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主
1、襄城公主,?—永徽二年(651年)
《新唐书》、《唐会要》、《长安志》、《昭陵图碑》、《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公主为太宗长女,下嫁萧锐,锐卒,更嫁姜简。永徽二年(651)薨,“高宗举哀于命妇朝堂,遣工部侍郎丘行淹驰骝吊祭,陪葬昭陵。”《昭陵图碑》于皇城正南第二排偏东(位高士廉墓西)标有“襄阳公主墓”,太宗诸女无封“襄阳”者,疑为襄城公主墓之误。据《旧唐书》,与公主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萧锐诸书俱有。据《旧唐书·萧瑀传》,锐为瑀子,嗣宋国公。“尚太宗女襄城公主,历太常卿、汾州刺史……永徽初,公主薨,诏葬昭陵,”《京兆金石录》有《萧锐碑》。
据诸书,从公主而葬者一人,为
卫州刺史萧守业,?—总章二年(669年)诸书俱有。萧守业为萧锐子。《唐会要》与《文献通考》俱作“萧邺”。《长安志》与《嘉靖通志》、《读礼通考》俱作“萧业”。《康熙通志》、《礼泉县志》作“萧守业”,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同。此从《新唐书》。诸书多列于“丞郎三品”,此从《礼泉县志》,以从葬视之。《京兆金石录》有《卫州刺史萧业墓志》,总章二年立。已佚。
2、汝南公主,?—贞观十年十一月十六日(636年12月18日)
《长安志》、《昭陵图碑》、《嘉靖通志》、《康熙通志》及《礼泉县志》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公主为太宗第二女,而传世《汝南公主墓志》谓为“皇帝(即太宗)之第三女”,不知孰是。公主薨于贞观十年(636)十一月十六日,即长孙皇后葬后第四日。墓志虽无陪葬明文,而《昭陵图碑》有“汝南公主墓”,标在高密公主墓东,可知陪葬属实。具体位置待考。公主早薨,无祔葬 者。
3、南平公主
《唐会要》、《长安志》、《昭陵图碑》、《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公主为太宗第三女,下嫁王敬直,以累斥岭南,更嫁刘玄意。《昭陵图碑》标公主墓于皇城东,其西为临川公主墓,宜有所据。具体位置待考。据诸书,与公主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刘玄意,字深之诸书俱有。刘玄懿为刘政会子。《新唐书》及《康熙通志》作“玄意”,《唐会要》、《长安志》、《嘉靖通志》、《文献通考》、《读礼通考》及《礼泉县志》俱以“意”作“懿”,必有一误,此姑从《唐会要》。清代诸书俱以“玄”为“元”,盖因讳而改。《京兆金石录》谓公主与驸马都尉刘玄懿合葬有碑。已佚。
4、遂安公主
《唐会要》、《长安志》、《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公主为太宗第四女,下嫁窦逵。逵死,又嫁王大礼。《昭陵图碑》失标遂安公主墓。《京兆金石录》谓公主与驸马都尉合葬有碑。已佚。《王大礼墓志铭》近年已经出土,据志文中“公主薨逝,陪葬昭陵”及大礼卒后“迁厝于昭陵之近茔”等语,可知确系与公主合葬。其墓在礼泉县烟霞乡山底村沟东村北约100米处。据此,与公主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王大礼,字仪, 隋大业九年(613年)—唐总章二年二月二十六日(669年4月2日)诸书俱有。王大礼为隋著作郎王朗之子。
5、长乐公主李丽质,武德四年(621年)—贞观十七年八月十日(643年9月28日)
《唐会要》、《长安志》、《昭陵图碑》、《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公主为太宗第五女,为长孙皇后所生。下嫁长孙冲。公主墓位于礼泉县烟霞乡陵光村中岭,墓碑尚在,墓志亦已出土,位置与《昭陵图碑》所标大体一致。《京兆金石录》谓公主与驸马都尉长孙冲合葬有碑。已佚。据诸书,与公主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长孙冲诸书俱有。长孙冲为长孙无忌子。《嘉靖通志》作“孙冲”脱“长”字。
6、豫章公主
《唐会要》、《长安志》、《昭陵图碑》、《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公主为太宗第六女,下嫁唐义识。《昭陵图碑》标其墓在皇城正南第三排东端,当有所据。具体位置待考。《京兆金石录》谓公主与驸马都尉唐义识合葬有碑。已佚。据诸书,与公主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唐义识诸书俱有。唐义识为唐俭子。《唐会要》、《长安志》、《昭陵图碑》、《文献通考》、《嘉靖通志》及《礼泉县志》皆作“善识”,而《唐俭碑》则有“诏日与卿故旧,可申姻好,征男尚识尚豫章公主”之语,似又作“尚识”,不知孰是。此从《新唐书》及《京兆金石录》。
