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君弘曰:汉方医学简介(二):治疗(上)

 文文ap25 2020-02-02

原创 姚君弘 臓体均衡手法医学

姚君弘曰:汉方医学简介(二):治疗(上)

一、汉方药的效果

汉方药多是植物药、矿物药、动物药,是通过煎煮、粉碎后口服;所以,汉方药一般要连续服用2周,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则多需要连续服用2到4周。但在连续服用期间会出现证和药不符的情况,此时要及时和汉方医相谈,不可认为汉方药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就可长期的服用。在开始服用汉方药时,有些人会出现某些身体不适的症状,如下利、呕吐、眩晕、头痛等一时性“恶化”的现象,称之为瞑眩证。所谓瞑眩,是人体适应药物的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是,也有些是因为辩证偏差、药不对证而引起的副作用。

容易出现副作用的部分植物药:

姚君弘曰:汉方医学简介(二):治疗(上)

值得注意的是暝眩与副作用很相似,但两者之间却有本质的不同,暝眩比副作用出现的早,一般在服用后1~2天出现,而副作用比暝眩的症状要剧烈和明显的多。如:甘草配合其它汉方药大量长期服用时,会造成血压上升,或低钾血症、下利、食欲低下、发疹、眩晕等,就是服用甘草的副作用。

二、汉方医的治则

汉方医的治则大致分为治标和治本两类。

(一)治标

治标主要是旨在改善外感等急性病的病症为主的对症治疗,其治法体现了汉方医独特的治疗理论。汉方医的治标包括了“汗、吐、下、和”四法。

1、汗法

主治太阳期。病情初起、病位较浅的病证,通过发汗促使病邪排出体外。代表方剂是葛根汤、桂枝汤。

2、吐、下法

其中,吐法主治阳明期,是病邪进一步深入体内的阳明期阶段,主要是通过呕吐的治疗方式促使病邪排出体外;下法,是病邪到达少阳期,主要是通过服用下利药物迫使患者集中排泻大便,促使病邪排出体外。吐法与下法属于同一个治疗体系,其中下法的使用多于吐法。代表方剂是大黄加桃仁承气汤、桂枝芍药大黄汤。

3、和法

主要用于调整表层和深层不协调的病症,是将位于表层与深层的病邪进行调整、中和的治疗法则。和法重在调整,以改善体内的环境。代表方剂是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

汉方的治标与西医的对症治疗是不同的。西医的对症治疗是抑制病症;汉方医的治标是对抗病症,使用与病因相反性质的药物,改变病因的性质,加速病邪排出体外。其特点是:副作用小,对生活质量影响小。

(二)治本

治本主要是改善体质的治疗。主要用于对慢性病的治疗,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以改变人体的体质促使疾病的痊愈。这一点恰恰是西医治疗的软肋。治本主要适用于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与不良的生活习惯相关的病症的治疗。治本的关键是将患者的心、身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调整和治疗,改善人体内外的失衡。对于急性感染等病症,则需急则治标,以改善、治疗病症;而体力的恢复,以及生活习惯病,则需要调理体能以治本。

汉方医药的治疗是改变患者的“证”,而“证”也是汉方医调整处方和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所以,汉方医的治疗理论,要优于西医针对病症、对抗病症的治疗观。那么,汉方医的“证”究竟是什么,包括了那些内容?

1、西医的“病症”与汉方医的“证”的区别

西医的诊断十分重视检查方法和手段。由于疾病不可能是一病一症,所以要掌握每个病不同病症的特征,并利用各种检查手段和措施根据病症对疾病进行诊断。由于疾病的病症是多样的、复杂的,同样的疾病会因病期和体质的不同出现不同的病症;相反,不同的疾病也会出现相同的病症。因此,西医就必须利用检查来加以鉴别,在检查结果出来以后还要使用排除法,排除掉与疾病无关的病症或检查的结果,以便明确病名按照病名进行治疗。病名明确以后,只要是成年患者,则无论患者的性别、体质、体重的不同,其使用的药物和治法是相同的。

汉方医虽然也有病名,如感冒、真心痛等,但并不是根据病名进行治疗,而是根据“证”。在汉方医的治疗理论中,非常重视对“证”诊断和鉴别诊断。所谓“证”,是症状、体征、体质的统称。由于每个患者的体质、病态、环境、性格、生活习惯的不同,所以,即使病名相同,“证”的差异却很大。对各种症状要仔细地观察、分析,还要结合患者体质、病态等综合情况全面地考虑,以便为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在治疗中要抓住“证”,根据“证”的变化随证治疗。随证治疗要分析患者的体质、体能,要对自觉症状以外的身体症状进行分析、鉴定,根据病态的变化,仔细调整处方予以治疗。所以,汉方医的科学性在于客观的分析、全面的把握、随证治疗,与西医的治疗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