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大问题》作者这样说

 爬虫爱书 2020-02-01

每一个迷恋大问题的哲学爱好者都无法拒绝作者顺畅的文字和对哲学真正的召唤。

——题记

《大问题》是一本哲学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大学本科哲学导论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作者为美国的罗伯特·所罗门。此书最大的优点是叙述生动,很吸引人,特别是能够吸引那些非专业人士的注意力。作者不是按照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说法,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的。也就是说,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引入哲学的殿堂。读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到思考的乐趣。

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大问题》作者这样说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还加了几篇附录,生动地讲解怎样写作哲学,哲学的规范、文体、风格是什么,以及一些基本的逻辑常识,这对学术写作的规范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作者介绍——

罗伯特·所罗门(1942-2007),是世界著名的哲学教师和讲演者,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一百周年纪念教授和杰出授课教授。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和加州大学执教。

出版过四十多本著作,其中包括《哲学导引》、《哲学简史》、《激情》、《在黑格尔的精神之中》、《关于爱》、《哲学底线》、《伦理学与卓越》以及《哲学的乐趣》等。

为了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梳理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哲学思维和生活意义方面的真知,哲学诗画特意精选了其中的思想金句,一起来学习感悟,透过自己,认识世界。

01

黑塞告诉我们,“人是一棵葱头”,它由数百层不同的皮(自我)所组成;而传统的观点则认为,人是一个桃,它的中心是一个坚固的核(灵魂)。然而,如果你剥掉葱头的外皮,你知道还会发现更多的皮;而当你剥到最后一层时,它就一无所有了,没有核、没有心、没有灵魂。存在的只是一层一层的皮,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的各种角色或众多的自我,这就是说,所谓自我根本就不存在。

02

最真实的东西的两个检验方式:1)其余事物都依赖于它的对象。2)本身不会被创造或毁灭的对象。

03

实在的最终成分是数。数是永恒不变的。

04

世界充满了变化,是完全不真实的。变化是实在的。人不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相信一切变化背后存在这一条永恒的原则。

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大问题》作者这样说

05

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日常的物质世界,一个不断生成的世界。二是纯粹的理式世界,永恒存在的世界。永恒的、非物质的世界,相比日常的物质世界,更为真实。

06

通过理性而非经验把握的真理,到最后其实在本质也只能由理性而非感官去发现。

07

当人们问及生活的意义时,他们头脑中所想到的往往正是这些外在于生活的超越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极为重要,甚至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而只是把它延后了而已。生活的意义问题不是那种需要或能够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的确,它更像是一则不可或缺的隐喻或是对生活的看法和洞察,从中你可以看出自己正扮演着何种特定的角色,有着哪些合理的期待。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对它的看法从多方面决定了你未来生活的走向。

08

在我们的社会中,好的生活往往被等同于成功。成功或许意味着金钱,但又不只是金钱,它还包括社会地位和值得尊敬(虽然它们经常是交织在一起)。还有一些对成功的奇特的曲解:例如,强盗有时会被当作非同寻常的成功者来崇拜,而不管他们的财富和地位是靠什么方式获得的;一些有创造力的人和隐士可能被当作成功者来崇拜和偶像化,尽管按照惯常的尺度来衡量,他们实际上完全失败了。

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大问题》作者这样说

在这里,我们必须再次注意,不要把人们口里说的好的生活同他们实际的生活方式混淆在一起。一些为了成功而努力工作的人会说,他们工作是为了退休以后的生活,为了保证自己能够过得快乐,或是为了有足够的钱阔绰地进行消费。但他们的生活却往往与此相反,当很久以后他们“达到预定目标”时,他们自己却已经劳累不堪、精疲力竭,以至于再也不能享受哪怕最简单的快乐了。

你可以说他们是成功上瘾者,就像有人成为金钱上瘾者一样,他们起初是为了得到其他某些东西而工作,但最终却只是为了那个东西本身而工作。和其他人一样,金钱上瘾者开始也是为了买房子、汽车和电视机赚钱,但最终却对钱产生了如此强的渴望,以至于仅仅是为了钱而工作;成功上瘾者为了安全、社会地位或者财富而工作,但最终却仅仅是为了成功本身而工作。

追求成功的生活是有问题的。当然,现实中总存在失败的可能,这是一则几乎可以用来反对所有生活方式的论证。不管怎样,失败的威胁不是一个拒绝某种生活方式的好的理由——问题在于成功自身的威胁。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许多成功人士在他们四十多岁或者五十多岁的时候,也就是当他们好像已经获得了自己毕生追求的东西的时候,却突然自杀了。为什么?因为一旦到手,他们的成功就被证明并不是他们日思夜想的东西。如果某种关于好的生活的观念让我们失望,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好的生活,更不意味着生活不值得过,它甚至也不意味着成功不值得拥有,或者成功是错误的。它只意味着,成功本身好像不能给我们带来好的生活。

09

我们努力摆脱某种东西的冲动往往比我们想自由地做的事情更加明显。热衷于反对什么东西是很容易的,以致你为奋斗的目标常常被忽略,或者成为某种类似“自由”这样的空洞口号,而根本没有考虑其内容。使这里的情况变得特别困难的是,许多人都认为,无论我们反抗的是什么,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在为我们自己而斗争,为赢得一次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机会而斗争。但正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看到的,什么算得上自我,这并不总是显然的。

如果我们把“自我”理解成一个孤立的个体本身,那么自由就倾向于指摆脱他人和社会的自由,无论我们想自由地做什么事情。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找到你自己”的自由往往是通过“抛开一切”得到的,换句话说,是通过纯粹的消极自由得到的;而如果我们把“自我”理解成一个社会实体,其存在完全依赖于我们和他人的关系,那么这里的自由就必然包含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孤独的人就一点也不自由了;再者,如果我们遵照佛教徒的观点,把“自我”看作一种幻觉,那么自由就倾向于指摆脱这种幻觉的自由,以及作为“佛性”的一部分去实现自我的自由;最后,如果我们把自我看作从根本上有意识的,那么自由就倾向于指意识的发展——这也是我们西方传统中最常见的意思。然而即使这说起来很简单,由于存在着多方面的意识,所以并不是所有意识都等同于我们的“自我”的。

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大问题》作者这样说

10

事物的形式就在事物本身当中。 构成最终实在的东西,实体,就是这个世界中的个别事物。由于人认知的局限,我们并不总能从个别实体把握事物本质。

11

多元论认为,世界有三种类型的实体:身体、心灵、上帝;上帝创造身体、心灵。

一元论认为,只有一个实体存在,即上帝。心灵与身体是同一实体的不同部分或不同属性,都是上帝的不同现实体现。

单子论认为,上帝创造许多实体,即单子。单子是非物质的,是某种类似于个体心灵的东西,有它的自由和自发性。单子不发生相互作用。上帝与宇宙等同,与之相分离并关注宇宙,确保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

主观唯心论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我们所能经验到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观念。

而目的论的世界观是这样的:世界最终有一个目标,并且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发展。 笛卡尔和牛顿认为宇宙是一台巨大的机器,依照自然的因果律运转展开,并且上帝为宇宙的创造设定了目的。而莱布尼茨认为宇宙中的所有单子都根据上帝的目的展开。

12

康德的两个世界都是非理性的。人的意志是非理性的,人的道理伦理观也含有非理性的因素。真实的东西是内在于人的一种狂暴力量,它让人拥有欲望和激情并驱使人行动。康德认为想要从意志的力量中解脱,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审美的超然境界,另一种是节制欲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