7、普安公主
《唐会要》、《长安志》、《昭陵图碑》、《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康熙通志》失载。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公主为太宗第八女,下嫁史仁表。《嘉靖通志》作“晋安史仁表”,“晋”当为“普”之误。《昭陵图碑》标其墓在皇城以东,居新城公主墓之左,当有所据。具体位置待考。《京兆金石录》谓公主与驸马都尉史仁表合葬有碑。已佚。据诸书,与公主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史仁表 史仁表为史大奈子
8、临川公主李氏,字孟姜,武德七年(624年)—永淳元年五月二十一日(682年7月1日)
《唐会要》、《长安志》、《昭陵图碑》、《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康熙通志》失载。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公主为太宗第十女,下嫁周道务。永徽初进长公主,永淳初薨。《临川郡长公主李孟姜墓志铭》近年已经出土。墓在礼泉县赵镇新寨村东北约200米处,位置明确。《昭陵图碑》标其墓于皇城以东显误。据诸书,与公主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周道务,?—永淳二年(683年)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临川公主》,周道务为殿中大监、谯郡公范之子,自幼以功臣子养宫中。历营州都督、检校右骁卫将军。《京兆金石录》有《唐驸马都尉加上柱国营州都督周道务碑》,上元二年立。其碑于清末出土,今尚存,惜泐灭无文。
9、清河公主李敬,字德贤,武德七年(624年)—麟德元年(664年)
《新唐书》、《唐会要》、《长安志》、《昭陵图碑》、《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及《清河长公主李敬碑》,公主为太宗第十一女,名敬,字德贤,下嫁程怀亮。薨麟德时,陪葬昭陵。墓碑尚在。其墓在礼泉县烟霞乡上营村东约300米处。《昭陵图碑》标其墓于在皇城正南第六排东部,与实况相符。据诸书,与公主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程处亮诸书俱有。程处亮为程知节第二子,终宁远将军。诸书多作“怀亮”,《唐会要》、《文献通考》作“知亮”,《嘉靖通志》作“弘亮”,亦有作“元亮”者,而《程知节墓志铭》则作“处亮”,以《程知节碑》称其兄为“处嗣”推测,似当以“处亮”为是。故此从《程知节墓志铭》。
10、兰陵公主李淑,字丽贞,贞观二年(628年)—显庆四年八月十八日(659年9月9日)
《唐会要》、《长安志》、《昭陵图碑》、《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及《兰陵长公主李淑碑》,公主为太宗第十二女,名淑,字丽贞,下嫁窦怀悊,薨显庆时,陪葬昭陵。墓碑尚在,其墓在礼泉县烟霞乡东周村西南约200米处。《昭陵图碑》标其墓于皇城正南第五排偏东处,与墓碑所在大致相符。《京兆金石录》谓有《驸马都尉兖州都督窦怀悊碑》。已佚。据诸书,与公主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窦怀哲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窦怀哲为太穆皇后族子,官兖州都督。《嘉靖通志》作“怀懋”,显误。
11、晋安公主
《唐会要》、《长安志》、《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公主为太宗第十三女,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昭陵图碑》失标其墓,墓位待考。《唐会要》、《文献通考》、《嘉靖通志》、《康熙通志》俱作“晋国公主”,疑误。据诸书,与公主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韦思安 韦思安为韦杰子
12、安康公主
《唐会要》、《长安志》、《昭陵图碑》、《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公主为太宗第十四女,下嫁独孤谌。《昭陵图碑》标其墓于皇城正南第二排西端。具体位置待考。《京兆金石录》谓公主与驸马都尉独孤谌合葬有碑。已佚。据诸书,与公主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独孤谌,字彦云诸书俱有。《唐会要》、《长安志》、《文献通考》、《嘉靖通志》俱作“独孤彦云”。疑“谌”为其名,“彦云”为字。“谌”或作“谋”,盖俗本因形近而讹。
