河西走廊。

潘罗支政权遗址:潘罗支为吐蕃六谷部大首领。相传唐末五代初从松潘迁徙至河西走廊西部的吐蕃部落,再次迁移至凉州城外的“六谷”,“六谷蕃部”之名逐兴。北宋初,凉州吐蕃皆受六谷。由蕃部大首领潘罗支统领,附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潘罗支为西夏王李德明杀死,其弟厮铎督继为大首领,1028年,西夏王攻入凉州府,潘罗支政权解体。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 年),潘罗支取代凉州土豪折逋游龙钵成为西凉府的最高统治者。这一变动并非武力争斗所致,而是政治折冲的结果,北宋王朝是其幕后策划者。此后,北宋积极联 络以潘罗支政权为中心的河西吐蕃系诸部族,以达到牵制李继迁势力的扩张,减轻西北边防压力的目的。支持潘罗支政权的核心力量是者龙十三族,此外还包括由左、右两厢副使统率的由十八部族构成的六谷蕃部,其外围则是以抵御李继迁扩张为共同目的的大、小吐蕃系诸部族。潘罗支死后,西凉府政权仍保持着松散的形式,大首领对各蕃部并非拥有绝对的权力。随着夏宋关系的改善,西凉府政权亦逐渐走向衰落。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前后,西凉府政权最终被西夏攻灭。

遗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散,部分王室后人逃往阿里,建立了三个小王国,其中德祖衮在10世纪前后建立古格王朝。古格王朝是吐蕃后裔于公元10世纪初在阿里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是吐蕃分裂割据时期实力较强大的政权之一,也是藏传佛教后宏时期上路弘法的发源地。王统约延续至十七世纪。

古格王宫遗址坐落于今阿里扎达县扎布让区境内,托林镇西北的象泉河南岸,距县城19公里。始建于11世纪前后,面积18万平方米,包括宫殿、寺庙、佛塔等。是西藏最为重要的历史和宗教文化遗存之一,近年来出土了大量文物,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

古格王朝偏居此地700余年,传承20余代国王,距今有1300年的历史,于十七世纪灭亡。

2014年10月1日,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文物局称,历时3年多的古格王朝遗址修缮保护工程已全面完工。

4、萨迦政权与元帝国对西藏的管辖

 公元1247年,凉州会晤顺利举行,西藏地方归顺蒙古汗国。1271年,随着元朝的建立,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范围。成为元中央直接管理的一个行政区域。

统一西藏之后,元朝中央政府一方面采取“独尊一派”的宗教政策,重点扶植萨迦派,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萨迦 地方政权;另一方面又将西藏划分为三个宣尉司,设立若干万户府,由中央专门负责管理西藏事务的宣政院统一进行管理,开始对西藏地方有效行使主权,并实施管理。

八思巴因年幼(12岁)随叔父萨班参加凉州会晤而得到蒙古王室的关注,1253年即凉州会晤后六年,忽必烈在南征大理,驻扎甘肃六盘山时派人迎请18岁的八思巴会晤,八思巴随即前往并从此追随忽必烈左右。此后八思巴日渐受到忽必烈的高度信赖和倚重,先后封其为国师和第一任帝师,具有极高的政治和宗教地位。为推动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八思巴(1235年-1280年),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本名罗古洛哲坚赞,八思巴是尊称。蒙哥汗三年,忽必烈从受佛戒。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使统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使领总制院事,统辖西藏事务。六年,制成蒙古新字,加号大宝法王。十三年还至萨斯迦,为西藏佛教萨迦派第五代师祖。

在扎什伦布寺德钦格桑颇章的壁画,描绘了八思巴前往六盘山觐见忽必烈的历史故事。

5、明帝国对西藏的管辖

明朝中央政权建立后,通过遣使召抚和檄换印信的方式,继承了元朝对藏族地区的统治,确立了对西藏的统属关系。

明朝对西藏的治理,一方面充分利用元朝对西藏的施政基础,采取“因其固俗”“随其自治”的政策,以当地僧俗首领充任武卫机构官员。号令地方,起到了传檄而治的作用;另一方面调整元代治藏政策,施行“高封厚赏”“多封众建”和“贡市羁縻”等举措进一步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陆的联系,加强了对西藏地方主权行使与施政管辖。

