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十七世纪西方哲学之六:莱布尼茨4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11-05

十七世纪西方哲学之六:莱布尼茨4

从主观方面讲,莱布尼茨哲学的出现也有好些必要的条件。  

第一,莱布尼茨有十分充分的实践与历练经验。他虽然出生在德国,或者说他的文化的根在德国,但他却不是一个封闭型的学者,而是一个开放型的思想家。他最重要的一段成长经历,不是在德国而是在法国和英国。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莱布尼茨是了解和阅读了全部西欧文化的哲学人物。他一生总在游历,他不但对法国、英国、荷兰很熟悉,而且足迹几乎遍布所有欧洲大陆——足迹遍欧洲都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还希望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开阔眼界,传播文化。  

例如,他曾经主动要求来中国做" 传教士"。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确实引起他异乎寻常的兴致,而且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显示出他特有的天才。至少他对中国传统哲学中" " 这个概念的理解,就比许多到过中国的真正的传教士来得更其高明。他认为" " 是中国思想中的" 第一义"。他说:" 为什么不也说' ' 即是我们的' ' 呢?这可说是万有的第一与最后理则,也甚至于是万物的可能性所在处,是物内附有的万善所出之源,是第一智力;即是古希腊哲学家们……与古罗马哲学家们称为Nous(希腊文)及Mens(拉丁文)的。"他对中国的一切似乎都有兴趣,而且收集有关中国的各种文化信息也是不遗余力的。实在说,如果没有这样的经验和历练,纵然有莱布尼茨式的天才,却绝难有莱布尼茨式的渊博与深刻。  

第二,莱布尼茨一生为学,特别重视收集各种知识信息与相互交流。他大约是人类历史上和各类专家通信最多的人物之一。而且他的信——至少从已经发表的来看——很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或文献价值。他写信如同写论文,而他的论文也颇有些书信体的意思。比如他最著名的著作《人类理智新论》就是用对话体写成的。一些欧洲著名人士与他的通信大都坚持许多时间,有的甚至连续数十年不间断,直到他去世,这种信息往来才不得不终止。和他通信的主要人士包括:  

与数学家贝尔努依的通信,这些信主要讨论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通信时间始于1694年,于1716年他逝世时止。  

与神学家鲍斯经的通信,这些信主要讨论实体和圣体转化等神学问题,其通信时间自1706年至1716年止。  

与科学家布尔盖的通信,这些信主要讨论哲学和生物学问题,通信时间自1714年至1716年止。  

与物理学家拉克拉的通信,这些信主要讨论时间与空间以及他与牛顿的分歧问题,通信时间自1714年至1716年止。  

与大主教鲍修埃的通信,这些通信主要讨论神学与宗教问题,其通信时间共有25年之久。  

不仅如此," 有几年,莱布尼茨确实是同时和数百人通信,几乎是无所不谈,例如,谈论科学、数学、法学、政治学、宗教、哲学、文学、历史学、语言学、钱币等以及人类学等等。他保存这些信件成了癖,有1500多封信被他保留下来。" 通信之外,他一生曾经历好几次大争论,其中以与牛顿及牛顿的狂热支持者的争论最为著名;但他对洛克哲学的批评同样占去他很多精力。他的《人类理智新论》之所以用对话体写成,也和他特别喜欢讨论问题的习惯有关。  

以这样的形式和方法丰富、磨合、提炼与展示自己的学识的人,实在世所罕见。在17世纪的哲学家中,他是独自一人,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哲学家中他也是极富特色的" 这一个"。此所以莱布尼茨可为莱布尼茨者也。  

