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城过年习俗(一)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1-31

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所以又称“三元”、“元日”、“元旦”。
  一元始旦,意味着未来,意味着希望。年增岁月人增寿,孩子们长了一岁,希望是愈大了;老人们又添了一岁,距离“寿比南山不老松”越来越近,毕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何况旧岁还收获了不少幸福与欢乐呢!
  据《泽州府志》载:元旦,长幼夙兴焚桑,名曰‘正火’。高牲醴米巨 米女礼神祭,先拜尊长,戚里相福,饮食宴会,数日始定。
“牲”是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这里是泛指。指的是供祭祀、盟誓及食用的家畜,包括牛、羊、豕、马、犬、鸡等,不是专门指牛。在晋城,很多人是忌讳宰牛的,因为牛是劳动人家的好助手,好朋友。
“醴”是一种甜酒,“米巨”是古代的一种油炸供品,“米女”是古代的一种环形饼。都是敬神用的献供。
  古人多植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诗三百,有二十二处写到桑。古代中国,除了沧海,便是桑田。晋·葛洪《神仙传·王远》:“已见东海三为桑田。”“三为桑田”,可见中国桑林遍地之日久。阳城有“汤王桑林”祈雨的故事,晋城有程子“回望桑林”的遗迹。说明晋城古代是桑林遍地。
  此“桑”乃为干柴的代称。人们用干柴垒成塔状,中间塞些软柴禾,早上一点就着。上边蒙些柏叶,不但可有火星飞进,那浓浓的香味也醉人。
  因为晋城煤炭丰富,也有用炭块垒正火的,外边用炭块,里边用干柴与禾秸,烧起采通红,几天几夜,院子里都是温暖如春。
  初一五更,男人起床后把新衣裳穿戴整齐,差不多像《祝福》中鲁四老爷的样子。先放一个开门炮。然后洗手,点蜡烛,摆献供。
  家堂老爷的献供是一个大枣山,三个大杂献,一盘五个点心,八碗供--四碗油供,四碗水供。水供即菜供。
  佛爷,仙家,灶爷,财神爷,五谷神爷,老君爷,鲁班,孔夫子,都是一盘五个点心,也有只供一个点心的,献供的多少,丰瘠,要看家境而定。
  山神爷献一个面蒸的猪或一只面蒸的羊,也有献一只鸡以为牺的。
  门神献一只刺猬。龙王爷即水道,白虎神是磨,青龙神是碾,都是献一个枣花。
  祖先不可与神一起受享,等敬罢神,把献天地爷的供酌回来再献祖先。
  摆齐献供,点燃正火放三个炮。三声炮响是一种礼仪。三声炮响,神便会喜气洋洋地降临人间,与人共度新年,受领香烟。
  天地爷是满斗焚香,一炷炷的单香插得如满天星斗。除了满斗焚香,还有一个香炉焚“炉香”。所谓“炉香”,就是把大约百十来炷单香为一束,一起点燃,插到香炉里,香烟袅袅,橙红色的火焰会如新生命般跳动。
  家堂爷,佛爷,仙家,灶爷,财神爷,五谷神爷,老君爷,鲁班,孔夫子,都是三炷香。其他神位一炷整香。
  烧香的同时,要化“香份儿”。把锡箔叠成元宝,用黄表对角卷起来,一卷算一份,故名为“香份儿”。
  焚过香份儿,放鞭,让神热热闹闹喜喜欢欢过年。放鞭炮也与桃符一样,是为了驱邪。《荆楚岁时记》说:爆竹“以辟山臊恶鬼也。”《神异经》中说:山臊“在西方深山中,长尺余,犯人则病,畏爆竹声。”其实,这种说法早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放鞭炮只是为了敬神,当然也有图热闹、红火、吉祥如意的意思。
  要点正火时,叫孩子们都来看正火,看敬神,给神磕头,提个小小的红灯笼,到处抢鞭炮。正火点着之后,青烟袅袅,火光冲天,火星直冒,红光满院,柏树枝的香气格外让人心清气爽。孩子们特别喜欢火,会围着正火拍手,又跑又跳,又喊又笑,小脸一张张映得通红。朝气与喜气充溢在整个院子里。
  焚起香,放过鞭,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穿戴齐楚,给神磕头。
