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器越来越像人,人怎么才能不做机器?

 落叶桥木pjwuyp 2017-01-11


健身教练说你身材偏离标准值,是不是很懊恼?

医生说你的小孩发育程度低于平均水平,有没有特别焦虑?

刚来的员工性格测试结果是内向,他能不能做销售?

新项目要组建团队,用什么标准才能招到最合适的人?

……

每一天我们都拿“平均标准”来衡量好多事,根据是接近它还是偏离它来判断或者决策。

但是,如果最新的科学研究告诉你:平均人、标准化,一点意义都没有呢?


一本新书 The End of Average: How We Succeed in a World That Values Sameness(平均的终结:我们怎样在一个崇尚相同性的世界里成功),作者是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托德·罗斯(Todd Rose),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平均标准”的认知

这本英文书去年才刚上市,目前还没有中文版。「得到」APP  专栏《万维钢 · 精英日课》,已经为我们提前解读了这本书里最前沿的观点。

戳此↓↓↓抢先看。


“平均人”和“标准化”,已经是一百年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在信息时代,如果你还在用平均标准来做判断和决策,会慢慢落后于现代社会。

书中这种例子有很多:

1. 哪有什么”标准人”

美国空军曾经认为,飞机战损率过高是驾驶舱的设计有问题:飞行员在里面感觉操作不顺手。 

于是研究者就调查了4036个飞行员,每人测量10个数据,取平均值,算出了一个美军“标准飞行员”的身材。

但是四千多个飞行员中,10项指标完全符合平均值的,一个都没有——空军据此下令把驾驶舱里的设施设计成可调节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某个特点和“一般人”不同,千万不要焦虑,不一样就对了。 

“个人”比“标准人”强在哪儿?

2. 不规则人才

2003年,纽约尼克斯队来了个新主席伊塞亚·托马斯(Isiah Thomas)。他就职后突发奇想,提出只用球员每场比赛的平均得分这个标准来筛选球员。

然后尼克斯队花了大价钱买球员,它的首发阵容就是全联盟得分最高的五个球员——结果成绩一塌糊涂。

不仅是NBA,谷歌和微软都犯过同样愚蠢的错误——他们高估了人各项技能之间的相关度。

那招人到底应该看什么?

3. 性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人的性格和行为的相关系数,很少能够超过0.3,算弱相关。

人其实没有什么“本性性格”。他在这个情境下是一个性格,在另一个情境下完全可以是一个相反的性格。

所以给一个人算个性格平均值,完全没有意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谈论性格? 

4. 每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

现在心理学家看来,学习的快慢,和 “性格”一样,并不是一种“特性”,而是与“情境”相关。

无论学习,还是职业生涯,都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并不存在一种所谓“正常”的轨道。

不同的人走同样的路线,很大程度上是体制批量生产,或者互相模仿的结果,这个现象并不“正常”。 

在机器越来越像人的时代,人怎么才能不做机器?


万维钢


网名同人于野,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著有畅销书《万万没想到》、《智识分子》,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策划人。

已经有60000多人跟随万维钢老师,第一时间了解西方主流社会最新的研究、最精华的思想,和全球精英大脑保持同步。

戳此↓↓↓加入他们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