洪武十五年(1382年),“故元四川分省右丞刺瓦蒙中遣理问高惟善等,处西番打箭炉长河西来朝”。洪武十六年,遂“置长河西等处军民安抚使。这件于同年颁发的刺谕,即是对该地方一位叫“藏卜”的土司的封授,大意是说,他去年向朝廷缴纳了元朝封授给地的诰敕印信,表示归顺。现在又再次派遣兄弟来朝见,所以封地为千户并继续管理旧的区域。

作为管理整个藏族地区的行政机构。明朝对藏族地区基本上承袭元朝旧制,先后设置乌思藏、碑朵甘两个 “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分别管理前后藏、昌都和阿里地区的军政事务。

《明实录》记载,明中央于洪武六年(1373年)设立“朵甘卫”,次年升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管辖今西藏昌都、青海玉树、四川甘孜等地。因刺兀监藏曾在洪武时率先朝贡,被授予朵甘卫都指挥使之职,他去世后,其子南葛监藏先后兼领朵甘卫都指挥使和赞善王职衔。

与元朝相比, 明朝对西藏的政策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明朝取消了元朝在宫廷中以西藏宗教领袖为“ 帝师” 的制度。因而, 在明代,元朝那种以“ 帝师” 为首的西藏宗教团体在中原政体中享有巨大政治影响和宗教特权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二、明朝放弃了元朝在西藏所实行的那种独宠和单纯扶持某一教派政治势力以作为自己统治和管理西藏的代理人的做法。相反, 明朝在西藏实行了一种“多封众建” 的政策, 即对西藏的各主要教派和地方势力首领均予以分封, 并通过分封以及袭职、替职和例贡等形式使它们各自均直通于中央, 从而与明朝建立直接的政治隶属关系。因此, 明朝虽不象元朝那样是通过对西藏地方政权的直接扶持和支撑来行使对西藏的统治和管理,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 明朝与西藏各教派和地方势力所保持的政治联系却要比元朝相对广泛得多。

三、假如说, 元朝对西藏统治的确立和维持很大程度还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随时可施加的军事威胁为后盾, 那么,明朝的情况则截然不同, 明朝非以武力, 而主要是以经济手段来联系和制约西藏, 并以此作为维系同西藏政治关系的基础。

6、清帝国对西藏的管辖

清朝建国之初,即推行“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的政策,承认了以蒙古汗王和黄教势力联合执政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抚绥了蒙古地方;随后,清中央在“平准安藏”、“驱廓安藏”和平定“珠尔墨特那木扎勒之乱”,进而稳定西藏地方政局的基础之上,通过制定完善治藏政策,实施驻藏大臣制度、金瓶掣签制度、摄政制度、噶伦制度等治藏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治理和管辖。

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行政;西藏与四川、云南、青海的区界,就是于此时派员正式勘定的。1721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噶伦制度;1750年,再次调整管理西藏的行政体制,废除郡王制度,建立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厦”),规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务的体制。1793年,清朝政府就驻藏大臣的职权、达赖与班禅及其他大活佛转世、边界军事防务、对外交涉、财政税收、货币铸造与管理,以及寺院的供养和管理等,颁布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共二十九条。此后一百余年,二十九条章程确定的基本原则一直是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的规范。

7、民国对西藏的管辖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一如元、明、清三朝,实行对西藏地方的治理。1912年中央政府设蒙藏事务局(1914年改称蒙藏院),主管西藏地方事务 ,并任命了中央驻藏办事长官。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成立,1929年设立蒙藏委员会,主管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事宜。1940年,国民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作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常设机构。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西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藏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针。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得到和平解放。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中午2点过,我们参观完博物馆离开,回到住处休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