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BBP专题】左束支起搏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

 佳鸽 2020-02-01

背    景

针对不可逆原因所致的症状性心动过缓,心脏起搏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近50年来,传统右室心尖起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该起搏方式可引起心室电与机械不同步,存在增加心衰、二尖瓣功能不全和房颤风险。而右室其他位点起搏,例如间隔或流出道,也没有优于右室心尖起搏。生理性起搏的概念应运而生,而希氏束起搏(HBP)是最常用的术式。

但HBP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包括起搏阈值高、R波振幅低、植入过程中对希氏束造成损伤等,而左束支起搏(LBBP)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那么,LBBP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手术成功率、安全性、起搏心电图特征以及中期预后如何呢?近期,来自阜外医院的研究团队在《Heart Rhythm》期刊上发文,探究了LBBP在症状性心动过缓患者中的应用,结果值得大家借鉴。


该研究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入院行起搏治疗的症状性心动过缓患者,术中使用LBBP起搏电极进行单极起搏并且进行记录,寻找合适的位点并且植入电极(图1)。LBBP分为选择性和非选择性LBBP。选择性LBBP的定义:(1)起搏钉与心电图QRS波之间存在等电位间期;(2)起搏钉-QRS间期近似于左束支电位-QRS间期;(3)局部心室电位分离。非选择性LBBP的定义:(1)起搏钉与心电图QRS波之间无等电位间期;(2)局部心室电图显示局部心肌组织被起搏信号直接夺获(融合电位)(图2和图3)。出院前和术后3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并且记录相关数据。

研究共纳入87名症状性心动过缓患者(表1),LBBP的成功率为80.5%(70/87),另外17名接受右室间隔起搏。LBBP失败的原因为导线无法成功到达室间隔左侧。LBBP导线植入过程中,心电图QRS波形呈现特征性改变,从左束支阻滞图形变为右束支延迟,表现为V1导联的切迹逐步发生变化(图4)。LBBP患者中80%的心电图QRS时限小于120ms,66%的患者记录到左束支电位,78%的患者记录到左束支损伤电流。在选择性LBBP患者中,起搏钉-QRS间期与左束支电位-QRS间期类似(28.0±5.0ms vs. 25.6±4.7ms)。而在非选择性LBBP患者中,未出现QRS延迟。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完成出院前随访,47名患者完成术后3月随访,随访过程中起搏阈值保持低水平、R波振幅升高且起搏阻抗逐渐降低(表2)。

该研究结果提示,LBBP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是安全可行的,在达到生理性起搏的同时,具有起搏阈值低以及R波振幅高的特点。但该方法的长期临床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新理念,新技术,新选择,相信随着器械的革新和经验的积累,LBBP会在起搏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图1  透视图显示右心室内两根起搏电极,一根位于希氏束区域,另外一根用于LBBP。A:第一根起搏电极(希氏束电极)位于希氏束区域;B:植入前第二根起搏电极(左束支电极)在右侧室间隔;C:左束支电极头端垂直于间隔;D:植入后左束支电极在左侧室间隔(左束支区域)。RAO=右前斜,LAO=左前斜。

图2  示例:窦房结功能不全患者LBBP时的12导联心电图和腔内图。A:窦律下左束支电位(红色星号);B:选择性LBBP呈现局部心室电位分离(黑色箭头);C:非选择性LBBP呈现局部心室融合电位,无心室电位分离情况

图3  术后选择性LBBP和非选择性LBBP的12导联心电图。A:选择性LBBP,无局部心室融合波(红圈);B:非选择性LBBP,有局部心室融合波(红圈)


图4  电极植入过程中,12导联心电图提示V1导联切迹形态逐渐发生改变。

表1  患者基线资料

表2  起搏参数





文献来源

PMID: 31125667

审    校:杜先锋

编    译:王彬浩

编    辑:方任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