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想与现实

 beck_guo 2020-02-02

理想与现实

2018年的进度条已经超过50%,今年上半年对我印象最深的书是高阳先生的《慈溪全传》。前段时间网上有个热帖,名字好像是《最不值得读的书》是一位大学教授写的,里面列举了大量的不值得读的书,其中有一条是“当代人写的历史小说”。

首先要澄清一下何谓历史小说,中国人最熟悉的历史小说莫过于《三国演义》,历史小说首先是要深度的嵌入历史,在公认的历史框架下发挥想象,用小说这种形式展现出来。所以历史小说首先不能违背历史常识,不能违背历史的公论。《三国演义》不能为了附和皇叔的仁爱,写成蜀汉一统天下。当代人写的历史小说想象的部分会变的无限大,而且经常借着深宫秘史谈一些狗血的风月之事。所以这位大学教授说当代人写的历史小说不值得的读是有道理的。

但是高阳先生和他的《慈禧全传》是一个绝对的例外。高阳有深厚的历史和国学功底,他也被称为我们国家近代以来最优秀的历史小说家。特别是晚清史,由于高阳家的祖辈就在清朝做官,说起清朝的事情也有如数家珍的感觉,所以他的《胡雪岩》和《慈禧全传》的水平要远高于他的其他作品。

以前看书总是看一部分会写一段自己的心得,而这套书看完了都几乎没有任何笔墨,是因为这套书实在是太吸引人,一翻开就不忍合上,所以每读这套书的时候总是忘记了时间。读完之后掩卷而思,觉得感想颇多,这本书里记载的东西有太多值得我们去体味和思索的东西,值得写下了供自己回味。

就从晚清四大奇案的“刺马案”开始吧。

关于刺马案民间的故事,戏剧,电影(《投名状》)很多,也很精彩,可以说集合了“江湖恩怨,爱恨情仇,兄弟情义”等所有元素。当然这都是艺术家的合理创作和想象。想象的故事暂且不提,整个案件就一句话:时任两江总督的马欣怡被一个名叫马文祥的人刺杀。就是如此简单。大家可能受武侠小说的影响,某位大侠可以轻易的取王公贵族的首级,在古代这都不是事。事实上这还真的是件大事,总督这个级别的官员在任上被刺在当时清朝立国200余年尚属首次。特别是在清朝末年总督权柄之大更是超乎以前,这样一个在任总督的非正常死亡对全国的政局人心,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时审理案件的官员可谓压力巨大。

在当时包括后世人都认为这件事肯定和湘军有关,因为当时的马欣怡对湘军弹压的很厉害,对于审理的官员来说找出幕后真凶是案件的关键,单单一个张文祥来结总督遇刺的案是不能让各方满意的,并且也没有人相信单凭一个张文祥一把匕首就能杀掉马欣怡。

主审的两个人是郑敦谨和刚刚从天津教案中抽身回任的曾国藩。郑敦谨久在刑部做官,可以说是一位专业的法律工作者,查案有丰富经验,此次受慈禧太后亲派查案。而曾国藩的角色就比较尴尬,他回任两江总督就是因为马欣怡被刺,而且他还是一个有嫌疑的人。

当然最后的审理结果是另各方满意的,所有的罪名都被张文祥一个人承担下来,没有背后主谋,全国人民从此多了一个戏剧题材,马欣怡也因为因公殉职而获得身后哀荣,但是其中一个人不满意——郑敦谨。

这位老法官原意是在此案中大显身手,把案件审理清楚,但是在审理过程中他也一直处于矛盾中。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那就是对刺客用刑,根据当时大清律可以对男性犯人用夹棍,但是他坚持不用刑,他知道“三木之下岂有不可得”,他知道在刑罚之下不论他说出的是真凶还是乱咬,都会引起渲染大波,所牵连的范围之广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最后他还是下定决心把案件在张文祥身上截止。处理完案件之后,郑敦谨郁郁寡欢,竟然没有给朝廷任何正式文件就辞官不做,若不是恭亲王多方回护,他必定会因此获得严遣。朋友劝他不要如此,要顾及朝廷的体面,他如此回复

“屈法是无奈之事,若以屈法是以为顾全大局,以此自宽自解,恬然窃位,岂不愧对职守”

我旗帜鲜明的认为,郑敦谨的做法是对的,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够做出的最好的选择,这类问题在任何文化中都会是道德、法律及伦理难题。如果他执意的要把事情的真相搞清楚,牵连一大票人不说,甚至引起湘军士兵哗变,对国家百姓绝非幸事。


时代需要的是仰望星空,同时脚踏实地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