  古人很相信大自然,崇敬大自然。他们会告诉孩子,大年初一早早地去搂住椿树喊:“椿树娘,椿树娘,你长高了做大梁,我长高了领衣裳。”希望椿树与孩子一起长高。
  放鞭炮的纸屑与烘正火的灰烬,要保留五天,等过了“破五”才可清扫。
  高平、沁水、陵川一些地方,与晋城的高都,初一早上吃“软饭”,喝“头脑”。软饭,即人们常说的腊八粥。但晋城人不叫粥,做的稀稠度也的确不是粥状,比起粥来要稠得多,叫软米饭。“头脑”,是用粉条、豆腐、豆芽、海菜、芝麻、胡椒粉、干粉或小粉,做成的“糊辣汤”。
  大箕方圆早上吃饺子,吃翻鏊(油馍的一种,比油馍厚),饺子的意思是全家人应该包成一个团,不要把日子过散了。翻鏊也如高都的油馍,意思是翻个身,把过去的穷日子翻成富日子。
  也有大年初一早晨吃拉面的,意思全家互相拉紧点,不要丢了一个。
  家境好的人家要饮屠苏酒。“屠苏”是酒名,即如现世的“竹叶青”、“剑南春”。《幼学琼林》中说:“元日献君以椒花颂,为祝遐龄;元日饮人以屠苏酒,可除疠疫。”这就是饮屠苏酒的目的。北宋时期“矫世变俗之志”的政治革新家王安石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封建社会,长幼尊卑,次序极严,但大年初一饮屠苏酒,却是以先少后老的次序,其用意在于新春开元,少年得岁,意味着成长,值得庆贺;老年失岁,意味着衰老,小心陪着。唐五代诗人顾况在他的诗中说:“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苏轼也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少年人应如唐朝诗人裴夷直诗中所说的那样:“自知年几偏应少,先把屠苏不让春。”老年人则应该知道:“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吃过饭,父母要给孩子们派压岁钱,还要教孩子怎么拜年。让孩子们恭恭敬敬先去给祖宗牌位上香拜年,再给家堂爷上香,跪到家堂爷的桌子前,告诉父母说:“爹、娘,孩子给二老拜年呢。”父母会乐呵呵。
  给父母拜过年,出门去给族中长辈拜年,走在街上,见了街邻也要鞠躬,说一声:“叔叔,侄儿给你拜年啦。”长辈人则夸孩子说:“谁的孩子呀,有材料啊。”婆婆或者嫂嫂领上新媳妇去给邻家长辈拜年。同辈人见了面,抱一抱拳,互相说“拜年了!”“恭喜发财!”。

新春佳节,人们都显得温良、恭谨、彬彬有礼。礼,《礼记·礼器》说:“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孔子讲:“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按南怀谨先生解释说:这里包含着一种“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哲学”。都是让人“晓得立身,如何站得住,知道自己如何做人”。
  初二,闺女和女婿回娘家拜年;初三到姨姨家拜年;初四舅舅家或者姑姑家拜年。姑舅亲一般单日不拜年。初五全家人在家过“破五”。
  大都是大年三十晚上接祖先,有初五送祖先的,有到正月十五早上送祖先的,高都有初一晚上就送走祖先的。也有初一早上接祖先,初一晚上就送走的,到十六重接回来,当天再送走。送祖先,端上半碗汤面,俗叫“爷奶奶汤”,拿些金银箔楮,到路口烧掉,把爷奶奶汤浇在箔灰上。
  旧时代,年并不好过,所以才有了“年关”的说法。有这样一副对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不成事不成事事不成事事成
  有民谣说:“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小孩子却不知道大人们因度年关受了多少煎熬。担挑整整一冬,或者整整一年,才活揽下过年的几天好饭。过罢年,照样吃糠咽菜。所以民谣有:“过了初四五,照样还受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