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平,为秦县,在今辽宁省辽阳市附近。 按史书记载:
如上,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后,设辽东郡,治所为襄平。到汉初,则改其为襄平侯国,由烈士纪成之子纪通受领。 纪氏,在先秦时期来源广泛,故而难以辨别出其来源。 再根据《史记》中记载,纪成最初是在刘邦起兵之时就加入到其麾下了:
这里的“兵初起”,应该是泛指秦二世元年到秦二世三年这段时间。至于是具体哪一年哪一天,无考,只能说就是在此期间,纪成以将军的身份跟随刘邦攻灭秦国。 另外从其记载的“从击”二字中,就可看出纪成其人于刘邦的重要性。且其又是将军的身份,则也能看出在当时的刘邦集团中,纪成的地位非常人可比。毕竟,至少曹参和周勃那时还不是将军。
而后纪成则随刘邦入汉,又参与了定三秦之战,其中功绩可比平定侯。 关于这一点,笔者无法解释,因为平定侯其人不仅封侯时间非常晚,而且其记录中也无很特殊的表现。当然,如果说是再结合上平定侯可能为项涓的记录,那么这就又和项氏宗亲联系上了,如此,平定侯其人的功绩可能就要重新评估了。 所以很有可能,纪成也是参与汉军平定三秦之战的关键人物。 当然,还需要再看另外一条记录:
内容很简单,就是指的纪成参与好畤之战,战死。 而好畤之战,自然就是指的汉军定三秦之战。 按照史书关于好畤之战的记录:
从这里可以清晰的看到,刘邦定三秦之战,是从陈仓开始,而后章邯军败,并退到好畤。再从“止战”二字中,则可以看出当时汉军与章邯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并且也是经历了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其后章邯再次败退后,才退到废丘,由此雍国才算基本平定。 所以说,刘邦定三秦之战,好畤之战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役。 再根据其他有关好畤之战的人物的具体记录(下面就不标注全部记录了,只是简单说明一下):
从这里三人的记录中就可以理清楚好畤之战的具体过程: 首先,汉军应该是在好畤南与章邯军发生激烈交战,而后在击败其后,包围好畤城,但却无能攻下。其后在肃清好畤周围一带的章邯军后,章邯军统帅章平遂出城逃走,而后,好畤城遂下。 在其中,周勃的功劳应该是最大的,毕竟史书中记录是“最”。又因为此时曹参和周勃都已经是将军了,所以他们应该是负责前线指挥的人员,而其中周勃应该是前敌总指挥,所以说其功劳最大。至于曹参应该是先锋将军,所以率先在好畤南与章邯军开始交战。另外樊哙则是具体冲锋陷阵的人,所以在先登攻陷好畤后,随即就被刘邦升迁为了郎中骑将。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按照以上的记录,汉军进攻章邯军,说是势如破竹,应该不算过分吧?那么将军纪成又是怎么战死的呢? 所以说,真实的汉军与章邯军的交战,应该至少不是表面上显示的那么顺利。 尤其是在《高祖本纪》中记载的“止战好畤”这一条记录。恐怕纪成战死,应该就和这四个字有关。 那么再还原一下,当陈仓之战汉军大破章邯军后,是发生了什么事件才能让章邯在好畤迅速拉起一道勉强挡住汉军的防线呢? 如此,其中最大的可能,或许就是纪成的战死了。 再按照纪成之前跟随刘邦反楚之时便是将军的记录,那么其人在反攻三秦中的角色,或许要更加重要。而这种重要性的表现形式就是,会因为其人的战死而影响汉军的整体进攻态势。 由此,笔者猜测,按照纪成当时的地位,以及事后刘邦对其的封赏态度来看,恐怕其人才是真正的汉军前敌总指挥。 所以,综合上述内容,笔者遂做出下面这一系列假设:
当然,以上内容纯粹就是假设,但笔者并不觉得这就完全是没有可能的。 毕竟,汉军征战天下战死了那么多人,可最终也就只有那三人才为他们的亲人带来了封侯之位。 如战死荥阳的御史大夫周苛,汉庭封其子为侯;如功比舞阳侯的将军奚涓,汉庭封其母为侯。再加上本文的纪成。 显然,相比前两者来说,纪成的战死要更早,所以如果不是战死的更加悲壮,更加有意义,何以换来刘邦最后的如此怀念呢?
汉高帝八年后九月丙午日,纪通以其父功,受封列侯,号襄平。 虽然目前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纪通当年受封时的封赏如何了,但是应该是不低的。 另外再按照后期关于纪通的一条记录:
这里的襄平侯通显然就是纪通,那么按照其在此时坚决站到太尉周勃身边的记录,就可以看出,纪通之父纪成与周勃等人的关系应该是很不错的。所以,纪通才能如此拥戴周勃。而后,纪通也正是因为此功,增加食邑两千户,受赏千金。 显然,纪通当年受封之时的食邑,少说也是有个三四千户的,虽然还是不多,但也绝非一般封侯可比。 总而言之,这都能说明纪通之父纪成,确实是一位对汉庭影响非常大的将军。 所以,关于纪成,虽然汉庭并没有为其谥号,但是笔者还是想按照《逸周书》中的记载,为其谥号,庄: 兵甲亟作曰庄,澼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