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侄森伯,患发热面赤,渴而微汗。孟英视之曰∶春温也。乘其初犯,邪尚在肺,是以右寸之脉洪大,宜令其下行,由腑而出,则可霍然。投∶知母 花粉 冬瓜子 桑叶枇杷叶 黄芩 苇茎 栀子等药,果大便连泄极热之水二次,而脉静身凉,知饥啜粥,遂痊。设他人治之,初感总用汗药,势必酿成大证。□ 濮树堂室, 怀妊五月, 患春温。 口渴善呕, 壮热无汗。 旬日后, 始浼孟英视之。 见其烦躁谵语, 苔黄不燥, 曰∶ 痰热阻气也。 病不传营, 血药禁用。 试令按其胸次, 果然坚痛。 而大解仍行, 法当开上。 用 小陷胸汤加 石菖蒲、枳实、杏仁、贝母、 竹茹、郁金、栀子、连翘等药,芦菔汤煎服。 服二剂,神情即安。 四帖后,心下豁然。 然心腹如烙, 呕吐不纳。 改投大剂甘寒,加乌梅, 频啜,渐康。 秋间得子亦无恙。 □ 姚令舆室, 素患喘嗽, 而病春温。 医知其本元久亏, 投以温补, 痉厥神昏, 耳聋谵语, 面青舌绛, 痰喘不眠。 皆束手矣! 延孟英诊之, 脉犹弦滑。 曰∶ 证虽危险, 生机未绝, 遽尔轻弃, 毋乃太忍。 与∶ 犀角 羚羊角 元参 沙参 知母 花粉 石膏 以清热息风,救阴生液。 佐∶ 苁蓉 石英 鳖甲 金铃 旋复 贝母 竹沥 以潜阳镇逆,通络蠲痰。 三剂而平。 继去犀角、羚羊角、石膏, 加生地黄, 服旬日而愈。 仲秋, 令舆病, 竟误服温补, 数日而殒, 岂非命耶? □ 许芷卿, 亦精于医, 偶患外感, 即服清散之药, 而证不减。 或疑其非春温也, 邀孟英质之, 诊脉迟涩, 二便皆行, 筋掣不眠, 畏寒能食, 喉舌皆赤。 予大剂清营药, 数服而瘥。 弘:卫有风寒,营有郁热 □ 迨夏, 两腿患疥, 外科治之, 久而不愈。 孟英谓∶ 因其平昔善饮, 蕴热深沉, 疡科药亟宜概屏, 令以雪羹汤送服当归龙荟丸, 果得渐瘳。 □ 陈建周令郎, 患春温, 初起即神气躁乱, 惊惧不眠, 两脉甚数。 孟英谓∶ “温邪直入营分也”。 与神犀丹佐紫雪, 两剂而瘥。 夏间, 吴守旃暨高若舟令郎, 胡秋纫四令嫒, 患温, 初起即肢 妄言, 神情瞀乱。 孟英皆用此法, 寻即霍然。 孟英曰∶ 世人每执汗解之法, 为初感之治。 孰知病无定体, 药贵得宜, 无如具眼人稀, 以致夭枉载道。 归诸天数, 岂尽然哉? □ 王皱石广文令弟, 患春温, 始则谵语发狂, 连服清解大剂, 遂昏沉不语, 肢冷如冰, 目闭不开, 遗溺不饮, 医皆束手。 孟英诊其脉, 弦大而缓滑, 黄腻之苔满布, 秽气直喷。 投∶ 承气汤加 银花、石斛、黄芩、竹茹、 元参、石菖蒲, 下胶黑矢甚多。 而神识稍清, 略进汤饮。 次日, 去芒硝、大黄, 加海 、芦菔、黄连、石膏, 服二剂 而战解肢和, 苔退进粥, 不劳余力而愈。 □ 继有张镜江邀(孟英)治叶某, 又钱希敏之妹丈李某, 孟英咸一下而瘳。 惟吴守旃之室, 暨郑又侨, 皆下至十余次始痊。 今年时疫盛行, 医多失手, 孟英随机应变, 治法无穷, 救活独多, 不胜缕载。 □ 翁嘉顺, 亦染温病, 初发热, 即舌赤而渴, 脉数且涩。 孟英曰∶ 非善证也。 盖阴虚有素, 值此忧劳哀痛之余, 五志内燔, 温邪外迫, 不必由卫及气, 自气而营。 急予清营, 继投凉血。 病不稍减。 且家无主药之人, 旁议哗然, 幸其旧工人陈七, 颇有胆识, 力恳手援。 孟英曰∶ 我心肠最热, 奈病来颇恶, 治虽合法, 势必转重。 若初起不先觑破, 果已殆矣。 吾若畏难推诿, 恐他手虽识其证, 亦无如此大剂, 车薪杯水, 何益于事。 吾且肩劳任怨, 殚心尽力以图之。 病果日重, 昏瞀耳聋, 自利红水, 目赤妄言。 孟英惟以晋三犀角地黄汤 加银花、石膏、知母、石解、 栀子、贝母、花粉、兰草、 菖蒲、竹沥、竹茹、竹叶、 凫茈、海 等, 出入互用, 至十余剂, 舌上忽布秽浊垢苔, 口气喷出, 臭难向迩, 手冷如冰, 头面自汗, 咸谓绝矣。 孟英曰∶ 生机也。 阴虚而热邪深入, 余一以清营凉卫(血)之法, 服已逾旬, 始得营阴渐振, 推邪外出, 乃现此苔, 惟本元素弱, 不能战解, 故显肢冷, 而汗仅于头面, 非阳虚欲脱也。 复予甘寒频灌, 越三日, 汗收热退, 苔化肢温。 此病自始迄终, 犀角共服三两许, 未犯一毫相悖之药, 且赖陈七恪诚, 始克起九死于一生, 继以滋阴善后而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