13、新兴公主
《唐会要》、《长安志》、《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公主为太宗第十五女,下嫁长孙曦。《昭陵图碑》失标其墓,墓位待考。《京兆金石录》谓公主与驸马都尉长孙曦合葬有碑。已佚。据诸书,与公主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长孙曦 诸书俱有。《嘉靖通志》作“长孙晖”误。
14、城阳公主,?—咸亨二年五月十六日(671年6月27日)
《唐会要》、《长安志》、《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公主为太宗第十六女。“下嫁杜荷,坐太子承乾事诛,又嫁薛瓘。”“麟德初,瓘历左奉宸卫将军。主坐巫蛊,斥瓘房州刺史,主从之官。咸亨中,主薨而瓘卒,双枢还京师。”公主陪葬昭陵,是情理中事。《昭陵图碑》标其墓在皇城正南第二排中部,当有所据。具体位置待考。《康熙通志》二十二公主中无“城阳”而有“咸阳”,“咸”当为“城”之讹。据诸书,与公主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薛瓘诸书俱有。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薛瓘为饶州刺史薛怀昱之子,官光禄卿,为驸马都尉。《京兆金石录》记有《驸马都尉房州刺史薛瓘碑》,咸亨中立。已佚。
15、晋阳公主李明达,贞观七年(633年)—贞观十八年(644年)
诸书多失载。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公主为太宗第十九女,字明达,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皇后崩,帝亲蓄之,薨年十二,诏“营佛寺墓侧”(即于其墓之侧营建佛寺),显系陪葬昭陵。诸书多有“浔阳”而无“晋阳”。范文光《昭陵志》以为“晋阳”反作“浔阳”。毕沅新校正《长安志》所谓无驸马三公主之一的“浔阳”疑即“晋阳”。据《昭陵图碑》,皇城东南隅外近陵处即有佛寺,晋阳公主疑即葬于此佛寺之侧。具体位置待考。
16、常山公主,?—显庆?年
诸书多失载,惟《长安志》、《昭陵图碑》及省、县志记之。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公主为太宗第二十女,未及下嫁,薨显庆时。《昭陵图碑》标其墓于新城公主墓之东,当有所据。具体位置待考。
17、新城公主,初封衡山,贞观八年(634年)—龙朔三年三月(663年)
《新唐书》、《唐会要》、《长安志》、《昭陵图碑》、《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新城公主与晋阳公主同为长孙皇后所生。“下嫁长孙铨,铨以罪徙嶲州。更嫁韦正矩,为奉冕大夫,遇主不以礼。俄而主暴薨,高宗诏三司杂治,正矩不能辨,伏诛。以皇后礼葬昭陵旁。”新城公主墓碑尚存,墓志近年亦已出土,其墓俗称“八抬轿”(其墓南北方各有一排四个并列的土阙),在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北山梁,与《昭陵图碑》所标方位大体一致。《京兆金石录》谓公主与驸马都尉韦正矩合葬有碑,公主墓前之碑已泐灭无文,不知是否此碑。据诸书,与公主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韦正矩,?—龙朔三年三月二十二日(663年5月4日)诸书多有。正矩或做“政举”,或作“正举”,不知孰是。此从《新唐书》。
【案】以上有确切依据之陪葬公主计17人,驸马合葬14人,子女从葬1人,共32人。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太宗21女,除上述陪葬17人外,其余第七女比景公主(始封巴陵,下嫁柴令武,坐与房遗爱谋反,同主赐死)、第九女东阳公主(下嫁高履行,得罪远徙,又夺封邑。垂拱中并二子徙置巫州)、第十七女和浦公主(始封高阳,下嫁房玄龄之子遗爱。永徽中与遗爱谋反,赐死。显庆中追赠)及第十八女金山公主(蚤薨)未见陪葬明文。
三、长公主
1、高密公主,?—永徽六年(655年)
《唐会要》、《长安志》、《昭陵图碑》、《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据《旧唐书·诸帝公主传》,高密公主为高祖第四女,下嫁长孙孝政,又嫁段纶。永徽六年(655)薨,遗命:“吾葬必令墓向东,以望献陵,冀不忘孝也。”《昭陵图碑》标其墓在皇城以东,正向献陵,与记载相合。据诸书,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段纶,?—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642年5月28日)诸书俱有。《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谓高密公主再嫁段纶。段纶系隋兵部尚书段文振子,为工部尚书、纪国公。又据《新唐书·南蛮传》,段纶曾任盖州刺史。《京兆金石录》谓公主与驸马都尉合葬有碑。已佚。
