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中医正言 一个临床医生的中医之路

 hyxz_ljf 2020-02-01
为中医正言 一个临床医生的中医之路

一、中医经典之书之伤寒论

中医界,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原于他著的《伤寒杂病论》作为四大经典医书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伤寒杂病论问世之前,中医的方和理论没有有效的结合起来,《黄帝内经》只是本理论书,并没有载入方剂。伤寒论中所载入的方,并不是张仲景原创,主要来源于《汤液经》和其他地方收集来的方剂,通过八纲,六经辨证将方剂和理论整合到了一起,也为后世时方,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张仲景以后的大部分中医大家,包括温病大家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无一不是经方高手。

一 伤寒论内部的主要流派细分:

伤寒派内部主要分为两派,一种是纯方证派,另一种是伤寒内经经络脏腑五运六气结合在一起的杂家派。

国内近代一些有名望的方证派代表人物:胡希恕,陆渊雷,黄煌。日本经方派称为古方派,代表人物吉益东洞,汤本求真,大塚敬节等

日本的经方是在唐代时期中医传入日本,后吉益东洞出现以后,以他为代表的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日本古方派。汤本求真写了一本书《皇汉医学》,大塚敬节本是西医,后拜师在汤本求真门下,学习古中医,最终成就了一代伤寒大家。

中国的胡希恕陆渊雷黄煌他们的方证辩证体系的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这种中医思想虽然不能代表中医的全部思想,但也算剑走偏锋,为中医谋了一条出路。就像小说《笑傲江湖》华山派的剑宗,纯招式,没有内力,方证派主张《伤寒论》《金匮要略》不在依附在《黄帝内经》的庇护下,不在用内经经络脏腑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去解释伤寒论,他们的思想主要来自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病机,最后是方证,独成一派,我个人认为把他们的学术思想称为中医界的西医。胡老主张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伤寒派的另一大代表人物:刘渡舟 郝万山 姚何生 姚梅龄,李培生,陈亦人 倪海厦等就是传统经方派,都是以内经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行气化去解释伤寒论。

这其中的一个偏支,清代黄元御先生融合了四大经典内容,结合易经中河图的圆运动的理论,著《四圣心源》后续代表人物,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李可中医,擅长治疗中医危难病。

以上这些都是中医界响当当的人物。他们无论走的路是啥样的,但最终他们的结果大同小异。中医无论百家争鸣,各家学说。同一病人,十个医生十个看法,十张方子,但最终核心都是调节人体的平衡。

为中医正言 一个临床医生的中医之路

二、我的中医之路

我学中医五年(2014年开始接触的中医),接触的搞伤寒论的他们的学术,郝万山,刘渡舟,胡希恕,倪海厦,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伤寒论解释》。

最开始我是看的医宗金鉴,好开心,一本书可以通吃了,后面看了点,注解也是文言文,看的心累,后来就转头郝万山门下,作为一个临床医务人员,郝万山讲的伤寒论还是能懂点,当然也不是全懂,基础不牢靠,看的直晕乎,郝万山看完后,我还是走了学院派路线,《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先把基础打打牢靠。在这基础上后来又把《金匮要略》《温病学》给过了一遍。《黄帝内经》看了一部分,难度比较大,看不下去了。

到了这里,跟我原来没有接触过中医相比,对于病人的问诊变仔细了,因为中医要考虑的问题比西医要细致。原来有些没想明白的地方,通过中医的理论去想,就弄明白了,一个看病的整体观大局观会加强。

学了这么多,我能不能完全用中医去看病?感觉会有点吃力,套套经方时方,这个其实相对来说,难度不大。中医最大的困难,是难在精细辩证,很多中医药大学毕业,甚至博士,理论顶呱呱,一到临床就感觉无从下手大有人在。感叹学中医的难度。

为中医正言 一个临床医生的中医之路

三、我的中医案例:

学了这么多年的中医,其实真正开中药方剂的不多。第一个案例是个头晕病人,当时真好在学习jt叔叔谭杰中的伤寒论偷偷教,感觉这个病人,就是里面说的脑虚头晕,当时学中医的时候,其实才三两个月之类,因为之前病人一直靠输液,但疗效一直不是太好,我给人家开的防眩汤,前后吃了一星期多,根据病人自己描述,效果很好,这前后两年,没有再因为头晕去输液过。当然这个对于我后面去坚持学中医的路,奠定了坚实的信心基础。

第二个是发热呕吐,同事家的女儿,4岁样子,当时测血象一万八,这在很多临床医生,到达这个情况,基本都是输液治疗,我给人家开的小柴胡颗粒,没开汤剂,同时还是弄了点抗生素吃吃,毕竟血象很高。吃了一天体温明显下降,三天基本解决问题。

第三个是个高血压病人,吃两个降压药,还控制不好,我看病人舌苔又黄又腻,我给人家弄了点龙胆泻肝丸,中成药,一个星期,不但减了一个降压药,还血压控制良好。比较神奇的,当然,龙胆泻肝汤,有致肝衰竭的例子,所以不敢叫人家继续吃了,水平有限,我也没治愈高血压的本事。吃出问题出来得不偿失。

后面我给大家讲下,对如何学习伤寒论,如何学习中医,我自己的理解,喜欢的关注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