第三,莱布尼茨具有极适合进行学术研究和科学思考的心理结构与个性。莱布尼茨的研究专家罗斯评价他说:" 莱布尼茨一生被这样一个不可能实现的野心所支配,那就是他企图在理智和政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出人头地。令人惊异的不是他经常失败,而是他已经取得的如此之多的成就。他的成功在于呕心沥血的工作,善于吸收他人的思想,以及对他自己心灵的极度信任的一种罕见的结合。无论何时,只要他抓住一个新课题,他就查阅所能找到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材料,但是他并不屈从于传统的观点和假设。" 这段话讲了好几层意思,而这好几层意思,没有一层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他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欲望——" 为不可能实现的野心所支配" ,渴望在" 各个领域都出人头地"。这实在并非一个缺点——对政界人物可能是缺点,对学界人物则不然——而是一个特点,把这个特点换成现在中国人的语言,就是具有强烈的强人意识。你先莫说是否能成为强人,但先该有这种意识。连这点意识都没有,怎么能成功。纵然有些小见识小成就也是瞎猫捉住了死老鼠。  

其次,他有一股不怕失败的顽强风格——" 令人惊异的不是他经常失败,而是他已经取得的如此之多的成就"。一面是经常失败,一面是成就极多,说明他是一个不怕失败的人。唯有不怕失败,才能取得胜利,心理上惧怕失败的情绪正是通往胜利的一扇铁门。  

再次,他有一种上佳的心理组合方式——一是" 呕心沥血" ,二是善于吸收他人思想,三是对自己充满信心。三者能其一,便是一大幸事,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人员大有望矣。莱布尼茨居然三者尽得又能把它们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心理品性,倘不成功,天理不明。  

又次,莱布尼茨是个天才,天才者何也?特别聪明特别有创造力者之谓也。一方面尽可能多的占有材料——" 查阅所能找到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材料" ;一方面独立思考——" 并不屈从于传统的观念和假设"。过去批判天才论,认为只有实践是最重要的,大脑不过是个加工厂而已。殊不知加工厂也有好有坏,有的出精品,有的只出次品。马晓春就是围棋天才,科马内奇就是体操天才,贝利就是足球天才,乔丹就是篮球天才。谁不相信天才,让这几位换个位置,看看会是什么结果。天才总是有的,如果认为只要通过努力,什么人都可以凭勤奋而成功,其反证就是绝大多数人都是懒汉——你没成功因为你懒。否则为什么你老人家画了40年画还画不过拉斐尔,拉斐尔一生才活了30多岁嘛!为什么你打了20年球还不如庄则栋,庄则栋18岁就成了世界冠军。莱布尼茨12岁就掌握了拉丁文,20岁时就有了" 普遍符号系统" 的设想,28岁才开始接触现代数学,30多岁就完成了微积分的主要发明。  

这不是天才是什么?(充分有效的)历练+(丰富实用的)信息+(优秀的)心理品性=(成功的)莱布尼茨。  

这样说,可以吗?

3.莱布尼茨哲学思想考析  

莱布尼茨是个大思想家,大思想家也者,即内涵非常丰厚不能简显直白理解的思想人物之谓也。所以大凡够得上这个档次的人物,直解不易,简释也难。虽然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会对他们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的影响和魅力却能保持久远,虽久远而不衰。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若细而论之,可写10本专著,要而言之,可写10篇专文。此外,只能就其主要之点——以现代哲学史和一个中国人的眼光所看到的几点做些简要的介绍。

(1)关于单子论  

《单子论》是莱布尼茨的一篇哲学论文,全文译成汉字约12700 字,是篇小小的文章。然而其地位却十分重要,其内涵亦十分丰富。了解莱氏哲学,以此为入门,既便捷又有效。  

讨论《单子论》之前,应该对这个时代的世界观作几句简要的回顾。中世纪哲学以神学——《圣经》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上帝缔造一切,既造人,也造物——自然界,这无疑是哲学的悲哀。也是《圣经》的悲哀。文艺复兴以后的哲学人物,开始用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先是人文主义,后是理性哲学。  

培根的办法是将科学与神学分开,请它们各司其职。霍布斯则是第一个站在人的立场对待国家的思想家。笛卡尔承认上帝,但要思索——我思故我在。可惜他的哲学体系是二元论的,一半归于上帝——形而上学,一半归于科学——物理学。斯宾诺莎肯定实体的自因作用,认为无限者不变,有限者可变。  