又据其他资料,从葬三人,为
中郎将段俨,字孝爽据《大唐纪国公世子段府君夫人独孤人墓志》,段孝爽为纪国公世子,即段纶之子。又据《唐文安县主墓志铭》,纪国公世子名俨。其人当名俨字孝爽。《唐会要》、《嘉靖通志》作“段存爽”,《长安志》作“段承爽”,《文献通考》作“殷存爽”,《读礼通考》作“殷承爽”,《康熙通志》作“段奋爽”。或“段”或“殷”,或“存”或“承”或“奋”,皆非。今从《大唐纪国公世子段府君夫人独孤人墓志》。《昭陵图碑》未标其墓,其人生平、墓位皆待考。
文安县主李氏,武德六年(623年)—贞观二十二年二月三日(648年3月2日)李元吉之女,段俨之妻。诸书失载。《唐文安县主墓志铭》已出土,称“陪葬於昭陵”,显系从葬无疑
邳国夫人段简璧,字昙娘, 隋义宁元年(617年)—唐永徽二年四月四日(651年4月29日)诸书失载。段简璧墓位于烟霞乡张家山村北100米处。据《邳国夫人段简璧墓志铭》,简璧字昙娘,为高密公主与纪国公段纶之女,封邳国夫人。永徽二年(651)卒,其母永徽六年(655)薨。据墓志中“生平之日,常愿陪茔。有恻冕旒,爰加賵襚,并赐茔地于纪公之墓左”及以其年“窆于昭陵之南原”等语可知,纪国公先葬,简璧是先于其母而从葬,茔地为高宗所赐。以此推知,高密公主及纪国公段纶墓即在段简璧墓之西。《昭陵图碑》于皇城正南第四排偏西姜确墓与杨师道墓之间标有“段伦墓”,若此“段伦”即指段纶,位置恐误。
2、长广公主,?—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唐会要》、《长安志》、《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公主为高祖第五女,始封桂阳。下嫁赵慈景,慈景战死,更嫁杨师道,以寿薨。《昭陵图碑》失标长广公主墓,而于皇城正南第四排偏西标有杨师道墓。诸书多谓公主与杨师道合葬。《金石录》载有《长广公主墓志》,正书,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立。《京兆金石录》谓公主与驸马都尉杨师道合葬有碑,贞观二十一年立。以此知与公主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杨师道,字景猷,?—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两《唐书》及诸书俱有。据《旧唐书·杨师道传》,杨师道为杨恭仁少弟,曾摄中书令,寻转太常卿,贞观二十一年(647)卒。“赠礼部尚书、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赐东园秘器,并为立碑。”《嘉靖通志》作“广阳杨师道”,疑为长广公主驸马杨师道之讹。《康熙通志》作“广阳师道”,以“广阳”、“师道”为二十二公主中二公主名,误甚。
3、长沙公主
《唐会要》、《长安志》、《昭陵图碑》、《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长沙公主为高祖第六女,始封万春,下嫁豆卢怀让。《昭陵图碑》标其墓在皇城东,紧靠陵寝,具体位置待考。据诸书,与公主合葬一人,即
驸马都尉豆卢怀让诸书俱有。豆卢怀让为豆卢宽子。《唐会要》、《嘉靖通志》及《文献通考》俱作“豆卢让”,《读礼通考》及《礼泉县志》俱作“豆卢怀让”,与《豆卢宽碑》及《新唐书》同,当以“豆卢怀让”为是。《长安志》作“窦卢让”误。见考、志、要。
从葬一人,即
金州刺史豆卢贞松诸书俱有。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豆卢怀让子曰贞松,官宗正卿,爵中山公。《唐会要》作“窦正松”,《长安志》作“卢贞松”,《文献通考》作“虞赤松”,《嘉靖通志》、《康熙通志》作“卢赤松”,俱误。当以《新唐书》及《读礼通考》、《醴泉县志》作“豆卢贞松”为是。
4、衡阳公主
《唐会要》、《长安志》、《昭陵图碑》、《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公主为高祖第十四女,下嫁阿史那社尔。《昭陵图碑》标其墓在皇城东,具体位置待考。诸书多以公主与阿史那社尔合葬,然《昭陵图碑》在皇城正南第八排西端另标有阿史那社尔墓,似乎公主与阿史那社尔并未合葬,故此不从。
【案】以上有确切依据之陪葬长公主计4人,驸马合葬3人,子女从葬4人,共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