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beck_guo 2020-02-02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在“被挑选”中慢慢成长的,只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是一亿兄弟中跑的最快的,我们会接受一系列的测试和挑选,决定我们上什么样的学校,找什么样的工作,甚至于找到哪种人生伴侣。我们一直在被“标准”衡量着,从一出生开始,医生就会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身高,体重等一系列生理指标符合平均值,什么时候会微笑,什么时候翻身,什么时候走路都有平均值的参照,一旦远离这个平均值我们就会有这样的疑问

“我正常吗?”

如果你看到“任世界千万,做回我自己”这样的话,不要怀疑,你看到的就是一碗正宗的鸡汤,“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只存在歌声里。

但是把一个看似“鸡汤”的道理说的这么有理有据,我只服这本书——《平均的终结》。

这本书质疑了我们根深蒂固的一个思想“用群体的特征得出的结论再应用到个体上”这种逻辑是否合理?书中举了为飞行员设计座位的例子来说明:把所有的飞行员的身体参数,身高,体重,臂长,腿长等参数收集起来取平均值,设计出来的标准机舱却不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平均值没有飞行员能够全部合格。书中痛斥了这种“平均”思想给个体带来的“迫害”。

平均主义带给我们的思维误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一维化思维,本质主义思维,规范化思维。

所谓的一维化是我们经常会用某个指标来考察一个人,没有认识到人的能力是“锯齿化”的。这种单一思维的评判标准并不会对组织有任何帮助,作者在书中举例,当年的NBA土豪球队纽约尼克斯的老板认为篮球的制胜之道就是得分高于对手,所以他挑选球员的唯一标准就是得分多,但是当他花重金打造的“球员的平均得分最高”的球队连季后赛都没有打入。而“本质主义”思维在我们国家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国家的传统就是“以德为先”,评价一个人最喜欢用的词就是“这个人本质不坏/恶劣”。我们很喜欢用一些事情把某个人归到一类中,对于一个人的判断往往缺乏情景,一旦把某个人归类以后他的形象就很难改变。规范化思维的核心假设是正确的路径是普通人遵循的路径,比如说我们的杰出校友的发展途径,就像很多儿科医生所认为的那样,我们走路,长牙,长头发都有一套标准的时间表(而如果按照这个时间表,没有孩子是正常的)。

这本书在最后一部分给出了他的方法论,就是书的中文版副标题“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书中举了三个企业的例子,好市多、卓豪、辰星,这三家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并不是按照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标准来招人,他们并不要求员工是重点学校的毕业生(又有鸡汤的味道),或者是拥有某项证书。他们完全会根据员工的表现和意愿来安排他们的工作,让整个组织的效率最大化,在这样的公司会计助理会成为顶级的葡萄酒采购员。作者总结出这三个企业的成功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个体的重要性,而不是流水线上的可以代替的零件,当企业服从于个体的时候,企业和个体的效率都会实现最大化

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我是不赞同的,比如说作者认为取消学位制度,用资格证来代替文凭,我觉得作者就忽视了通识教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某些技能是不能用证书来衡量。但是这本书传递出的信息却是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在工业化的时代我们崇尚标准,每个人只有符合标准才能在流水线上发挥重要作用,而这种标准化的思维是不是在互联网时代同样适用,值得思考。

偶有懈怠,感谢持续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