可以说,自培根以来,几位学人一步一阶,各有建树。笛卡尔的缺点在于二元分裂;斯宾诺莎的缺点在于实体理论过于空疏。莱布尼茨则以新的视角,解释世界的变化,这就是他的单子论。他的观点是一元的,又是严谨的,是演绎的,又是体系完备的。他认为上帝对世界早有安排,这就是他的" 预定和谐" 说;他认为世界总在变化,这就是他的单子论的能动特色;他认为单子无窗、无体,这是他的哲学无法走出的逻辑误区:他承认上帝是世界的立法者,这是他哲学的历史局限。在这些方面,他又比不过霍布斯,也比不过斯宾诺莎。  

《单子论》共分90个小题目,每题一议,前呼后应,逐层演绎,丝丝入扣。第一条,先给单子一个定义,这定义十分紧要。  

他写道:" 我们这里要说的单子不是别的,只是一种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 这定义中,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单子的特别的性质——它是一种单纯的实体。所谓单纯的实体即" 没有部分的意思"。那么,什么叫作没有部分呢?该文的第2 、第3 、第4 、第5 四条给予逻辑推理式的层层解释。简而言之,就是不能分解的实体。首先,它不是复合物。因为既名复合就不够单纯。  

一个水果有皮有肉,不单纯了;一道算题,有加有减,又不单纯了。其次它没有" 部分" ,因此无法分解。庄子所谓" 一尺之垂,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至少对单子绝对不适用,因为它根本就没有部分,即使一千分之毫米也没有,一万分之微米也没有,那里谈得上" 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呢。再次,它也不容分解,你既不能用物理方式分解它,也不能用化学方式分解它。最后,因为它具有上述种种特性,所以也就不能想它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产生出来。  

单子真正奇妙,不能分不能解又不能自然地产生,那么这样单纯的单子,就是一种无形无态无色无影无量无度的神秘物了。那么,这种神秘物它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于是,莱布尼茨告诉我们,由于如上种种," 单子是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失的,这就是说,它们只能通过创造而产生,通过毁灭而消失,至于复合物则是通过部分而产生或消失的。" 很显然,这里讲的创造和毁灭,绝不是常人、凡人、平庸如我辈者可以考虑的了。这里的创造乃是上帝的创造,毁灭乃是上帝的毁灭——唯上帝能生之,唯上帝可亡之。但是,如果这样单纯地理解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便又错了。他的单子学说,远非如此简单。一方面,他的立论基础是神学式的- - 单子是一种唯有上帝才能创造出来的特殊的实体;另一方面,这种实体又不是物质,而且绝非静止不动的:一个实体不能没有行动,甚至没有一个形体没有运动。  

不仅如此,单子与单子也有不同。它们虽然都在运动,但却并非处在同一级次上。在他看来,单子也有" 知觉" ,而知觉也有级次。因为它们的知觉级次有别,它所造成的后果大不一样。最低一级的只不过有点" 微知觉" 罢了,高一点的则具有比较清晰的知觉而且有记忆伴随着;再高级的不但具有意识,而且还有理性和精神。那么,最低级的就是无生命的东西,高一级的即是动物,再高一级的就是人,比人更高级的那就只有上帝了。  

这也等于是说,单子虽然没有" " 的差别,因为他不具有广延等物质属性,但它却有" " 的差别,因为其质不同,才形成不同级次的内容。  

非但如此,单子不仅具有" " 的区别,而且单子之间互不相容。它们虽然是能动的,却又是相互独立的。他说:" 单子没有可供出入的窗子。" 所谓没有窗子,即" 不论实体或偶然,都不能从外面进入一个单子。" 然而,它们固然不能彼此进入,却不等于它们彼此间没有联系。恰恰相反,这些单子不仅彼此相互联系,而且所有的单子,都处在相互和谐的状态。  

而这种和谐的状态,也唯有具有充满性的上帝才能决定它。于是,莱布尼茨就称这种和谐为" 预定和谐"。一是无形无态无度无量;二是具有能动性质;三是唯有上帝可毁可造;四是单子无窗,彼此不能进入;五是和谐前定。这5 条构成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既反映了他哲学的先验论性质,又在这种严密的演绎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些内涵,也曾引起马克思、列宁、费尔巴哈的重视,有些论点还得到他们的肯定和称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