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 汉方药多是植物药、矿物药、动物药。是通过煎煮、粉碎后口服,所以,汉方药一般要连续服用2周,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则多需要连续服用2到4周。但在连续服用期间会出现证和药不符的情况,此时要及时和汉方医相谈,不可认为汉方药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就可长期地服用。在开始服用汉方药时,有些人会出现某些身体不适的症状,如下利、呕吐、眩晕、头痛等一时性“恶化”的现象,称之为瞑眩证,所谓瞑眩是人体适应药物的正常的生理反应。但也有些是因为辩证偏差药不对证而引起的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暝眩与副作用很相似,但两者之间却有本质的不同,暝眩比副作用出现的早,一般在服用后1~2天出现,而副作用比暝眩的症状要剧烈和明显的多。如甘草配合其他汉方药大量长期服用时,会造成血压上升,或低钾血症、下利、食欲低下、发疹、眩晕等就是服用甘草的副作用。
2 汉方医的治则大致分为治标和治本两类。 (1)治标 治标主要是旨在改善外感等急性病的病症为主的对症治疗,其治法体现了汉方医独特的治疗理论。汉方医的治标包括了汗、吐、下、和四法。
①
②
③ 汉方的治标与西医的对症治疗是不同的。西医的对症治疗是抑制病症,汉方医的治标是对抗病症,使用与病因相反性质的药物,改变病因的性质,加速病邪排出体外。其特点是副作用小、对生活质量影响小的治疗方法。
(2) 治本主要是改善体质的治疗。主要用于对慢性病的治疗,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以改变人体的体质促使疾病的痊愈。这一点恰恰是西医治疗的软肋,主要适用于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与不良的生活习惯相关的病症的治疗。治本的关键是将患者的心、身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调整和治疗,改善人体内外的失衡。对于急性感染等病症,则需急则治标,以改善、治疗病症;而体力的回复,以及生活习惯病则需调理体能以治本。 汉方医药的治疗是改变患者的“证”,而“证”也是汉方医调整处方和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所以汉方医的治疗理论要优于西医针对病症,对抗病症的治疗观。那么汉方医的“证”究竟是什么包括了那些内容?
① 西医的诊断十分重视检查方法和手段,由于疾病不可能是一病一症,所以掌握每个病不同病症的特征,并利用各种检查手段和措施根据病症对疾病进行诊断。由于疾病的病症是多样的、复杂的,同样的疾病会因病期和体质的不同出现不同的病症;相反不同的疾病也会出现相同的病症。因此,西医就必须利用检查来加以鉴别,在检查结果出来以后还要使用的是排除法,排除掉与疾病无关的病症或检查的结果,以便明确病名按照病名进行治疗,病名明确以后,只要是成年患者则无论患者的性别、体质、体重的不同,其使用的药物和治法是相同的。 汉方医虽然也有病名,如感冒、真心痛等,但并不是根据病名进行治疗,而是根据“证”,在汉方医的治疗理论中,非常重视对“证”诊断和鉴别诊断,所谓“证”是由症状、体征、体质的统称,由于每个患者的体质、病态、环境、性格、生活习惯的不同,所以即便病名相同,“证”的差异却很大。对各种症状要仔细地观察、分析,还要结合患者体质、病态等综合情况全面地考虑,以便为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在治疗要抓住“证”,根据“证”的变化随证治疗。随证治疗要分析患者的体质、体能,要对自觉症状以外的身体症状进行分析、鉴定,根据病态的变化,仔细调整处方予以治疗。所以汉方医的科学性在于客观地分析、全面的把握、随证治疗,与西医的治疗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② 证,是患者的体质、病态的个性(特征)表现,换言之,要对每个患者的全身的状态、包括精神、情绪、病症、体征、体力。为此,要综合观察患者的体格、体质的强弱,体力的有无,面色的好恶,声音是否清晰、高扬,是否过胖或过瘦、性格开朗还是压抑,整体健康状态如何等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整体观的角度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汉方医的诊断主要是根据“证”提示的相对事象的均衡或不均衡予以诊断,患者的相对事象主要包括了几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如阴与阳、表与里、虚与实、寒与热。汉方医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概括为:气、血、水与五脏、六腑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病态的性质、原因也通过气、血、水与五脏、六腑的异常表现出来。 |
|
来自: johnney908 > 《东医寿世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