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人体的情绪变化与气血功能活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中医理论中,气与血是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气对于人体脏腑组织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于人体脏腑组织具有濡养作用,而气血则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在脏腑组织和气血本身发生病变或功能紊乱,其气血功能有所偏亢偏衰时,则同样影响情志活动,出现异常的情志反应。如果某个人肝之气血发生紊乱,那么他将会出现烦躁易怒或恐惧不安、哭笑无常等症状。一般来说,本脏气血有余偏盛,则表现为本脏之情志反应强;而本脏之气血不足,则表现为母子之脏或相侮之脏的情志反应,如肝(木)是肾(水)之子,肝血虚,会累及肾,症状表现为恐惧不安(肾的症状)。 调养七情有妙招 01 “控怒”得长寿 古往今来,很多长寿之人情绪养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宽容大度,遇事不怒,他人气我我不气,少生气发怒,可保健康长寿。如果经常狂躁暴怒,怒伤肝,肝主疏泄且主藏血,若持续时间过长,势必引起气血不和,经络受阻,脏腑功能失调。生气发怒还可能导致高血压和对心脏的伤害,增加心肌梗死、猝死等的风险。 02 “戒骄戒躁”心和顺 急躁可以导致愤怒、忧愁、悲哀。中医理论认为,一个人思想上安定祥和,体内的真气就和顺,精神也内守而不耗散,外界的邪气不能侵犯人体。 当一个人焦躁时,心理失控,削弱了人体的免疫功能,病邪便趁虚而入。所以,身体弱、抵抗力差的人更应戒躁。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选择淋浴能让自己浑身轻松,或外出欣赏美景散心,以调节不良情绪。 03 一吐为快可解悲 春秋时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发眉皆白,悲伤过度真能导致如此大的变化吗?中医的情志养生告诉我们,悲伤时,不要独自咽泪,应当学会寻求安慰来避免对身体的影响。 04 何以解忧,唯宽心也 古人曰:“衣食足则形乐而外实,思虑多则志苦而内虚。”告诫人们遇到令人忧愁之事时,应当保持情绪的稳定,不要杞人忧天、操心过度,心胸要开阔。“一笑失百忧”,经常看看喜剧片,听听轻音乐,逛逛公园,转移思虑,忘却愁事;用开朗、乐观的态度消解哪怕积累了万古的愁怀。何以解忧,唯宽心也。退一步海阔天空,豁达人生,眼光看远一些,小事不必计较。 05 有泪尽情流,疾病自然愈 哭泣在社会的认知里,经常被当做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或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现,总之,很多人都不喜欢哭泣。其实,适当的哭泣对身心是非常有好处的。哭泣是情感的宣泄,想哭的时候,不必忍耐,此时将眼泪及时排出,不仅让你身心放松,更能给身体和心理排毒。所以,不要“强颜欢笑,把泪吞”!适时的哭泣也是勇敢的表现,对于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 保持心态平衡,这就要求人们适当劳逸,和情感,节嗜欲,慎起居,以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可见,要想有一个好的身体,除了体育锻炼外,自身修养至关重要。年轻人情绪波动较大,倘若不以宽阔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和应有的理智去克制,而一味地纠缠在无故的烦恼之中,那后果将有可能是不堪设想的,像周瑜那样的悲剧也还会重新出现。老年人要积极消除焦虑情绪,最关键的是保持乐观的情绪。“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当遇到不良的生活事件后,要正确对待,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